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簡介_2006年度風雲人物

 
鄧中翰簡介_2006年度風雲人物
  2005219日,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行的“亞洲商業論壇”上,一位中國青年發表了對“MADEIN CHINA”的新解。他說:“‘MADEIN CHINA’不是‘中國製造’。MADE有新的含義。前面兩個字母MA指的是Manufacture(製造),後面兩個字母DE則指的是Design(設計),所以‘MADEIN CHINA’不能簡單譯成‘中國製造’,而應翻譯成‘中國製造’加‘中國創新’,等於‘中國創造’。”這個中國青年名叫鄧中翰。作爲中星微電子董事長,鄧中翰就是“中國創造”的實踐者。
  學跨理工商三個學科
  1998年,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在美國硅谷找到了鄧中翰。兩人早就認識,還成了忘年交。周光召對鄧中翰說:“中國半導體工業可能要走一條新的道路纔行,你想想看,有什麼好的辦法來做?”當時,鄧中翰在硅谷創辦了一家名爲Pixim的研製高端平行數碼成像技術的公司,並任董事長。
  面對周光召的問題,鄧中翰提出中國應該嘗試一種新模式——採用硅谷式運作的可能。“你來做這件事,怎麼樣?”周光召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其實,周光召看好鄧中翰,並不僅僅因爲他在硅谷的創業經歷,而是鄧中翰自身的實力。
  鄧中翰是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物理系的高才生。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他用量子力學解釋了空間射線對地球礦產物質的晶體結構產生的影響。這篇論文被這一領域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通報》採用了。大學四年級,鄧中翰又獲得了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獎”。像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最優秀的學生一樣,他選擇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並且如願以償。
  但是,伯克利改變了鄧中翰。1992年,計算機從286386升級,當時的風雲人物:“摩爾定律”發明者摩爾、英特爾董事長兼CEO安迪•格魯夫都是伯克利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都畢業於伯克利電子工程系。因此,對於在伯克利攻讀物理學碩士學位的鄧中翰來說,他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硅技術和信息技術最前沿的衝擊。“也許我該轉系了。”鄧中翰決定放棄自己的物理學,轉而攻讀電子工程系。
  鄧中翰的“奇想”首先遭到導師的反對,電子工程與物理畢竟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學科。但是,鄧中翰告訴導師,自己在大學時代就做過非常超前的科研,還在世界一流的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完全有這個能力。最後老師答應給他一個學期考驗。一個學期之後,鄧中翰憑着全A的成績轉入電子工程系。
  1994年,鄧中翰隨導師訪問日本。面對日本的商業繁榮,鄧中翰突然有了新的發現:爲什麼自己離開中國時人們的工資才一百多元,而有些國家會這麼發達?爲什麼有日元、美元,還有人民幣?爲什麼有股市?爲什麼有產業?它們又是如何支撐着這個世界的運行?帶着一連串的疑問,鄧中翰回到伯克利,同時也做出了一個更大膽的選擇——兼修經濟學。
  在伯克利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人橫跨過理、工、商,鄧中翰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中,他發現這個世界遠不是當初從技術角度所看到的那麼狹窄、那麼專業、那麼簡單。
  1996年年底,鄧中翰從伯克利畢業的時候,拿下了物理學和經濟學的碩士、電子工程學的博士學位。他也成爲伯克利建校100多年來第一個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人。
  定位避開英特爾、三星
  鄧中翰沒有想到會回國創業,但是帶着一腔熱忱,他回到了祖國。19991014日,在海淀區北土城西路103號一間100多平方米的倉庫裏,中星微開張了。
  中星微如何發展?鄧中翰已經心中有數。那次周光召說服鄧中翰後,將他介紹給當時的國家信息產業部副部長曲維枝,落實具體事宜。鄧中翰向曲維枝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要做核心技術,必須一開始就要抓住市場的突破口。技術是隨着市場發展的,只有找準市場定位,才能找準技術方向。
