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用經濟與自組織價值互聯網(一、序言)

前言

我們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記得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的,對當時而言,他做到了。但今天我不想在這裏重複他的話,因爲這已經不能給各位提供任何營養了。

大家應該都瞭解過馬雲大神的經歷,想當年他還是西子湖畔的一名英文教師,但是就憑着他的執着,他的堅持,他開掛般的嘴炮技能,硬生生“騙”來了幫他打江山的十八羅漢,“騙”來了幫他迎來人生顛峯的孫正義。就這樣,馬雲大神的傳奇人生就成爲大家孜孜不倦用來砥勵人生的最好樣本。

但今天我不想聊馬雲的事,大家如果想聽拍“馬“屁的話,那就請移玉步,你來錯片場。雖然馬雲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打破了中國經濟在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的瓶頸,讓中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他創立的阿里巴巴把商家與客人之間的交易,支付,商品的流轉渠道都打通了,但互聯網經濟時代還遠遠沒有結束。電商的道路還沒有走完。。人類自古以來,商品交易的核心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大家都知道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在天貓開個店,發發廣告,置頂自己的店鋪,提高自身的曝光率。更甚者可以買流量,(不要懷疑我爲什麼知道這事,因爲我是過來人)。有資本的話,就可以不斷地鞏固自己的優勢,只要方向對了,錢就像自家買了幾架印鈔機一樣源源不絕。更關鍵的是,體量上去之後,還可以隨意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讓外人瓜分。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而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小商家,小店主,只能期望上面的大哥們能漏點湯汁下來,別人食肉,我喝湯,湊合着過點小日子。

下面是一件真人真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哥們,我曾經帶過他入門,他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好小夥。當初我勸他如果可以的話,好好堅持做IT這行,以他的聰明能幹,就算不能當個好碼農,至少也可以當個出色的產品經理或者項目經理。但後來他還是轉行,原因是他在實施一個項目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河北人,河北人特別愛做生意,兩人一琢磨就開幹了。我那哥們聽那人說了兩句,就心動了。沒虧錢之前大家還是充滿希望,特別是馬雲大哥那句名言天天在那洗腦。結果果不其然的,他倆後來虧了個精光。原因沒別的,就因爲上了電商這條“賊船”。

失敗原因是什麼?我對這事也挺感興趣,因爲早兩年我看到他還挺風光,每天都看到我那哥們在發朋友圈,曬自己住兩層小複式,出國到處去拍照片。看得我都心癢癢了,差點連我自己都搭進去了。幸虧他講義氣,也沒坑我,跟我說了實情,他說,他這一兩年把他三四年來辛苦打工賺來的十幾萬都敗光了,還欠了銀行一屁股債。我問他原因是啥?看他人很上進,不僅到處去找貨源,找合作伙伴,想盡一切辦法增加曝光率,晚上還到處網上搜資料,學習怎麼辦好一個網店。但即便是一個這麼勤勞上進的人,也沒法實現他賺他第一桶金的願望。這雞湯是不是夠毒的?所以其實現在做生意真不如馬雲口中說的那麼容易。

其實他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產品同質化嚴重,成本太高,毛利太低。大家應該知道什麼叫階梯價格吧。就是你跟供貨商談合作。供貨商都是以多少千單,多少萬單起跳的。你單量少,你就成本高。毛利就低。你一個月沒做出這麼多單,你就別想在我這裏拿到好價格。對於電商而言,成本就是生命。同樣一件衣服,別人賣300,你賣3000,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除了基本的營業成本之外,還要有運營成本,營銷成本,一大堆數也數不清的成本。賠個清光,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正常。

所以說現在的生意容易做了嗎?答案顯而易見。我身邊很多下海的小夥伴,大部分都虧得半死不活的。所以馬雲說的那個容易做生意的時代,僅對於那些電商興起還沒多久,喝到頭一口湯的那批人而言。現在的生意又迴歸到資本寡頭壟斷嚴重,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的年代。現在只是風水輪流轉,過去由房地產大佬爲主體的舊一代富豪集團,被新一代以互聯網企業大佬爲主的富豪集團所取代而已。

大風氣不行,小生意難做。或許像我們這種龜縮在公司裏打打工工的,可能更靠譜一點。這可不是我個人感覺良好,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他以前也是搞IT,後來不幸被裁,結果只能下海。有一次我跟他閒聊,他居然發出:如果我像你這樣還在打工,該多好呀!一個醜說歹說的也算是個老闆的人,居然羨慕我這個打工仔。這是多麼變態的一個社會!

