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下半場:服務邊界的“進化論”

金融是一個跟風險打交道的產業,風險合規很重要,只有那些能夠做到更高要求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一點財經 王 蔓|作者

邱 韻|編輯

2020年,對金融科技來說,似乎又是波詭雲譎的一年。一面是強監管與疫情的雙重壓力,另一面是鼓勵金融科技發展的聲音不斷,下半場的金融科技似乎仍然要在有限的邊界中行走。

其中,有太多人掉隊。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公佈的數據顯示,累計已有近5000家機構退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國實際在運營網絡借貸機構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機構數量、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連續21個月下降。

當然,也有一些平臺突破界限,找到了自身的價值,並獲得持續增長。假如對這些平臺進行剖析,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一些共性,比如與銀行等合作轉型爲助貸機構,比如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爲核心驅動,而非純“拉人頭”。

由外向增長轉向內向增長,進而驅動外向增長,這纔是金融科技下半場較量的關鍵。

01

逆風增長

“2020年第一季度是一個不尋常的季度,因爲整個金融科技行業基本上都經歷了由疫情引發的企業業績和資產質量方面的極端壓力測試。”5月28日,360金融CEO吳海生如是表示。

確實,近年來原本就發展不易的金融科技行業,如今可謂雪上加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全國實際在運營網絡借貸機構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借貸餘額下降75%;出借人數下降80%;借款人數下降62%。

雖然此前以P2P爲主的平臺紛紛轉型導流基金、銀行、保險等產品業務,但事實證明轉型並非易事。近來,銅板街等多家平臺發佈了退出公告。

不過,在硬幣的另一面,也有一些金融科技平臺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長,5月28日發佈財報的360金融就是其中之一。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360金融實現收入32億元,淨利潤1.83億元,調整後淨利潤爲2.55億元。

同時,若沿用舊會計準則,其一季度總收入爲23.45億元,同比增長16.7%;調整後淨利潤達到7.64億元,這是它自2018年年末上市後表現較爲突出的一個季度。

2020Q1按照舊會計準則錄入數據

金融科技企業的歷史相對都較短,並未經歷過真正的金融週期,只有成功穿越週期,才能真正錘鍊商業模式,逆勢脫穎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仍高速增長的360金融顯然具備了穿越行業週期的能力。

“360金融在堅守合規的同時,保持穩健經營原則,憑藉優質客羣資源及審慎的內部管理成功通過了此次壓力測試。” 吳海生將這一成功歸因於360金融優質的借款人基礎和謹慎的操作方法。

作爲一個強監管行業,金融科技企業得以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合規經營。一方面,360金融第一時間向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提交移動金融客戶端備案申請,旗下APP“360借條”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國泰君安證券、螞蟻金服等33家機構APP一同列入首批備案名單。

另一方面,360金融主動向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起APP信息安全認證與APP安全認證,並在APP隱私與安全兩項檢測中獲得三級認證(最高等級),對內強化了自身技術與業務規範。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成爲了壓垮許多公司最後一根稻草,那麼從常態上來看,金融科技行業始終都要面對的是日益趨嚴的監管環境,不斷增加的研發成本以及營銷成本。在外有政策支持、內有合規追求的雙重效應下,360金融實現逆勢增長,當然也不離開技術與創新的支持。

02

新的內生與外向增長

在人口紅利見頂的情況下,金融科技產業也進入下半場,泡沫開始退去,在線上收攏更多的流量,爲了獲客的燒錢遊戲迎來了急剎車。在下半場,如何服務客戶,留住客戶,考驗着每一個金融企業的運營能力,也衍生了大量利用金融科技創新來降本增效的需求。

從燒錢獲客、“拉人頭”的外向增長,到技術推動下的內生增長,再到與金融機構合作尋求外向增長,這可以說是當前金融科技行業轉型的實質。

以360金融爲例,今年一季度其整體營銷費用降低至2.23億元,同比下降67.7%,單位獲客成本從去年兩百元以上降至159元。

在營銷獲客投入下降的情況下,其增長來自哪裏?答案是科技與開放生態。

並非所有參與金融服務的企業都有資格成爲金融科技企業,業內人士給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評判標準:

首先,連續的研發和科技的領先需要一定投入,研發成本佔總營收、淨利潤的百分比要滿足一定比例;

其次,金融科技相關業務的收入要在總營收中佔比達到一定程度,金融科技技術人員與總員工數的佔比應達到一定比例;

最後,要形成商業閉環,擁有技術輸出和生態開放能力。

而這也正是360金融開展金融科技業務的底層邏輯。過去數年裏,360金融持續加大IT投入和創新產品的開發推廣,並圍繞着“科技創新”和“生態開放”這兩大核心要素做文章。

一方面,隨着行業監管日益趨嚴,消費信貸風險成本越漸增加,金融科技企業想要提升自身的服務和規模增收,科技所發揮的效用已越來越大。

自去年二季度開始,360金融就在進行科技升級。資料顯示,360金融於一季度完成了統一數據體系的構建,打通了包括獲客、客戶經營、風控、貸後等全環節數據。目前,技術後臺可支持每天萬餘任務的提交,千億級紀錄的查詢,數據分析效能提升超過30%,整體資源消耗降低25%。

