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文件存儲UFS的Pytorch訓練IO五倍提升實踐

我們在協助某AI客戶排查一個UFS文件存儲的性能case時發現,其使用的Pytorch訓練IO性能和硬件的IO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後面內容有具體性能對比數據)。

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UFS文件存儲,我們使用fio自測可以達到單實例最低10Gbps帶寬、IOPS也可達到2w以上。該AI客戶在高IOPS要求的AI單機小模型訓練場景下,或者之前使用MXNet、TensorFlow框架時,IO都能跑到UFS理論性能,甚至在大型分佈式訓練場景中,UFS也可以完全勝任。

於是我們開啓了和客戶的一次深度聯合排查。

初步嘗試優化

1、調整參數

基於上述情況,首先考慮是不是使用Pytorch的姿勢不對?參考網上提到經驗,客戶調整batch_size、Dataloader等參數。

Batch_size

默認batch_size爲256,根據內存和顯存配置嘗試更改batch_size大小,讓一次讀取數據更多,發現實際對效率沒有提升。通過分析是由於batch_size設置與數據讀取邏輯沒有直接關係,IO始終會保留單隊列與後端交互,不會降低網絡交互上的整體延時(因爲用的是UFS文件存儲,後面會講到爲什麼用)。

Pytorch Dataloader

Pytorch框架dataloader的worker負責數據的讀取和加載、分配。通過batch_sampler將batch數據分配給對應的worker,由worker從磁盤讀取數據並加載數據到內存,dataloader從內存中讀取相應batch做迭代訓練。這裏嘗試調整了worker_num參數爲CPU核數或倍數,發現提升有限,反而內存和CPU的開銷提升了不少,整體加重了訓練設備的負擔,通過 worker加載數據時的網絡開銷並不會降低,與本地SSD盤差距依然存在。

這個也不難理解,後面用strace排查的時候,看到CPU更多的時候在等待。

所以:從目前信息來看,調整Pytorch框架參數對性能幾乎沒有影響。

2、嘗試不同存儲產品

在客戶調整參數的同時,我們也使用了三種存儲做驗證,來看這裏是否存在性能差異、差異到底有多大。在三種存儲產品上放上同樣的數據集:

1、 單張平均大小20KB的小圖片,總量2w張。
2、 以目錄樹方式存到三種存儲下的相同路徑,使用Pytorch常用的標準讀圖接口CV2和PIL

測試結果,如下圖:

讀取方式 SSHFS 本地SSD UFS文件存儲
CV2 319.94張/s 554.73張/s 72.41張/s
PIL(image_open) 435.93張/s 3507.93張/s 115.78張/s

注:SSHFS基於X86物理機(32核/64G/480G SSD*6 raid10)搭建,網絡25Gbps
結論:通過對存儲性能實測, UFS文件存儲較本地盤、單機SSHFS性能差距較大。

爲什麼會選用這兩種存儲(SSHFS和本地SSD)做UFS性能對比?

當前主流存儲產品的選型上分爲兩類:自建SSHFS/NFS或採用第三方NAS服務(類似UFS產品),個別場景中也會將需要的數據下載到本地SSD盤做訓練。傳統SSD本地盤擁有極低的IO延時,一個IO請求處理基本會在us級別完成,針對越小的文件,IO性能越明顯。受限於單臺物理機配置,無法擴容,數據基本 “即用即棄”。而數據是否安全也只能依賴磁盤的穩定性,一旦發生故障,數據恢復難度大。但是鑑於本地盤的優勢,一般也會用作一些較小模型的訓練,單次訓練任務在較短時間即可完成,即使硬件故障或者數據丟失導致訓練中斷,對業務影響通常較小。

用戶通常會使用SSD物理機自建SSHFS/NFS共享文件存儲,數據IO會通過以太網絡,較本地盤網絡上的開銷從us級到ms級,但基本可以滿足大部分業務需求。但用戶需要在日常使用中同時維護硬件和軟件的穩定性,並且單臺物理機有存儲上限,如果部署多節點或分佈式文件系統也會導致更大運維精力投入。

我們把前面結論放到一起看:

1、 隱形結論:Tensorflow、Mxnet框架無問題。

2、 調整Pytorch框架參數對性能幾乎沒有影響。

3、Pytorch+UFS的場景下, UFS文件存儲較本地SSD盤、單機SSHFS性能差距大。

結合以上幾點信息並與用戶確認後的明確結論:UFS結合非Pytorch框架使用沒有性能瓶頸, Pytorch框架下用本地SSD盤沒有性能瓶頸,用SSHFS性能可接受。那原因就很明顯了,就是Pytorch+UFS文件存儲這個組合存在IO性能問題。

深入排查優化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是不是不用UFS,用本地盤就解決了?