我這裏不是有意挑起大家對社會的不滿,或者仇富心理。這只是我們社會當中的一個小縮影。當我們看到行業大佬們到處在攻城掠地的時候,很多小企業,小商人要不被人收購,要不就被整得很慘。過去那個光談談理想,就可以融到一筆錢的年代早已不存。現在社會要成功,必須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與從不同的眼光

我們將迎來知識經濟的時代

從區塊鏈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火爆,就可以看出國家和社會,已經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積累。這裏所謂的軟實力,就是科技和知識。知識不僅是一種智慧的體現,還是一種直接生產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內蓬勃發展的IT產業。但從事IT這一行業的朋友,往往不少人到最後會發現自己在重複造車輪。

。。。。。。。

“開發效率太低了,搞個自動化框架吧。”

“嗯,單機性能太差,搞個分佈式的集羣吧。”

“數據量太大了,碎片化處理吧。”

“響應太慢了,異步化處理吧。”

。。。。。。。

諸如之類的問題,幾乎每個從事IT技術架構的同行都會遇到。於是乎就開發出一大堆相似度很高,同質化嚴重的所謂技術產品。而應用層的產品再多花樣,也無非是電商,社交,搜索引擎,直播,視頻,遊戲,新聞諮訊等版塊下面的東西。雖然最近幾年多了像出行,共享經濟,區塊鏈之類的新應用,但仍然逃不出固有的思維模式。

那除了現在市面上現有的產品外,還存不存在其它會對人們的行事思維方式產生新的影響的經濟模式呢?有。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能改變我們的行事思維方式,就是我們掌握的知識與情報。這裏我所指的知識,不是指你在知乎上面提一個問題,然後有人在你後面回答的所謂“知識”。我這裏說的知識,是可以直接固化成爲你的能力的。普通的非能力化的知識,往往很可能只能成爲你大腦中的一段記憶,並不能長期形成影響力。舉個例子,很多人都覺得高中和大學學到的微積分方面的知識,在踏入社會後基本上是還給了老師。就算還記得,在進入工作後,基本上都不怎麼會用到。那麼大家的微積分是不是白學了呢?是不是僅爲了拿個大學畢業證呢?

當然不是,微積分作爲人類算術史上一項里程碑式的偉大工具,足以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問題是,很多人在處理現實問題時,往往不會第一時間想到用數學方法來解決,更多是僅憑經驗。於是很多人基本上都是僅憑自己的感性認知來做出很多重要的決策。這些重要決策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際,婚戀等衆多領域。

那有沒有辦法使我們的決策顯得更容易一點,更科學一點呢?有,必須有,上個世紀40年代,偉大的邏輯數理學家馮諾依曼寫出了一部劃時代的鉅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爲》,這本書奠定了現代博弈化的基礎。後世很多經濟學的研究都與博弈論有關。博弈論的出現,使我們日常的生活,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有了一個可靠的理論基礎,過去一些不能很好解釋的社會現象,有了合理科學的解釋。

但博弈論對於普羅大衆而言,顯然有點過於高深,因爲這涉及了很多抽象思維和邏輯運算。沒有一定理論基礎的人,看這本書,幾乎就是一本天書。所以,我並不建議大家去閱讀。但市面上和網上有很多關於博弈論科普類的書籍與文章,這些都可以值得一看。瞭解博弈論,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並不是爲了拿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不是爲了在別人面前吹牛逼,而是要讓我們做決定的時候,不再那麼輕率。

博弈論裏面涉及的知識,具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例如,在一個典型的審計博弈中,提高被審計人的欺詐成本,不僅不能降低被審計人欺詐的可能性,還可能使審計員進行審計的意願降低(審計員覺得被 審計人在重罰下,應該會乖乖聽話)。而被審計人推知自身被審計的概率降低,又會加大了其鋌而走險的信心。導致欺詐性的行爲不降反增。不少企業喜歡用嚴刑重典來懲治不規矩的員工,殊不知這恰好與博弈論推導出來的結論相違背。

博弈論裏面還有很多類似的冷知識是反直觀認知。這就說明我們如果僅憑自己的經驗和感性認知去做決策,做出來的選擇往往都是昏招。人們只能不斷地在錯誤中學習,不停地走彎路,直到最後找出一條真正正確的道路。這就像由於不知道數論中已經有關於多元一次方程的明確解法,而使用窮舉法去解多元一次方程一樣,

