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質是什麼---辯證的唯物論

世界統一於物質

  1. 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2. 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按其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它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3. 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 從產生條件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 從構成要素看:構成社會物質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這些要素的客觀性尤其是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 從變化發展看: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規律也是客觀的。
      • 從意識起源看: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 

物質運動有規律

物質和運動的關係

  •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運動是有規律的

  • 規律的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 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規律辦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無能爲力。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人類。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

  • 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反應特性—物質基礎2.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生物學前提.B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促進人腦生成、語言產生、提供意識的內容 
  •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客觀存在是意識的來源。

小結: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意識的能動作用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有別於動物無目的本能的活動。

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A不是有什麼就反映什麼,而是有所選擇B不但能夠反映現象,還能認識本質和規律C不但能夠反映當前,還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積極作用;錯誤的意識——消極作用

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小結:物質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識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識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必須以承認物質決定作用性爲前提。割裂二者的辯證關係,片面強調物質決定作用而否認意識能動作用,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思想,誇大意識能動作用而否認物質決定作用,是唯心主義思想。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 客觀規律制約着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爲前提。
  • 人在規律面前並非無能爲力,應當充分發揮主管能動性,自覺認識和利用規律。

小結: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片面強調規律的客觀性而否認主觀能動性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思想;誇大主觀能動性而否認客觀規律的制約性是唯心主義思想。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是什麼:我們辦事情,必須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規律性,以此作爲我們行動的依據。

爲什麼哲學依據: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現實意義

        1. 從具體的工作來看: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
        2. 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 從一般的哲學道理看: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怎麼樣:

  1. 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2. 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3. 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二是片面強調客觀條件的安於現狀的思想。 

唯物論(物質、運動、靜止、規律、意識)

物質

物質的含義: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爲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物質不能等同於具體的物質形態)。

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

世界是物質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意識都是物質的)------方法論:要求我們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

運動

含義: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宇宙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之中)

特點:永恆的、無條件的、絕對的

運動與物質的關係:A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B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方法論:要求我們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靜止

含義: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包括兩層內容:A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或時間內,其根本性質未發生變化;B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物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

特點: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

運動與靜止的關係:A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B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看待事物時既要看到運動絕對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和相對主義的詭變論(既只看到運動,否認靜止的存在)。

規律

含義: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特點:客觀性、普遍性

世界觀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普遍的.

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守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可以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事界,造福人類。

意識

1.本質: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或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注意:正確的、錯誤的、鬼神觀念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原因:

  •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起源上看);
  •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從生理基礎看);
  •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從意識的內容看)。(注意:動物沒有意識)

2.意識的能動作用:

  • 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
  • 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並能調節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動)

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世界觀

  •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的產生、發展和內容。
  • 意識能反作用於物質:正確的意識能推動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求我們

  •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遵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