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雜談

年初的時候,讀了十多篇莎士比亞的戲劇,是朱生豪翻譯的,感覺非常的棒,尤其是語言的詩意感非常的強,激情四濺,豪情滿懷,無論悲痛或是歡快。後來讀關漢卿的竇娥冤,也是一樣的精彩,如詩句般的優美感實在是令人驚歎,怪不得曹雪芹要借林黛玉的口說——戲曲中也有好詩詞的,並選取了牡丹亭中的幾句:“似那般奼紫嫣紅開遍,都賦予了斷垣殘壁……”作爲證明。

想起了王爾德的理想丈夫和不可兒戲兩篇戲劇,那是余光中翻譯的,也很令人稱奇。那些連珠的妙語聽起來十分有趣,可是你就是學不來,即便是看過了書以後,再讓你複述一遍,你都無法再現如此的神奇。這也許就是作家與讀者的區別。

一個作家的印記和特色一定是其特有的,你可以有意識地去模仿喜歡的作者,卻永遠達不到那樣的程度。比如木心寫的東西,隨便放到那裏,人家一看,就能辨別出來,其他人斷然是寫不出那種腔調的。

我發現,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讀完以後,會深深地令人覺得有心靈的共鳴與震動,而要是你讓我說其好在哪裏?我也許無言以答,因爲那是一種本能的感覺,被外界的東西觸動後的感覺,是文字形成的一種意象後給生命帶來的奇異感受,你真的不知道用怎樣的詞語去解釋那樣的美好,只是深深地被這些文字打動了,吸住了,籠罩了,滲透了,影響了。

假如把莎士比亞戲劇中,單獨幾句妙語拿出來的話,一定後感覺那是誇張的表達,詩化的語言,可是放在其劇情的背景中,又是如此的自然,簡單幾句化,就把一個人的性格鮮明地烘托了起來,從紙上走了出來,活靈活現。

而在中國古代,這些相似的表現方式就在戲曲之中體現,因爲這其中不僅僅有對白,還有許多舞臺上無法實現的心理描寫等,需要用旁白,用演唱的形式來展現出來,才能讓故事情節順利地發展,連貫起來。

我忽然有點想看看戲曲牡丹亭的劇本了,那一定是絕妙好詞,是林黛玉聽得入心而發呆的好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