只有知識才能產生經濟。知識指導我們的行爲,使我們的行爲越來越趨向於合理化,高效化。而合理高效的行爲模式才能帶來經濟的真正騰飛。但事實上,我們現今的社會卻存在着一個讓人尷尬的局面。

我們面臨着一個浮躁的社會

現在很多人都在感嘆我們的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浮躁。這種浮躁體現在對“金錢“這一粗糙量化標準的狂熱上面。金錢作爲社會生產力的一種度量標準,的確發揮着功不可沒的巨大作用。但通過金錢來評判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時候是有欠妥當的。金錢只能作爲整 個社會能正常運作的一種潤滑劑,而不是燃料,真正的燃料應該是,這裏套用馬克思著名的概念,生產資料。我這裏指的生產資料是廣義的生產資料,不僅包括常規定義的生產工具,物質條件,還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知識。現代信息化社會早已脫 離過去的農耕文明,人們不再以追求溫飽,滿足物慾爲唯一生存目標。更多人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今天,影視文化行業極度發達,過去十分卑微的職業,如戲子,唱戲的老倌,現在全部包裝成金光奪目的明星。他們的收入比絕大部分的勞動者的收入要高得多,甚至連對我們國家做了不少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工作者們,都只能望塵莫及。不少人都在慨嘆這個社會是不是病了。如果說明星的過高酬勞,是一種社會的病態表現。那麼網紅文明更加讓人看不懂,一個儀表裝扮得好看,在鏡頭面前搔首弄姿的普通小姑娘,居然可以讓一個以精明見稱的會計人員,傾家蕩產,甚至挪用公款,鋌而走險。顯然要達到這樣的地步,完全不可能靠小姑娘一個人就能完成,背後必須有一個可靠的平臺和一個所謂的營銷團隊。但這個小姑娘到底向我們銷售了什麼東西,或者貫輸了什麼有用的信息呢?就這一點而言,大部分沉迷於直播文化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從這個角度看,網紅文化絕對是另一種形式的傳銷洗腦。還有現在的網絡遊戲鋪天蓋地。不少沉迷遊戲的,也有前面類似的病態行爲,嚴重地影響了每一個人正常的生產學習活動。

我們的社會到底在發生什麼,到底在經歷什麼,我一直很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知道重複提出上面的抗議,是沒有意義的。萬物存在必有其道理。要找到其背後的原因,只能理性分析。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稱之爲“能力補償原理”,簡而言之,一個人缺乏什麼生產能力,就會嘗試從其它自己已有的生產能力上面進行補償。舉個全國知名的例子,以偷電瓶車著稱的周某某,他沒有科研能力,沒有社會工作能力,但他有傑出的盜竊電動車的能力,所以盜竊成了周某某賴以生存的能力。又有如一代拳王泰森,出生在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著名的貧民區,母親是個妓女(是的,他自己也從不避諱),出身極其卑微,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想讓他走上光鮮的學術殿堂,基本是沒有可能。所以他自小就盜竊,搶劫,打架鬥毆,幾乎是無惡不作。直至在管教所裏面遇到了他的恩師達馬託,一個意大利的老拳手,他的人生才迎來了光輝的一面。而他光鮮的一面也不是從正式拳賽開始的,他打黑拳,目的只是爲了賺錢。當有人告訴他,有機會成爲世界上最年輕的重量級拳擊冠軍,他纔開始進入職業拳擊領域。直到他擊倒了當時所有著名的拳手,並創出了9秒內就可以KO掉對手的記錄時,人們才驚訝的發現,這個其貌不揚的黑人,將成爲拳擊史上一個偉大的拳王。誠然他的偉大不是建築在他的品行上面,即便他成名後,他依然過着我行我素的生活,他依然暴躁,依然喫喝嫖賭,依然混跡於布魯克林的紅燈區,他的恩師除了教授他如何努力的擊倒對手外,沒有教給他任何可以成爲一個紳士的知識。所以泰森還是那個泰森,一個到了職業頂峯,仍然會因爲別人的挑撥,而去咬別人耳朵的職業拳王。但人終究還是會老的,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特別是像拳擊一類的對體能要求極高的運動,越快迎來終結。到了21世紀初,泰森逐漸失去了優勢,他甚至連一個名不經傳的拳手都打不過,正印證了那名老話“拳怕少壯”。現在的泰森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狂傲不羈,他甚至還皈依了伊斯蘭教,成爲了穆斯林。即便是這樣,人們還是很尊重他,因爲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

