人工智能類型的創業公司大多失敗的原因

導讀:

張鈸院士: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有大量毛病,沒有自知之明

暴風馮鑫:人工智能是要“養”出來的
 

5月6日,一則新聞AI公司,開始破產了,將全球知名的AI芯片企業——WaveComputing公司破產的消息,推到了人工智能創業領域的所有人面前,世人譁然。Wave Computing被譽爲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曾被認爲有和英特爾、英偉達等巨頭一較高下的潛力。

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宣佈完成8600萬美元E輪融資,這一輪融資過後,這家公司累計融資金額已超過2億美元。
然而,如此知名的一家AI創業公司,還是倒下了。

我們將目光拉回到國內,一些2018年開始暫露頭角的AI創業公司,在IPO無門的情況下,開始破產。

痛定思痛,我們圍觀的同時,也應該對這個行業做一個深入的思考,人工智能類型的創業公司,大都失敗的原因在哪?


1、產品創意不符合社會消費趨勢

除了極少數人工智能產品,大都屬於消費升級的玩物,但自從2018年開始,消費降級就成爲了中國社會中下層階級的消費主流,本身就付費意願不強烈,加上經濟衰退,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普遍悲觀,自然就更不願意消費,產品問者寥寥甚至無人問津也就見怪不怪了;

2、產品類型錯誤

很多人工智能的產品,首先定位爲消費級的2C產品,畢竟這樣市場大,前景廣闊,市值相對更好管理,殊不知,就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的成熟度來講,大部分2B的在苦苦堅持,2C就生存唯艱了;

3、產品穩定性和用戶體驗

雖然圖像處理領域和機器視覺領域有長足發展,但遠未達到手機那種穩定性、體驗好的產品能力,同時成本居高不下,換言之,人工智能還沒出現前3次工業革命中起絕對引領作用的蒸汽機、發電機、電腦、手機這樣現象級的產品,所以究竟第4次工業革命會不會來,現在還有待驗證;

4、產品複雜

很多人工智能的產品,必須具備眼睛(攝像頭或工業相機),身體(樹脂),口(喇叭),心臟(CPU+GPU),甚至還有投影、激光雷達等,系統結構複雜,成本高昂,戰線過長。

就拿一些體育類的產品來講,既有上面這一堆硬件,還要有云上服務器、數據庫、小程序、公衆號……1條產品線往往需要10~20個專業的人才能進行研發。這就更是加大了產品研發的難度,提高了市場門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