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系統概述-學習筆記

學習資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6264774/

一、操作系統概述

1.1 操作系統初步認識

  1. 操作系統與普通軟件有什麼區別? 功能上的區別(見1.2 功能)
  2. 沒有安裝操作系統,計算機能運行程序嗎? 能(bios)。
  3. 沒有安裝操作系統,普通用戶能正常使用嗎? 不能

基本功能:

  • 提供操作界面
  • 控制程序運行
  • 管理系統系統資源
  • 配置系統參數
  • 監控系統狀態
  • 工具軟件集合

思考:

  • hello.exe 文件如何存放? (硬盤)
  • hello.exe 如何啓動?
  • 如何爲hello.exe分配內存? (內存)
  • printf如何輸出字符串? (設備)
  • while 死循環會不會獨佔CPU?
  • 程序結束如何退出系統? (釋放內存等)

1.2 操作系統功能和定義

功能:

  • 進程管理(CPU管理), 多個進行併發運行

    • 進程控制: 創建、暫停、喚醒、撤銷
    • 進程調度: 調度策略,優先級
    • 進程通信: 進程間通信
  • 內存管理

    • 內存分配
    • 內存共享
    • 內存保護
    • 虛擬內存

    思考

    1. 有沒有遇到因爲內存小導致運行失敗的情況?

      可能運行速度慢,但一定可以運行

    2. 一個循環程序,不斷的申請(malloc) 100M內存,在內存1G的機器上,一共可以申請多少次?

      答: 實測可以19次, 1.85G內存,大於實際內存 1G。而且應用程序、操作系統沒有崩潰。

    3. 假如5個相同的上述程序同時運行呢?

      操作系統仍然不會崩潰。每個程序的申請內存依然是1.85G。

  • 設備管理

    • 設備的分配和調度
    • 設備的無關性
    • 設備傳輸控制(設備和CPU,設備和內存)
    • 設備驅動
  • 文件管理

    • 存儲空間管理(硬盤)
    • 文件的操作
    • 目錄的操作
    • 文件和目錄的存取權限管理
  • 網絡管理

定義: 操作系統是一個大型系統程序

  • 提供用戶接口(圖形界面、命令),方便用戶控制計算機
  • 負責爲應用程序分配和調度軟硬件資源,並控制與協調應用程序併發活動,幫助用戶存取和包含信息。

操作系統的地位: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3 操作系統發展歷史

用戶需求提升硬件技術進步是操作系統發展的兩大動力。

計算機硬件發展的四個典型階段

  • 電子管時代 1946-1955
  • 晶體管時代 1955-1965
  • 集成電路時代 1965-1980
  • 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1980-

速度、容量、穩定性、可靠性都得到逐步提高。

操作系統發展的四個典型階段

  • 手工操作(無操作系統) 50年代早期

    結構特點:

    • 硬件: 電子管、接線面板
    • 程序: 二進制程序,打孔: 紙袋和卡片

    使用特點:

    • 程序準備、啓動、結束: 手工處理,繁瑣耗時

    缺點:

    • 效率低: CPU有效運行時間極低
    • 用戶獨佔
    • 缺少交互
  • 單道批處理系統 50年代

    • 管理員事先將多個作業輸入到磁盤形成作業隊列
    • 操作系統依次自動處理隊列中的每個作業(裝入-運行-撤出…)
    • 程序的裝入和撤出: 自動完成,效率高
    • 運行完畢,通知用戶取結果

    特點:

    • 批量: 作業隊列
    • 自動: 識別作業,裝入和撤出
    • 單道: 依次、串行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外設與CPU交替空閒和忙碌,CPU和外設利用率低。

  • 多道批處理系統 60年代初

    在內存中存放多道程序,當某道程序因爲某種原因(例如執行I/O操作時)不能繼續運行而放棄CPU時,操作系統便調度另一程序投入運行。這樣可以使CPU儘量忙碌提高系統效率。

    • 提高系統CPU利用率
    • 提高系統吞吐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B兩道程序相互穿插運行,使CPU和外設都儘量忙碌。

特點:

  • 多道: 內存同時存放多道程序
  • 並行: 宏觀上
  • 串行: 微觀上

缺點:

  • 作業處理時間長

  • 交互能力差

  • 運行過程不確定

  • 分時系統 60年代中

1.4 分時技術與分時操作系統

60年代硬件的兩個重大進展:

  • 中斷技術 CPU收到外部信號(中斷信號)後, 停止當前工作,轉去處理該外部事件,處理完畢後回到原來工作的中斷處(斷點)繼續原來的工作。
  • 通道技術 專門處理外設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處理機

分時操作系統的背景

  • 事務性任務的湧現
    • 交互性高
    • 響應快速
  • 要求支持多任務、多用戶
  • 多終端計算機
    • 高性能計算機(運算, CPU和內存) + 多個終端(輸入和顯示)
    • 主機採用分時技術輪流爲每個終端服務,每個終端都感覺到是“獨佔”主機。

概念

  • 主機以很短的"時間片"爲單位,把CPU輪流分配給每個終端使用,直到全部作業被運行完。
  • 由於時間片很短,在終端數量不多的情況下,每個終端都能重新獲得CPU,使得每個終端都能得到及時響應。
    • 等待週期 = 時間片 x 終端數量

分時系統的特點

  • 多路調製性,多用戶聯機使用同一臺計算機
  • 獨佔性, 用戶感覺獨佔計算機
  • 交互性,及時響應用戶的請求

UNIX第一個實用化的分時系統操作

  • 實現操作系統的可移植性
  • 實現了硬件無關性
  • 引進了"特殊文件"的概念: 把外設看作文件,實現對外設統一管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5 典型操作系統類型

操作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分時系統的衍化)

  • 微機操作系統 (windows, macos, linux)
  • 多處理機操作系統
  • 網絡操作系統 (普通操作系統 + 網絡通信 + 網絡服務)
  • 實時操作系統 (某些任務要優先緊急處理, 強調作業完成的時限)
  • 嵌入式操作系統 (andriod, linux)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