還有很多著名的例子,我這裏不再一一列舉,大家閒時可以多看看一些名人傳奇,或歷史檔案。很多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段不太光鮮的往事。但我這裏不是鼓勵大家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我這裏只想闡明我自己的觀點,就是前面我提出的“能力補償”理論。其實心理學上早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我覺得心理學上的論述,欠缺客觀,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產生的補償行爲,是下意識的,並不是自己有意而爲之。後面我將會以更客觀角度,以數學理論的形式給出更精確的定義。通過用數學的方式去論證,大家可以清晰看到這套理論是如何影響我們自身的經濟活動的。

終極目標---一套能工程化應用的實用理論

只要你出來工作,就不能避談經濟這兩個字,經濟生活貫穿了人的一生。這裏排除了別人的影響和個人的興趣外,我覺得弄懂自己“爲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是很重要的。所謂的經濟研究,就是研究人們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終日沉迷於研究股票市場的技術曲線。我不反對股票市場,我覺得股票市場是個好東西,是當今社會經濟狀態的晴雨表,儘管我從來不買股票。買股票的人,大部分都是一種投機的心理。不信你可以去問那些老股民,如果你知道“主力“的投資方向,儘管這個投資方向不是對當前社會經濟最有利的,你也會跟風去投。

雖然“主力“大部分的表現都是理性的,但市場充斥着不理性與欺詐。一個看似前途前景無限的項目,背後可能只是一個圈錢的圈套。我們只是普通人,沒辦法看穿別人背後的黑幕,如果市場一直籠罩着這種不安的氛圍,我相信這樣的結局,對我們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

有人說利益化的社會充滿着信任危機。不管你跟他的關係有多親密,有多鐵,爲了利益,就算你的血親都會有背叛你的可能。金錢既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良藥,也是毒藥,使用金錢手段解決經濟問題,就像是給得了癌症的人喫鎮痛藥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確是簡單直接,而且問題也的確蓋住了,但副作用極重嚴重。所以實際上我一直在尋求着一套有普適性的理論來解釋現今已有的經濟問題,並且可以工程化實現。

這套理論的靈感來源於作者親身經歷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在碩士研究生階段所作的學習研究經歷。直至今日,我所參與研究的方向(這方向被稱之爲系統理論),曾被學術界寄予極大的期望,同時也被工程界嗤之以鼻。原因在於系統理論綱領性很強,但工程實操性較低。因此,被一些同行認爲是邊緣學科,雖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是工程指導意義並不大。就像有些人喜歡搞哥德巴赫猜想,但要想把這些東西應用到工作生活中來,難度不亞於證明猜想本身。甚至在研究生階段的我,聽了不少同行和同學的悲觀意見後,自己也懷疑了起來,這個理論是否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

直到最近火爆的比特幣網絡火了起來,通過對區塊鏈的瞭解,我對之前工作過的內容,重新又有了新的認識。價值互聯網不就是一個系統工程裏面經常提到的“自組織網絡“嗎------一個單純靠個體行爲,自發形成的協作網絡。雖然這個自組織網絡的形成,主要是靠一個比較低俗的因素------貨幣。

爲什麼我認爲貨幣是一個低俗的因素。這要提到我後面提到的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是源於我與某人(暫且稱之爲L)的交往。我與L君是通過同學介紹認識。她是經濟學碩士,與我這個理科研士比起來,他更功利。甚至區塊鏈的內容都是她建議我去看。雖然比特幣我一早早有耳聞,但業界一直對比特幣網絡抱持懷疑的態度。不少人,包括阿里當時的掌舵人馬雲,也覺得比特幣充其量只是一種充滿着風險的理財產品,不能說得上是什麼顛覆世界的科技。當然,比特幣對傳統的中央銀行系統的確是一種偉大的顛覆,但這僅限於貨幣領域。對於我來,區塊鏈的出現,給了我一個極大的暗示,原來自組織網絡真的存在,而且有人已經實現了一個Demo

