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得住的無邊熱力——港姐柏邦妮

 

這段時間才懂得去豆瓣九點看好文章的我,有點着迷那些表達起來無拘無束的聰明文章。其中有個主兒還是我們武漢的姑娘,才24,寫東西這麼有趣,且很少找得到她的錯別字。

 

從一篇水木丁的文章讀下去,讀到她寫的柏邦妮的新書,以及柏邦妮這個人,覺得好玩,就接着看柏邦妮。這一看,略有點不可收拾。連着兩天,讀柏邦妮的人物專訪,才知道,也許所謂的“南袁北孟”早已成過去時,我對孟靜的八卦文章已經有點煩了。這人啊,說變心就變心,因爲,有更好的在那,幹嘛要去俯就以往?

 

邦妮寫的人物專訪,裏面有我本來就非常喜歡的人物,如嚴歌苓;有我猶猶豫豫喜歡着的人物,如李宇春;也有我一直不夠喜歡的人物,如趙薇和林心如。但看了邦妮給他們寫的專訪後,喜歡的,我更喜歡,猶豫着的,則堅定了自己的喜歡,最了不起的還是把我不大喜歡的人,在我心底重塑了她們的形象,尤其是趙薇。

 

那篇嚴歌苓的專訪,我看了好幾遍,真是我看到的寫的最好的關於嚴歌苓的專訪。長我幾歲的嚴歌苓,是我的文學偶像,她的小說,只要出現在某個雜誌中,那本雜誌肯定就會被我拿下。至於她的小說的單行本,更是基本上全收。這兩年看小說看少了的我,眼光已經有些遲鈍,連着讀了嚴歌苓的數個長篇,竟然看不出好在哪裏。邦妮幫我全面解讀了,這下我可以再去回顧,當然還有豆瓣可以幫忙。

知道嚴歌苓的失眠症好了,只是因爲喫對了藥,而劇烈的失眠導致她的小說中曾經“狠叨叨”的,這一點我也不曾看出來,我曾經很喜歡那份悽美,現在被邦妮這麼一說,我倒要回頭再看看嚴歌苓失眠時期寫的那些名作,再去體會一把失眠患者獨有的那種緊張和焦慮。

 

有點後悔沒堅持走文學評論這條路了,當時不想走,無非還是看到了那份走下去的艱辛,看到了在那條路上要做得出色,得讀多少書,得做多少功課。卻不知,走哪條路,想做得出色一些,不需要做這麼多功課,不需要讀很多書呢?

 

不過,這種後悔也就是在腦海中打了那麼一小轉,就過去了。我寫不成的嚴歌苓專訪,有邦妮來寫,人生一樣很完美。

 

那年的夏天,我成爲一個玉米,但我並不堅定,因爲我只是看了幾場超女比賽,沒有時間去瘋狂瞭解一個選手,對李宇春,也僅僅限於了一些表面的瞭解,當時雖然也詫異《新京報》的副主編李多鈺是一個著名的玉米,但沒去深想爲何如此。有位微軟的朋友(帥哥一個)來武漢,他說自己去看了超女們的演唱會,當然,他是涼粉,但他說,毫無疑問,李宇春是巨星,只有她有巨星風範,雖然他不可能是玉米。

 

邦妮的李宇春專訪“我是一個年輕人”寫的李宇春,安靜而沉着,這位始終對自己的一切很有主見的年輕人,像韓寒一樣,成爲80後的代表,他們象徵着一代人不易再受他人意志隨便擺佈,有着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意志,同時,這種獨立的姿態也並不悲壯,有着必要的彈性和包容,因而少了戲劇化,多了理性,多了平靜,多了大氣。

 

我會一直像一個普通的玉米那樣關注着這位年輕人的成長,希望有一天,她能成就她的音樂之夢。

 

上週正巧看了趙薇一組穿紅花裙的照片,不禁想,這個傻妞,旁邊怎麼就沒有明白人幫她打理呢?已經被南都娛樂週刊頒發過“五花大綁”獎了,還嫌不夠嗎?

僅從衣裝是否時尚上來看,趙薇常常土得可以,但喜歡她的人還是一籮筐一籮筐的,嚴歌苓還就希望趙薇來演她的一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why?

 

看了邦妮的專訪後,我開始訂閱趙薇的博客,打算看一段時間,看看趙薇是不是像邦妮說的那樣,有着生活的智慧,而且是大智若愚型的。

 

其中,趙薇對“奢侈”和“豪華”的解讀,對“本土化”和“國際化”的解讀,對《動物世界》帶給自己的啓發,以及對剛出道的小記者的周到體恤,都讓我對她這個人產生了深入瞭解的興趣。

 

邦妮筆下的這些人物,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成名了,但不跋扈,知道體貼。知道身處高位,心放低谷,這種修煉,若非有深刻的人生體驗,怕是也難天生具備。

 

還有,就是這些人物身上的那種面對自己的工作的專業態度,都通過一個個細節展現在邦妮的專訪裏。而看邦妮的專訪,就知道她在採訪前做過多少功課:她看過很多的書,很多的電影,瞭解很多受訪人物自己可能都不一定記得的經歷細節,所以邦妮總是能很快打動採訪對象,讓對方打心眼裏接受她。

 

邦妮對自己採訪對象的尊重也是一種職業素養,她深諳人性,不以揭短爲樂,但她的專訪也沒有討好受訪對象的痕跡,因爲她只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來採訪。她不屬於哪個“單位”,是一個獨立的自由撰稿人。她的採訪稿,沒有關於對方財富身家和緋聞之類的無聊話題,放在博客上的文章,也很剋制地使用着受訪者的照片,常常沒有照片,我很喜歡她的不放照片,因爲這留給了我想象的空間,很感謝那篇嚴歌苓的專訪她沒放嚴歌苓的照片。

 

靈魂的獨立平等,帶來了寫作的自由自在,但邦妮很懂得珍惜這種自由,並不濫用。內心滿是無邊熱力的她,深諳行文節制之道,她的專訪,總在平淡中結尾,既非虎頭蛇尾,也非虎頭豹尾,就是那麼自然地止住了,有那麼一點嫋嫋的餘音,讓人回味好幾天。這種收得住的文筆,讓我有了不斷追蹤閱讀她的文章的興致。

 

我從來不看《時尚芭莎》這樣的雜誌,因爲不瞭解。現在,因爲邦妮,這本雜誌今後可能能賺到我的銀子了。

 

最後,想到她採訪張曼玉時的一句打趣,她說,因爲自己是江蘇連雲港人,所以讀大學的時候,室友們稱她爲“港姐”,和張曼玉一樣,同爲“港姐”,張曼玉聽後大樂。爲此,我趕緊告訴了身爲邦妮老鄉的凱峯,希望凱峯有機會結識這位老鄉,讓我也能和邦妮一塊喝酒,品嚐他們家“大廚”的手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