答案是不行,原因是訓練所需的數據總量很大,很容易超過了單機的物理介質容量,另外也出於數據安全考慮,存放單機有丟失風險,而UFS是三副本的分佈式存儲系統,並且UFS可以提供更彈性的IO性能。

根據以上的信息快速排查3個結論,基本上可以判斷出:Pytorch在讀UFS數據過程中,文件讀取邏輯或者UFS存儲IO耗時導致。於是我們通過strace觀察Pytorch讀取數據整體流程:

通過strace發現,CV2方式讀取UFS裏的文件(NFSV4協議)有很多次SEEK動作,即便是單個小文件的讀取也會“分片”讀取,從而導致了多次不必要的IO讀取動作,而最耗時的則是網絡,從而導致整體耗時成倍增長。這也是符合我們的猜測。

簡單介紹一下NFS協議特點:NAS所有的IO都需要經過以太網,一般局域網內延時在1ms以內。以NFS數據交互爲例,通過圖中可以看出,針對一次完整的小文件IO操作將涉及元數據查詢、數據傳輸等至少5次網絡交互,每次交互都會涉及到client與server集羣的一個TTL,其實這樣的交互邏輯會存在一個問題,當單文件越小、數量越大時則延時問題將越明顯,IO過程中有過多的時間消耗在網絡交互,這也是NAS類存儲在小文件場景下面臨的經典問題。

對於UFS的架構而言,爲了達到更高擴展性、更便利的維護性、更高的容災能力,採用接入層、索引層和數據層的分層架構模式,一次IO請求會先經過接入層做負載均衡,client端再訪問後端UFS索引層獲取到具體文件信息,最後訪問數據層獲取實際文件,對於KB級別的小文件,實際在網絡上的耗時比單機版NFS/SSHFS會更高。

從Pytorch框架下兩種讀圖接口來看:CV2讀取文件會“分片”進行,而PIL雖然不會“分片”讀取,但是基於UFS分佈式架構,一次IO會經過接入、索引、數據層,網絡耗時也佔比很高。我們存儲同事也實際測試過這2種方法的性能差異:通過strace發現,相比OpenCV的方式,PIL的數據讀取邏輯效率相對高一些。

優化方向一:如何降低與UFS交互頻次,從而降低整體存儲網絡延時

1、CV2:對單個文件而言,“分片讀取”變“一次讀取”

通過對Pytorch框架接口和模塊的調研,如果使用 OpenCV方式讀取文件可以用2個方法, cv2.imread和cv2.imdecode。

默認一般會用cv2.imread方式,讀取一個文件時會產生9次lseek和11次read,而對於圖片小文件來說多次lseek和read是沒有必要的。cv2.imdecode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通過一次性將數據加載進內存,後續的圖片操作需要的IO轉化爲內存訪問即可。

兩者的在系統調用上的對比如下圖:

我們通過使用cv2.imdecode方式替換客戶默認使用的cv2.imread方式,單個文件的總操作耗時從12ms下降到6ms。但是內存無法cache住過大的數據集,不具備任意規模數據集下的訓練,但是整體讀取性能還是提升明顯。使用cv2版本的benchmark對一個小數據集進行加載測試後的各場景耗時如下(延遲的非線性下降是因爲其中包含GPU計算時間):

本地SSD UFS imread方式 UFS imdecode方式
95s 150s 100s左右

2、PIL:優化dataloader元數據性能,緩存文件句柄

通過PIL方式讀取單張圖片的方式,Pytorch處理的平均延遲爲7ms(不含IO時間),單張圖片讀取(含IO和元數據耗時)平均延遲爲5-6ms,此性能水平還有優化空間。
由於訓練過程會進行很多個epoch的迭代,而每次迭代都會進行數據的讀取,這部分操作從多次訓練任務上來看是重複的,如果在訓練時由本地內存做一些緩存策略,對性能應該有提升。但直接緩存數據在集羣規模上升之後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們初步只緩存各個訓練文件的句柄信息,以降低元數據訪問開銷。

我們修改了Pytorch的dataloader實現,通過本地內存cache住訓練需要使用的文件句柄,可以避免每次都嘗試做open操作。測試後發現1w張圖片通過100次迭代訓練後發現,單次迭代的耗時已經基本和本地SSD持平。但是當數據集過大,內存同樣無法cache住所有元數據,所以使用場景相對有限,依然不具備在大規模數據集下的訓練伸縮性。

存儲類型 Real time(s) User time(s) Sys time(s)
本地SSD 25.10 475.89 3.66
UFS 25.90 491.62 3.73