  周光召曾經向鄧中翰講過中國在芯片領域的發展情況:1965年,中國科學院就開始了集成電路的相關工作。但是,直到1990年,我國仍然沒能在此類產品的大規模產業化方面取得建樹。1990年後的兩次衝擊也均無果而終。鄧中翰分析認爲,中國的集成電路以前總是跟別人做同樣的東西。其實,跟蹤意味着永遠都處於產業的弱勢。爲什麼一定要和英特爾、三星這些巨頭硬碰硬呢?如果結合新應用開拓出一系列別人還沒有的技術,那自然就是老大。
  在這一基礎上,鄧中翰提出,在數字多媒體領域可以大有可爲。當時,這個領域相對較新,一些大企業重視不夠。而且由於當時以英特爾爲代表的大部分芯片設計基本上都是採用傳統的馮•諾依曼的運算方式,處理數據時能耗很大,並不適合對功耗要求很高的多媒體領域。既然沒人注意、也沒人做得好,這裏自然適合去填補空白。
  在芯片產品生產方面,鄧中翰又引進了一個美國模式——Fabless(無工廠),即只做芯片設計。芯片的商業模式在美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芯片技術可以分爲“設計”和“製造”兩大部分,前者是指芯片的設計技術,後者是指芯片的製造工藝和技術。一條芯片製造的生產線投資動輒就是十幾億美元,而芯片設計的投資則要小好幾個量級。鄧中翰選擇Fabless模式一方面是因爲相對容易啓動,另一方面是當時國內沒有先進的芯片製造商。因此,中星微純粹做設計,然後將設計出來的芯片委託代工廠流片、測試和封裝,最後製成正式產品。
  鄧中翰設計的生產模式,使中星微儼然是一家硅谷模式的芯片設計企業。這與以前中國在重要的芯片設計領域所採用的方法截然不同。鄧中翰帶領中星微開始走一條中國自主芯片產業的創新之路。
  我們一定要打進索尼
  2001年夏,鄧中翰走進索尼會客室,接待他的是索尼的一位主管。鄧中翰此次去日本的目的是推銷新研發的芯片——星光一號。
  2001311日,中星微“星光一號”研發成功。
  這是中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門級超大規模的數字多媒體芯片,同時結束了“中國硅谷”中關村無硅的歷史。20015月,“星光一號”實現產業化。在此之前,計算機攝像頭都採用多芯片,還要有獨立的電源、各種卡,圖像質量又差。中星微採用單芯片設計,以很低的功耗實現了USB供電,從而驅動攝像頭來做實時的音像處理,一下子將系統的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性能提到了一個新水平。
  由於產品的特殊性,中星微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要將芯片賣給PC攝像頭的生產廠商。當中星微剛開始找到那些國際大廠商時,人家都表示懷疑:中國還有芯片嗎?無奈之下,公司決定將硅谷分公司的地址寫在名片上,說自己是硅谷公司,這樣纔有了一些機會。
  索尼是中星微芯片的重要廠商。鄧中翰向索尼的那位主管剛說完自己是從北京來的,想賣圖像處理等方面的芯片。這位主管就說:“我們索尼有幾千項這樣的產品,幾百個這樣的專利。我們索尼是這項技術的鼻祖。如果你想學的話,可以看看我們的展覽和產品,但是我們沒有時間聽你推銷產品,我們還有其他會議。”本來約好了一個小時的見面,最終只談了5分鐘。鄧中翰感到很委屈。但是,出門時,他說了句:Iwillbeback (我會回來的)!”
  回國後,鄧中翰將這段經歷講給全公司的人,說:“我們一定要打進索尼!”作爲新興領域,多媒體芯片並沒有突出的領導者。在經歷了起初的一系列艱難後,性能優異、集成度高、能耗低、傳輸速度快的“星光一號”終於被三星、飛利浦等國際品牌採用,成爲第一塊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然而,最讓鄧中翰揚眉吐氣的是,2005年夏天,索尼新一代筆記本電腦上的攝像頭,運行的正是中星微的“星光5號”。
  現在,羅技、創新科技、索尼等都已是中星微PC攝像頭芯片的大客戶,斯普倫特(Sprint)等是中星微移動芯片的客戶,中星微在計算機圖像處理芯片市場上以60%的市場份額絕對領先。
20051115日,中星微在納斯達克上市。與以往那些在美上市的網絡服務股不同,中星微是一家純粹的技術概念公司。在多媒體芯片領域突破7大核心技術類,申請超過500多項專利,讓中星微不僅僅是中國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更是成爲中國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擁有完整自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企業。
  鄧中翰在納斯達克閉市式上的簽名,成爲留在這個高技術公司雲集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個中文簽名。
 (摘自中國科大新聞網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4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