我覺得比特幣網絡是一個很好的Demo,它很好地展現了人們逐利的一面。但比特幣我認爲它過於低俗。似乎大家都認爲逐利是人進行經濟活動的主要出發點,而L君更是功利主義的死粉,跟她聊天,三句不離錢。直至我倆把天聊死,我直接摞下一句狠話:你這麼愛錢,那你賺錢能力比我強了嗎?雖然這句狠話沒什麼水平,說不定哪天她賺錢能力真的比我強了。但即便她比我富有,她能力比我強,對於這種金錢至上的人,我還是看不起的。中國人,傳統硬氣一點的中國人,都知道一句古語叫做不食嗟來之食。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不食嗟來之食。中國人從來都不乏硬氣。從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到宋代的遼金入侵,蒙古南侵,再到近代的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人從來都只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使其屈服。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足夠強大到戰勝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實現任何一種復興。而中國人的這種情感因素,精神因素,是沒有在所謂的經濟學理論模型體現的。所以無論是美國最頂尖的經濟學家,還是美國曆屆總統,都沒有一個能成功預測中國今天的強勢崛起。

這證明了什麼?功利主義不是經濟領域的全部!!!著名的納什均衡模型已經成功證明了這一點。世界經濟的主流應該是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我曾拜讀過馮 諾曼的經典著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爲》。我對其中精緻的數學模型和理論推導十分著迷,覺得現實世界的經濟活動就應該像他們的數理模型一樣進行。但事實上,但如果把這套理論不加深入理解,直接生搬硬套,會發現沒法解釋一些古怪的現象。如家庭作坊式企業。這種經濟體實現盈利的模式,說得好聽點是通過親情紐帶,說得難聽點就是壓榨自已親人的剩餘勞動力。例如廣東潮汕人有一套稱之爲“自己人“的經濟體系,自己人之內不太計較個人得失,因此可以很容易獲得同鄉的幫助。潮汕人很會做生意,李嘉誠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包括我自己。我身邊有很多親密的朋友與工作上的戰友,我很樂意給他們提供幫助,他們也很樂意幫助我,。雖然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個人會難免有點時間上,精力上,經濟上的損失,但我與我的朋友和同事之間,永遠保持着一種上升的態勢。我們之間的協作,使我們呈現了一種集體向上的良性循環。而這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是下意識的,也就是在某件事上面,大家並不是第一時間想到如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考慮到大家都是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通過深入思考,我發覺自己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們的經濟生活,除了冷冰冰的金錢外,還有一些起緣於我們的經歷,個人品格,修養,價值觀的情感心理因素,在發揮作用。情感心理因素似乎是社會心理學的東西,但事實上,我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可以通過科學的角度,理性化的方法來定義和解釋。

正如偉大的馮諾依曼把20世紀初,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無法將之理論化的經濟行爲,通過集合論和邏輯代數等數學工具將之公理化一樣。一套理論要被人認可,就必須要有公理化的過程。要這個理論化的過程必定是精確無誤而且是嚴謹的。後面我將步這些先輩的舊路,將一部分人哧之以鼻的情感心理和社會因素,引入到數學模型中,使他可以像集合論一樣,可以作爲一個基本元素進行討論。後面可以發現,通過引入人與人間的偏好,情感,信任,社會風氣,以及政治制度等社會學心理學概念,可以很輕鬆地解釋上述的經濟現象和解決類似囚徒困境之類的經濟學悖論。

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還會導出很多反直觀認知的東西。如人在情報不充分,或者情報中有可能存在着差錯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一些非理性的賭命式的決策。這個定理我稱之爲賭徒定理或賭徒原則,後面通過層層的介紹和推導,我會證明該定理;某些情況下,一直採用理性決策會導致整個博弈過程反而趨向不穩定,這個定理我稱之爲博弈不確定定理。賭徒定理某種程度證明了人普遍的存在賭博心理。不確定定理更是直接指明理性策略有時候不僅不能指導行爲,還會使問題變得更復雜。

上面還僅是冰山一角,隨着深入的發掘會有越來越多古怪的結論被推導出來,甚至最終會導出一個讓很多經濟學子難堪的結論,經濟學相對於用來預測,其用於記錄和解釋的作用更強。也就是說相比起預測未來經濟走勢,經濟學更擅長於記錄和解釋過去的行爲。但人只有瞭解了自己和別人的現在與過去,纔有可能作出對未來有用的預測。