3、UFS server端元數據預加載

以上client端的優化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客戶業務側需要更改少量訓練代碼,最主要是client端無法滿足較大數據量的緩存,應用場景有限,我們繼續從server端優化,儘量降低整個鏈路上的交互頻次。

正常IO請求通過負載均衡到達索引層時,會先經過索引接入server,然後到索引數據server。考慮到訓練場景具有目錄訪問的空間局部性,我們決定增強元數據預取的功能。通過客戶請求的文件,引入該文件及相應目錄下所有文件的元數據,並預取到索引接入server,後續的請求將命中緩存,從而減少與索引數據server的交互,在IO請求到達索引層的第一步即可獲取到對應元數據,從而降低從索引數據server進行查詢的開銷。

經過這次優化之後,元數據操作的延遲較最初能夠下降一倍以上,在客戶端不做更改的情況下,讀取小文件性能已達到本地SSD盤的50%。看來單單優化server端還是無法滿足預期,通過執行Pytorch的benchmark程序,我們得到UFS和本地SSD盤在整個數據讀取耗時。

存儲類型 1w張耗時(s) 2w張耗時(s)
本地SSD 48.86 97.06
UFS 97.98 195.82

此時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非Pytorch框架在使用UFS做訓練集存儲時,爲什麼使用中沒有遇到IO性能瓶頸?

通過調研其他框架的邏輯發現:無論是MXNet的rec文件,Caffe的LMDB,還是TensorFlow的npy文件,都是在訓練前將大量圖片小文件轉化爲特定的數據集格式,所以使用UFS在存儲網絡交互更少,相對Pytorch直接讀取目錄小文件的方式,避免了大部分網絡上的耗時。這個區別在優化時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將目錄樹級別小文件轉化成一個特定的數據集存儲,在讀取數據做訓練時將IO發揮出最大性能優勢。

優化方向二:目錄級內的小文件轉換爲數據集,最大程度降到IO網絡耗時

基於其他訓練框架數據集的共性功能,我們UFS存儲團隊趕緊開工,幾天開發了針對Pytorch框架下的數據集轉換工具,將小文件數據集轉化爲UFS大文件數據集並對各個小文件信息建立索引記錄到index文件,通過index文件中索引偏移量可隨機讀取文件,而整個index文件在訓練任務啓動時一次性加載到本地內存,這樣就將大量小文件場景下的頻繁訪問元數據的開銷完全去除了,只剩下數據IO的開銷。該工具後續也可直接應用於其他AI類客戶的訓練業務。

工具的使用很簡單,只涉及到兩步:

  • 使用UFS自研工具將Pytorch數據集以目錄形式存儲的小文件轉化爲一個大文件存儲到UFS上,生成date.ufs和index.ufs。
  • 使用我方提供Folder類替換pytorch原有代碼中的torchvision.datasets.ImageFolder數據加載模塊(即替換數據集讀取方法),從而使用UFS上的大文件進行文件的隨機讀取。只需更改3行代碼即可。
  • 20行:新增from my_dataloader import *
  • 205行:train_dataset = datasets.ImageFolder改爲train_dataset = MyImageFolder
  • 224行:datasets.ImageFolder改爲MyImageFolder

通過github上Pytorch測試demo對imagenet數據集進行5、10、20小時模擬訓練,分別讀取不同存儲中的數據,具體看下IO對整體訓練速度的影響。(數據單位:完成的epoch的個數)

數據讀取方式 第一次(5小時) 第二次(10小時) 第三次(20小時)
本地SSD盤 5.226 10.384 20.873
UFS目錄小文件 1.238 3.180 6.394
UFS數據集 5.46 10.739 21.784
SSHFS目錄小文件 3.721 7.398 14.797

測試條件:GPU服務器:P40*4物理機,48核256G,數據盤800G*6 SATA SSD RAID10SSHFS:X86物理機32核/64G,數據盤480G*6 SATA SSD RAID10Demo:https://github.com/pytorch/examples/tree/master/imagenet數據集:總大小148GB、圖片文件數量120w以上

通過實際結果可以看出:UFS數據集方式效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本地SSD磁盤的效果。而UFS數據集轉化方式,客戶端內存中只有少量目錄結構元數據緩存,在100TB數據的體量下,元數據小於10MB,可以滿足任意數據規模,對於客戶業務上的硬件使用無影響。

UFS產品

針對Pytorch小文件訓練場景,UFS通過多次優化,吞吐性能已得到極大提升,並且在後續產品規劃中,我們也會結合現有RDMA網絡、SPDK等存儲相關技術進行持續優化。詳細請點擊訪問鏈接:https://docs.ucloud.cn/storage_cdn/ufs/overview。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