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內存&棧內存】【stack和heap的區別】 【C++對內存區的五種劃分】【 可以開闢數組的大小】

1. stack和heap的區別

1 heap和stack存儲在哪裏?

RAM(Radom Access Memory)

2 線程和heap stack之間的關係

在多線程的應用中,每一個線程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stack。但是所有這些線程都共享一個heap。因此,必須存在一些協調機制使得這些線程不會同時訪問或操作heap。

3 一個對象object可以存在stack而不是heap上嗎?

可以,如果你在一個函數內create一個object而沒有用new,那麼這個object就存在stack上。如果這個函數運行完,那麼stack上的object對應的內存也會被remove掉。
如果希望在函數中create一個存在heap上的object,那麼就要用new來實現。注意,如果用new開闢了一片空間,那麼也必須要認爲的delete掉這篇空間,否則將導致memory leak-佔據已經無用的空間。

4 stack和heap上的memory生存時間。

stakc上的空間當函數運行完自動釋放,而heap上的空間只能由程序員delete才釋放。

5 stack和heap可以grow in size嗎?

stack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如果分配給stack的空間過大,就會stack overflow,一般出現在無限遞歸的情況下。
而heap的當前空間不夠用時,os就會再分配給heap一些空間。這一點是heap和stack的顯著區別之一。

6 stack和heap是如何實現的?

depends on語言,編譯器,以及runtime。具體細節千差萬別,但是總體上都是完成了相同的功能。

7 那個更快?爲什麼? 分配效率?

stack更快,因爲stack的空間分配只需要移動指針。

7.1 另外詳細參考:點我

棧是機器系統提供的數據結構,計算機會在底層對棧提供支持:分配專門的寄存器存放棧的地址,壓棧出棧都有專門的指令執行,這就決定了棧的 效率比較高。堆則是C/C++函數庫提供的,它的機制是很複雜的,例如爲了分配一塊內存,庫函數會按照一定的算法(具體的算法可以參考數據結構/操作系 統)在堆內存中搜索可用的足夠大小的空間,如果沒有足夠大小的空間(可能是由於內存碎片太多),就有可能調用系統功能去增加程序數據段的內存空間,這樣就 有機會分到足夠大小的內存,然後進行返回。顯然,堆的效率比棧要低得多。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堆和棧相比,由於大量 new/delete的使用,容易造成大量的內存碎片;由於沒有專門的系統支持,效率很低;由於可能引發 用戶態和核心態的切換,內存的申請,代價變得更加昂貴。所以棧在程序中是應用最廣泛的,就算是函數的調用也利用棧去完成,函數調用過程中的參數,返回地 址,EBP和局部變量都採用棧的方式存放。所以,我們推薦大家儘量用棧,而不是用堆。
雖然棧有如此衆多的好處,但是由於和堆相比不是那麼靈活,有時候分配大量的內存空間,還是用堆好一些。

7.2 static用來控制變量的存儲方式和可見性

函數內部定義的變量,在程序執行到它的定義處時,編譯器爲它在棧上分配空間,函數在棧上分配的空間在此函數執行結束時會釋放掉,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 題: 如果想將函數中此變量的值保存至下一次調用時,如何實現?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定義一個全局的變量,但定義爲一個全局變量有許多缺點,最明顯的缺點是破壞了此變量的訪問範圍(使得在此函數中定義的變量,不僅僅受此 函數控制)。

需要一個數據對象爲整個類而非某個對象服務,同時又力求不破壞類的封裝性,即要求此成員隱藏在類的內部,對外不可見。

靜態數據成員要在程序一開始運行時就必須存在。因爲函數在程序運行中被調用,所以靜態數據成員不能在任何函數內分配空間和初始化。

這樣,它的空間分配有三個可能的地方,一是作爲類的外部接口的頭文件,那裏有類聲明;二是類定義的內部實現,那裏有類的成員函數定義;三是應用程序的main()函數前的全局數據聲明和定義處。

靜態數據成員要實際地分配空間,故不能在類的聲明中定義(只能聲明數據成員)。類聲明只聲明一個類的“尺寸和規格”,並不進行實際的內存分配,所以在類聲明中寫成定義是錯誤的。它也不能在頭文件中類聲明的外部定義,因爲那會造成在多個使用該類的源文件中,對其重複定義。

static被引入以告知編譯器,將變量存儲在程序的靜態存儲區而非棧上空間,靜態數據成員按定義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初始化,注意靜態成員嵌套時,要保證所嵌套的成員已經初始化了。消除時的順序是初始化的反順序。

static的優勢
可以節省內存,因爲它是所有對象所公有的,因此,對多個對象來說,靜態數據成員只存儲一處,供所有對象共用。靜態數據成員的值對每個對象都是一樣,但它的值是可以更新的。只要對靜態數據成員的值更新一次,保證所有對象存取更新後的相同的值,這樣可以提高時間效率。