爲了讓整套理論變得更通俗易懂,我不想採用《博弈論》一書中的描述方式,因爲一開始就作出一大堆複雜而精確的定義,雖然在後面的討論中會很方便,但事實上,卻會勸退一大批充滿熱情,但卻沒有足夠思想和理論準備的人。爲了讓這套理論得到更多人的認同,雖然我也會使用一些符號描述(這是科學研究所必須),但我會力求文中出現的每一個符號表達式,都能讓每一個受過初中等教育的人都能看得明白。

 

自組織價值互聯網

最後,透過建立上述理論模型,我將會提出一個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用合作關係的自組織價值互聯網模型。在這個價值互聯網裏,作爲理論的工程化實現,不僅能輸出常規互聯網所能輸出的各種知識,還能輸出各種各樣有利於大家在現實生活進行經營決策的情報。大家在這個網絡中,很容易就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情報,甚至情感。而這些東西的獲取與付出,都是基於一個原則-----自願。這樣的網絡類似現今流行的比特幣網絡,但與比特幣網絡不同的是,這裏沒有虛擬貨幣獎勵,也沒有人強迫或利誘你去參與網絡的建設,但只要這個網絡一直存在,就會不斷有人去做這樣的事。

這個想法看起來十分瘋狂,但我將會通過前面建立的模型,去證明這樣一個非功利性質的信息網絡是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這個網絡會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而這些價值來源於知識與情報。而這些知識與情報,遠比你在某寶網上淘到一個小玩意,對於你的人生來說,意義要大得多。

現在互聯網信息交流是方便了,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就是互聯網的信息良莠不齊,欺詐成分很多。在這個新一代互聯網中,信息會得到淨化,發佈假信息,或者欺詐信息,不僅得不到好處,還會使自己更不利。而做到這一點完全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利用經濟學原理和博弈論的激勵設計機制來做到的。

很多人,不管年輕人還是老一輩的人(包括我自己),都經常發出慨嘆,如果有人可以教教我以後的路怎麼走該多好。聰明的人會去看一些名人的傳記和一些關於成功學的書籍。但現實中,很少有名人的經歷與你的情況雷同,而所有關於成功學的書籍,也只是傳授你一些基本的生活做事原則。而自組織價值互聯網,是建基於嚴密數學的理論,它不僅可以直接告訴你,面對當前的問題,你該如何進行選擇。還會告訴你每一個侯選策略背後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自組織價值互聯網將會成爲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助手。

 

全文導讀

全書包含三大部分:基礎理論部分、工程理論部分、工程應用部分。基礎理論部分,將通過數學定義,案例推導,結論證明的形式,給出整個信任經濟學模型在數學上,及經濟學上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而工程理論部分,將針對基礎理論部分得出的結論,討論其在工程上實施的可能性。工程應用部分將就前面理論研究的成果,給出具體的工程實施方案。

全書在介紹結論的時候,會使用大量的引子,案例和數學推導,這部分內容只用來證明結論的真實存在,並不要求讀者完全理解。在每一章背後的小結中,我都將列中本章所導出的所有結論和實際的現實意義。而這些結論和背後的意義也不需要讀者去熟記,因爲這些結論最終將通過工程化的手段變成人人唾手可得的工具

本書中出現的所有結論,部分是博弈論或經濟學上已有結論的重新演繹,也有部分屬於原創。但本文並不會特別標註哪些部分是引用,哪些部分是原創的,因爲萬一標註爲原創,而有讀者在某些書籍或論文中找到類似的觀點,我將陷入相當尷尬的局面。所以讀者可以將我口中所謂原創的部分,理解爲“我認爲是原創的部分”。

本書所有的研究和理論將無償公開,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本文得出的結論和工程化方案去開發自己的商業產品(雖然我也不保證你開發出來的產品一定賣得出),但希望讀者在引用本書的結論和成果時,註明出處。與此同時,作爲本書的原作者,首先從信念上堅信書中的理論模型,是可靠準確,並接近現實社會的,其次,作爲原作者,我也會參與到自組織價值互聯網的開發中,而且該價值 互聯網也將以開源的方式,供大家研究學習。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在看完本書的所有內容後,能有所得益。同時也希望對本書內容感興趣的讀者能一起參與到這一宏偉工程中來,一起來見證知識與情報的力量。

---作者自序

(注:此博文內容原爲本人醞釀實現的一個新型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的設計文檔,因爲裏面涉及的知識和內容過於龐大,本人準備將其彙集成書,前期將通過csdn網站發佈,後期希望能聯繫到出版商出版刊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