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語音識別等8種輸入設備即將取代傳統鍵盤

智能眼鏡、語音識別等8種輸入設備即將取代傳統鍵盤


[導讀]19 世紀70年代,當克里斯托弗·萊瑟姆·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QWERTY鍵盤時,他恐怕不會想到他的基本設計理念一直延續了150年,直至當前的數字化時代。電腦鍵盤卻從一開始就成爲無可爭

19 世紀70年代,當克里斯托弗·萊瑟姆·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QWERTY鍵盤時,他恐怕不會想到他的基本設計理念一直延續了150年,直至當前的數字化時代。電腦鍵盤卻從一開始就成爲無可爭議的輸入設備之王,但是高科技世界瞬息萬變,八種輸入設備即將取代電腦鍵盤。


腦電波

幻想這樣的未來:腦電波和芯片實現直接傳輸,半機械人的科幻味道撲面而來。對BCI(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近50年前,但最新進展已將這種技術帶出實驗室。例如,NeuroSky公司的EEG生物傳感器允許用戶僅僅通過想來觸發電腦互動。


智能眼鏡

智能眼鏡或許是最具前景的可穿戴輸入設備,因爲它離我們主要的感覺器官——眼睛很近,這帶來了許多開發的可能性。大多數智能眼鏡採用OHMD(光學頭戴式顯示器)技術,可把子母畫面投射到眼前,再結合谷歌眼鏡用到的語音命令系統等其他輸入方法,OHMD就可以提供真正的移動觀看體驗。諸如瑞典Tobii之類的公司已將眼球跟蹤系統作爲輸入設備解決方案來使用。通過跟蹤眼球運動,判斷眼神停留方向,這樣的系統可用來執行命令,應用領域有傳統的工作站、汽車甚至視頻遊戲。


智能手環

法國一家小公司出品的智能手環Cicret Bracelet也是一種新型的輸入設備,結合了投影鍵盤、可穿戴電腦和移動科技等元素,使用微型投影儀和近距離傳感器,將皮膚當作觸摸屏。該設備尚在早期原型階段,截至目前,設計團隊表示,這種手環允許用戶像操作其它觸屏表面一樣進行點擊和滑動。手環的預想是運行獨立的Android系統,或通過藍牙與手機連接,帶有Wi-Fi功能和內置的micro USB接口。不過要小心哦:要是抓了癢癢,你可能會到處亂髮短信。


智能指環

在衆籌網站Kickstarter出現後,智能指環Ring吸引了不少關注,還在去年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上引起轟動。作爲可穿戴輸入設備,這種指環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智能手錶甚至聯網設備配對後,可允許用戶擺動手指創建一些快捷命令並完成不同任務。 例如,佩戴指環在空中寫字母以發送文本或拼寫出“TV”來打開客廳的電視。Ring採用手勢識別、小型指示燈、觸覺反饋等技術,使用戶實現與不同設備之間的溝通。LED閃爍和振動提示用戶是否已成功發送文本或完成支付。開發Ring的日本公司希望今年夏天開售這款產品,定價約爲30美元。


投影鍵盤

投影鍵盤通常組合使用激光設備、傳感器和紅外光束,在平坦表面上複製一個傳統的QWERTY鍵盤,也就是將虛擬鍵盤投射在某一表面。其目的是爲移動設備提供虛擬的全尺寸鍵盤,克服物理限制的不便,提升便攜性。這種技術還可用來投影鋼琴。去年,日本推出的以《星球大戰》中R2-D2機器人爲原型的投影鍵盤,將這一概念應用到了極致。


虛擬鍵盤

美國創意團隊AirType開發了一款虛擬鍵盤,該鍵盤仍處於早期原型階段,使用了一組環繞手掌的傳感器對輸入時的手指動作進行跟蹤。用戶可在任何平面上或無需平面即可打字,傳感器可對用戶特定的輸入習慣進行學習。這一鍵盤還可提供動態校正和詞語預測幫助。


語音識別

幾十年來,語音識別技術一直試圖涉足鍵盤領域。既然可以輕鬆地大聲說出來,爲什麼還要費勁地一字字輸入呢?答案很簡單:長久以來,語音識別的不可靠性是衆所周知的,將之應用在軟件中是個棘手的任務。它的準確度就如同指望6歲的小棒球手投球一樣,可想而知……不過近幾年語音識別這一尷尬境況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這要歸功於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算法的驚人進步。目前這些使用自然語言的用戶互動系統推動了許多技術的發展,如爲殘疾人設計的免手動設備、車載語音以及Siri、小娜、Google Now等移動設備虛擬助手。最近Skype實現了進一步的提升——利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互動技術實現英語和西語之間的實時翻譯。


手勢識別

相信看過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安德的遊戲》和《復仇者聯盟》的觀衆一定記得以下場景:目光堅毅的主角站在半透明的3D全息顯示屏前,帥氣地揮揮手掌就調出所需的數據,通過滑動、拉伸等手勢便可輕鬆訪問、放大或退出。 這類技術已有部分出現在運動控制和手勢識別系統中,微軟的體感外設Kinect等遊戲控制裝置和高端的人工智能研究環境中均可見到這類技術的蹤影。圖中的 Leap Motion是一種體感控制器,可與標準鍵盤結合使用來追蹤手指動作,敏感度達到0.01毫米。但獨立的3D全息設備仍然離現實很遙遠。


原網站:http://www.21ic.com/news/computer/201503/619221.ht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