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歲的同仁堂“病”了嗎?

業績連降、品牌蒙羞,老邁的同仁堂還能重返時代的巨輪嗎?

一點財經 唐 琳|作者

嚴 睿|編輯

東(阿)阿膠、西片仔(癀)、(雲)南白藥、北同仁(堂),A股江湖四大中藥股誰能稱首?估計很多投資者會毫不猶豫的票選擁有351年曆史的同仁堂(600085.SH)。

然而,這家橫跨四個世紀的老字號眼下正處在罕見的頹唐之中。2019年報公司營收、利潤雙降,出現了上市12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今年一季度,公司產銷、業績更是順疫情而下流,絲毫不見下降勢頭的遏止。

業績下滑尚可向市場環境、向宏觀經濟推諉,可偏偏公司這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又因接連不斷出現的質量問題而蒙羞。公司內部治理問題之嚴峻可見一斑。

沒有幾家公司能像同仁堂一般擁有如此具有歷史內涵的超級IP,但或許也正是因爲坐擁“同仁堂”這三個價值萬萬金的字,如今卻成禁錮其發展的桎梏。

在中國醫療改革以及大健康成爲國家戰略支柱產業的幕布之中,同仁堂等中藥公司原本應成爲登堂入室引領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角,然而,相比全球醫藥列強,論品牌、論市場、論影響力、論創新力,方方面面,中醫藥公司均可以以“完敗”而定義。

從這個角度而言,同仁堂所代表的可不止是中華老字號這麼簡單,它的成長,它的壯大,它的變革,都應當順應整個時代的變革,而不是蝸居於歷史的典籍之中。

同仁堂,到底怎麼了?

01

拐點已現?

“要麼上天堂,要麼煮青蛙”,三年前,一位投資者對同仁堂做出了這樣的股價走勢預判。如今看來,同仁堂正在“溫水”裏煎熬,等待“收汁”。

從財務數據看,同仁堂2020年一季度營業收入30.3億元,同比減少22.5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2.39億元,同比減少31.55%。

相比營收,同仁堂的淨利潤同比跌幅更大,而一季度的這個淨利潤已經跌回到了2015年一季度的水平,2015年一季度同仁堂淨利潤爲2.4億元,但是同比增長了13.72%。

如果單季度的盈利下滑和疫情影響,還不足以說明同仁堂可能遭遇增長的拐點,那麼再看其2019年年報。

同仁堂年報顯示,公司當年度內營業收入爲132.77億元,同比下降6.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9.85億元,同比下降13.12%,扣非淨利潤爲9.24億元,同比下降7.74%。

這也是同仁堂自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淨利雙雙同比負增長的現象。不過,在2018年的時候,同仁堂營收增速就從兩位數降到了6.23%,當年淨利潤增速雖然爲11.49%,但扣非淨利潤增速則僅爲0.22%。

也就是說2018年起,同仁堂就已經開始降速,2019年則出現降檔的下滑。而在二級市場,同仁堂也是自2018年5月間創下階段高點後,一路下滑,至今股價接近“腰斬”。

業績增長乏力,盈利能力下降,股價自然大幅滑坡,但對於二級市場的同仁堂投資者們而言,需要判斷的是其未來成長性是就此終止,還是進入了調整期?

一點財經&多肽鏈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同仁堂生產銷售傳統中成藥的主營業務主要來自旗下三大核心公司:從事中成藥生產的“同仁堂科技”、統領連鎖藥房資產的“同仁堂商業”以及重點負責海外發展分銷網絡的“同仁堂國藥”。

同仁堂科技顯然就是其醫藥製造的業務體系,後兩者則是醫藥商業的部分。這兩大業務體系構成了同仁堂的主業。那麼這三大核心公司的增長情況如何呢?

根據2019年財報顯示,淨利潤貢獻最高的同仁堂科技在2019年營收和淨利潤同比降幅最大:

從細分產品品類來看,同仁堂產品中心腦血管類和補益類產品貢獻收入佔比較大,是核心品類,但2019年補益類產品的收入同比下滑最明顯,達22.35%,毛利率也出現同步下滑;心腦血管類產品和清熱類產品的毛利率也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從具體的生產和銷售情況來看,2019年同仁堂補益類產品整體生產量 1496.18 萬盒,同比下降33.44%;銷售量 1883.1萬盒,同比下降25.5%;庫存量 379.24 萬盒,同比下降 50.5%。

產量與庫存同比降幅大於銷量降幅。也就是說生產環節和渠道環節,問題相對更大一些。同仁堂官方說辭是“產能倒移、環保限產”的壓力,導致旗下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工業佈局持續調整,產能不足、產值下降對其年度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上游產品產能承壓較大,也導致同仁堂商業板塊裏的終端網絡建設放緩:截至2019年底,公司共設立零售門店 852家,當年淨增加44家,但2018年全年同仁堂零售門店淨增加則爲108家。

總體而言,眼下同仁堂業績症狀主要在生產端,從銷售端和庫存來看,仍然無法判斷就此出現拐點。

不過,同仁堂如果只能通過銷售端的不斷擴張來放大規模,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市場環境下,恐怕僅僅靠老字號來支撐也會很容易見到“天花板”。

02

老字號蒙羞

說到底,同仁堂這麼多年來的發展所依仗的核心資產就是這塊金字招牌,因爲有“同仁堂”三個字就代表着品質的保證。然而,就是這樣的維繫其生存發展的核心資產,卻接連遭受質疑。