7.3 static注意事項

(1) 類的靜態成員函數是屬於整個類而非類的對象,所以它沒有this指針,這就導致了它僅能訪問類的靜態數據和靜態成員函數。

(2) 不能將靜態成員函數定義爲虛函數。

(3) 由於靜態成員聲明於類中,操作於其外,所以對其取地址操作,就多少有些特殊,變量地址是指向其數據類型的指針,函數地址類型是一個“nonmember函數指針”。

(4) 由於靜態成員函數沒有this指針,所以就差不多等同於nonmember函數,結果就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成爲一個callback函數,使得我們得以將C++和C-based X Window系統結合,同時也成功的應用於線程函數身上。

(5) static並沒有增加程序的時空開銷,相反她還縮短了子類對父類靜態成員的訪問時間,節省了子類的內存空間。

(6) 靜態數據成員在<定義或說明>時前面加關鍵字static。

(7) 靜態數據成員是靜態存儲的,所以必須對它進行初始化。

(8) 靜態成員初始化與一般數據成員初始化不同:
  
   初始化在類體外進行,而前面不加static,以免與一般靜態變量或對象相混淆;

初始化時不加該成員的訪問權限控制符private,public等;

初始化時使用作用域運算符來標明它所屬類;

所以我們得出靜態數據成員初始化的格式:

<數據類型><類名>::<靜態數據成員名>=<值>

(9) 爲了防止父類的影響,可以在子類定義一個與父類相同的靜態變量,以屏蔽父類的影響。這裏有一點需要注意:我們說靜態成員爲父類和子類共享,但 我們有重複定義了靜態成員,這會不會引起錯誤呢?不會,我們的編譯器採用了一種絕妙的手法:name-mangling 用以生成唯一的標誌。

8 stack和heap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sack空間不夠用會stackoverflow,導致程序崩潰。而heap可能會出現fragamentation(碎片化),空間利用效率低下。

9 我應該用哪個?

當明確知道你要使用的空間時,如果不大的話就用stack,如果較大或者無法暫時確定,就用heap。

2. C++對內存區的五種劃分

內存分配方式

  • C/C++主要有以下五種內存存儲區:

    全局/靜態存儲區域:用來存儲全局變量,靜態變量。程序編譯時內存已分配好,並存在於程序整個運行期間,程序結束後由系統統一釋放 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被分配到同一塊內存中。

    • C 語言中,全局變量又分爲初始化的和未初始化的。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在一塊區域,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與靜態變量在相鄰的另一塊區域。同時未被初始化的對象存儲區可以通過 void* 來訪問和操縱,程序結束後由系統自行釋放。在 C++ 裏面沒有區分,他們共同佔用同一塊內存區。

    棧: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函數執行結束時會被自動釋放。棧內存分配運算內置於處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高,但是容量有限。

    堆(動態內存分配):通過new和malloc由低到高分配,由delete或free手動釋放或者程序結束自動釋放。動態內存的生存期人爲決定,使用靈活。缺點是容易分配/釋放不當容易造成內存泄漏,頻繁分配/釋放會產生大量內存碎片。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操作系統)回收。

    字符/文字常量區: 存放常量字符串,程序結束時由系統釋放程序代碼區: 存放函數體的二進制代碼。

    程序代碼區: 存放函數體的二進制代碼。

例子

一個由C/C++編譯的程序佔用的內存分爲以下幾個部分
1、棧區(stack)— 由編譯器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的值等。其
操作方式類似於數據結構中的棧。
2、堆區(heap) — 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
收 。注意它與數據結構中的堆是兩回事,分配方式倒是類似於鏈表,呵呵。
3、全局區(靜態區)(static)—,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的存儲是放在一塊的,初始化的
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在一塊區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未初始化的靜態變量在相鄰的另
一塊區域。 - 程序結束後由系統釋放。
4、文字常量區 —常量字符串就 是放在這裏的。 程序結束後由系統釋放
5、程序代碼區—存放函數體的二進制代碼。

這是一個前輩寫的,非常詳細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區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區    
  main()    
  {    
  int   b;   棧    
  char   s[]   =   "abc";   棧    
  char   *p2;   棧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區,p3在棧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靜態)初始化區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來得10和20字節的區域就在堆區。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區,編譯器可能會將它與p3所指向的"123456"
優化成一個地方。

函數內申請的變量,數組,是在棧(stack)中申請的一段連續的空間。棧的默認大小爲2M或1M,開的比較小。

全局變量,全局數組,靜態數組(static)則是開在全局區(靜態區)(static)。大小爲2G,所以能夠開的很大。

而malloc、new出的空間,則是開在堆(heap)的一段不連續的空間。理論上則是硬盤大小。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在本人環境中
int c[20000][20000]; //全局數組能開到20000*20000
int main()
{
	int b[1024*505];
	int b2[700*700];
	char a[4*518028];
	int b1[500000]; //5*10^5  函數中的char數組最大能開4*518028,int最大能開到518028。
	static int c[20000][20000]; //static能開到10^7*10^7。       注意 static和 全局開的是同一塊空間
	printf("1");

參考

https://blog.csdn.net/a479778594/article/details/701571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