成效顯而易見。財報顯示,一季度科技服務促成交易金額逾109億,同比增長3107%。

另一方面,誰能夠服務好合作夥伴以及產業鏈條中的上下游,誰才能收穫最大的未來,在當下的金融科技行業尤爲如此。

根據公開資料,360金融已在獲客、反欺詐、風控及貸後管理相關技術方面實現了全面輸出,通過模型、算法、數據等環節的介入,幫助金融機構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數據顯示,當前與360金融合作的金融機構數量增加至84家。

或許360金融多年來保持領先地位的殺手鐗,不完全是內部多位科技大咖如此簡單,最重要的是,在這些關鍵人物的帶領下通過合縱連橫,建立了一種良好的技術創新生態,一種與合作伙伴互相成就的健康生態。

這也是360金融的戰略格局: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知道擴充能力邊界的有效方法。這背後,暗涵了360金融對自研技術和生態開放的掌控力和駕馭力,進而互相成就。

03

不憚“自我否定”

商業領域,轉型與創新從未停止。至於在金融科技領域,轉型與創新的探索近兩年來也從未止步。

在強監管與行業週期波動下,衆多平臺開啓了轉型之路,或轉型理財服務,或尋求獲取牌照繼續經營貸款,然而無數前例告訴我們,轉型與創新的開始,必來自“自我否定”。

這種否定首先來自對自身地位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一家科技創新企業的使命更多指向的是爲市場提供更高效的服務,而不是以佔有新興技術爲榮。

與銀行等衆多機構進行開放合作的360金融,正是案例之一。如今,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強監管下,原本衆多平臺獨自發展的策略早已行不通,未來的成功絕不是“遺世獨立”搞創新,而是通過技術構建“生態創新”。

當前,雖然國內諸多企業在主流場景、技術、流量提供方的生態內並沒有話語權,但這種情況遲早會得到改善。因爲從長期看,行業發展和創新受限,反過來也會影響市場中每一個經濟主體,最終互相制約,共同成長。

近幾個季度以來,360金融發行ABS動作頻頻:繼2019年累計發行23億元人民幣ABS之後,2020年第一季度再次發行了累計金額爲11億元人民幣的ABS。合作機構的持續拓寬以及多元化,令360金融的資金成本持續走低。

“自我否定”當然也在企業內部時刻上演。

衆多創業創新公司能夠快速崛起,是因其能從獨到的視角看待用戶需求,通過快速的產品反饋來滿足這種需求。而這種狀態,反而是一些已成規模的大公司所缺少的商業素質。

當一個新項目被推入市場,出現了需求與服務的斷層時,一些企業可能會選擇盲視或在某個恰當時機直接下線產品,然而比起上述做法,勇於“自我否定”並進行修復,纔是“驅走霧霾”的正確做法。

這裏有這樣一個案例。

按照監管規定,只有銀行機構纔有資格發行信用卡產品,面對這樣一種獲客和留存的利器,金融科技企業主要有兩條路:一是與銀行合作,開展虛擬信用卡業務;二是基於生活場景,開發類似的金融服務。

當然,也有的企業兩條路都有涉及。

微零花(V-Pocket)是360金融旗下一款虛擬分期卡,早期創立這個項目是爲了模仿傳統信用卡,產品主要面向二三四線城市、未被傳統金融機構充分服務的年輕客羣,以360產品矩陣及各大信息流等渠道爲主,主動觸達目標用戶。

然而產品發佈後,360金融發現它並未精準切中用戶真正的痛點,用戶體驗沒有優化,學習成本過高,且使用場景較爲單一。

在“自我否定”後,產品團隊重新設計了360微零花的方向:用戶在開通產品後,會在360金融合作的其中一家銀行獲得一個Ⅱ類賬戶和相應的授信額度,根據當前設置的分期期數,自動進行訂單分期,且可隨時更新分期期數。

與此同時,新版360微零花在應用場景上也進行了細分,全面覆蓋不同場景下的金融服務,比如微信、抖音等社交場景,支付寶等交易場景,滴滴、同程等出行場景,餓了麼、京東等電商場景,移動、聯通等通訊場景,即時有效滿足用戶需求,真正實現金融+生活的出圈。

我們看到,勇於“自我否定”其實正是一種尊重市場、立足商業本質的態度,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積極與修煉。

04

結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5月19日,摩根士丹利針對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近期監管舉措和市場趨勢再度發文,並重申認定360金融爲金融科技行業首推股票。這是一個月內摩根士丹利第三篇堅定看好360金融的報告。在報告中,大摩預測,360金融即將發佈的2020年一季度報將爲其不斷提升的資產質量提供數據支持。

金融是一個跟風險打交道的產業,風險合規很重要,只有那些能夠做到更高要求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既然成爲了事實上的“創新等價物”,金融科技自然逃不脫監管與輿論的關注。當然,在金融監管與安全的大背景下,考量一個公司的估值與空間,不僅僅看用戶數量、營收與利潤,企業的商業素質與服務責任,或許更應該成爲新的考量指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