實際上,近年來同仁堂產品的質量問題一直都備受輿論詬病。這個問題和背後潛藏的東西,遠比公司業績下滑更令市場各方擔心。

數據顯示,同仁堂自2016年以來,累計被藥監部門點名通報23次。或許這些通報都屬於“撓癢癢”,並未對公司造成什麼影響,然而公司也未曾想到會因爲蜂蜜而陷入品牌的連環危機。

2018年底一家名爲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仁堂蜂業受託加工生產單位)的公司,因回收大量過期蜂蜜作爲原料並涉嫌更改生產日期被曝光,同時牽扯出了事件背後的同仁堂。

該事件一出,便使得同仁堂陷入質量風波。隨即,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白礬產品,被山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藥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的通告;再被北京市醫療保障局通報。

直到去年2月份,同仁堂才發佈公告稱,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下稱同仁堂蜂業),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爲原料生產蜂蜜、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爲,被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人民幣1408萬元,並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真誠致歉。

而北京市紀委市監委的通報更是“一針見血”:北京同仁堂集團黨委沒有充分發揮在國有企業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內部管理混亂。對下屬企業監督管控不力,對控股企業存在的生產經營和質量管理問題失察失責,相關企業質量管控制度虛化不落實,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損失,對“同仁堂”品牌形象產生惡劣影響。

無疑,同仁堂的企業內部治理存在系統性問題。改革進度遲緩也一直是很多投資者詬病同仁堂的焦點,何況眼下的醫藥市場環境也在發生重大的改變,跟不上形勢,老字號也得望洋興嘆。

從市場環境來看,隨着醫改進程的不斷深入,《藥品管理法》修訂、醫保目錄調整、“4+7”帶量採購、醫保控費在內的多項政策落地施行,促使行業加速調整。

另一方面,中成藥這些年的市景並不好。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中成藥產量爲261.9萬噸,較2017年同比下降0.97%;2019年中國中成藥產量爲246.4萬噸,同比下降5.9%。

整體中成藥市場呈現萎縮之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環境的不斷改變已經不再是一招鮮就能喫遍天的。

越來越多更加符合當前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商業規律的醫藥企業參與到競爭中來,它們也從技術方向推動了醫藥行業的整體進步,也因此擁有核心技術、重磅產品以及運營能力的企業才能最終勝出。

所以,只顧“喫老本”的同仁堂不由得不讓人擔心。數據顯示,公司2019年研發投入2.41億元,佔當年營業收入的1.82%,低於行業可比公司的整體水平。

更要命的是,同仁堂自身旗下的五大系列產品既是無專利,又不屬於受保護的品種,隨着越來越多的進入者的圍攻,招牌護體的同仁堂也真難說能招架得住後生晚輩的衝擊。

03

落寞“北丐”

雖然中成藥行業整體有些式微,但也並不妨礙一些公司的強勢發展。

同業中,能與同仁堂比肩的上市公司非片仔癀莫屬。雖然啃老本也是片仔癀被指摘的問題,但其近些年的發展勢頭,卻把同仁堂、東阿阿膠和雲南白藥甩在身後。

作爲中藥老字號,同仁堂於1997年上市,片仔癀則在2003年上市,兩家公司在上市初的市值分別爲34.44億元和22.37億元。多年過後的今天,同仁堂的總市值爲359億元,片仔癀的總市值則高達917億元,同比PE後者也要高出50%。

如果比較兩家公司的財務數據,也就不難理解這種差距的由來。過去三年,同仁堂營收、淨利潤複合增速分別爲-0.37%、-1.59%;同期,片仔癀營收、淨利潤複合增速分別爲24.12%、30.48%。

此外,東阿、雲白、片仔癀與同仁堂這四大中藥股中,其他三者都有非常強勢的核心單品,三家企業也圍繞核心單品不斷擴充相關產品線,甚至通過跨界進入美妝等消費品領域,以此來打破增長的天花板,可唯獨同仁堂沒有絕對強勢的核心單品。

也因爲有核心單品,所以其他三家公司可以通過提價和增量來提升業績,而同仁堂只能靠不斷擴張自營店的銷售網絡,來帶動業績增長。所以,先天就要比另三家難度高很多,資本性支出和管理鏈條的延伸,都會帶來風險。

核心資產硬不過片仔癀,改革創新不如雲南白藥,連單品也鬥不過東阿阿膠,如此同仁堂要如何開始救贖?

如今的同仁堂,能做的似乎除了等待,別無他法。公司需要等待管理層爲其帶來新動力,需要等待旗下子公司的業績提升,需要等待自身挽回品牌價值。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尷尬的標的。

有業內人士預測,或許未來同仁堂的成長不可忽視。同仁堂國企改革預期強烈,未來若啓動員工激勵與資產注入,將加速公司成長。

然而,這一預測,何時能夠真正實現?尚且難定。

04

後記

同仁堂、東阿阿膠……這些民衆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品牌,都是行業的金字招牌,承載着無數國人的深厚情感,在消費者心中都如“國寶級”般存在。

近些年來,同仁堂已無數次上了“黑榜”,真是用“最苦的一味藥”砸了自己的品牌,倘若再這樣下去,這個351年老字號的信譽會逐漸被消磨殆盡。

金字招牌已受損,短期內已令公司業績承壓。與其他中藥巨頭相比,同仁堂又無優勢與之抗衡,唯有等待公司內部經營調整完成,才能令其恢復,重拾投資者信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