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對齊的規則和作用

今天又看了下sizeof(struct)這種東西,網上看到一篇很不錯的文章,mark一下,供初學者學習,圖文並茂,很清晰:

轉自:http://www.cppblog.com/snailcong/archive/2009/03/16/76705.html

******************************************************************************************

首先由一個程序引入話題:

 1 //環境:vc6 + windows sp2
 2 //程序1
 3 #include <iostream>
 4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7 struct st1 
 8 {
 9     char a ;
10     int  b ;
11     short c ;
12 };
13 
14 struct st2
15 {
16     short c ;
17     char  a ;
18     int   b ;
19 };
20 
21 int main()
22 {
23     cout<<"sizeof(st1) is "<<sizeof(st1)<<endl;
24     cout<<"sizeof(st2) is "<<sizeof(st2)<<endl;
25     return 0 ;
26 }
27 

程序的輸出結果爲:

 sizeof(st1) is 12

        sizeof(st2) is 8 

 

問題出來了,這兩個一樣的結構體,爲什麼sizeof的時候大小不一樣呢?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釋明白這一問題。

 

內存對齊,正是因爲內存對齊的影響,導致結果不同。

對於大多數的程序員來說,內存對齊基本上是透明的,這是編譯器該乾的活,編譯器爲程序中的每個數據單元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從而導致了相同的變量,不同聲明順序的結構體大小的不同。

 

       那麼編譯器爲什麼要進行內存對齊呢?程序1中結構體按常理來理解sizeof(st1)和sizeof(st2)結果都應該是7,4(int) + 2(short) + 1(char) = 7 。經過內存對齊後,結構體的空間反而增大了。

在解釋內存對齊的作用前,先來看下內存對齊的規則:

1、  對於結構的各個成員,第一個成員位於偏移爲0的位置,以後每個數據成員的偏移量必須是min(#pragma pack()指定的數,這個數據成員的自身長度)的倍數。

2、  在數據成員完成各自對齊之後,結構(或聯合)本身也要進行對齊,對齊將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結構(或聯合)最大數據成員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

 

#pragma pack(n) 表示設置爲n字節對齊。 VC6默認8字節對齊

以程序1爲例解釋對齊的規則 :

St1 :char佔一個字節,起始偏移爲0 ,int 佔4個字節,min(#pragma pack()指定的數,這個數據成員的自身長度) = 4(VC6默認8字節對齊),所以int按4字節對齊,起始偏移必須爲4的倍數,所以起始偏移爲4,在char後編譯器會添加3個字節的額外字節,不存放任意數據。short佔2個字節,按2字節對齊,起始偏移爲8,正好是2的倍數,無須添加額外字節。到此規則1的數據成員對齊結束,此時的內存狀態爲:

oxxx|oooo|oo


0123 4567 89 (地址)

(x表示額外添加的字節)

共佔10個字節。還要繼續進行結構本身的對齊,對齊將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結構(或聯合)最大數據成員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st1結構中最大數據成員長度爲int,佔4字節,而默認的#pragma pack 指定的值爲8,所以結果本身按照4字節對齊,結構總大小必須爲4的倍數,需添加2個額外字節使結構的總大小爲12 。此時的內存狀態爲:

oxxx|oooo|ooxx

0123 4567 89ab  (地址)

到此內存對齊結束。St1佔用了12個字節而非7個字節。

 

St2 的對齊方法和st1相同,讀者可自己完成。

 

內存對齊的主要作用是:

1、  平臺原因(移植原因):不是所有的硬件平臺都能訪問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數據的;某些硬件平臺只能在某些地址處取某些特定類型的數據,否則拋出硬件異常。

2、  性能原因:經過內存對齊後,CPU的內存訪問速度大大提升。具體原因稍後解釋。

 

圖一:

這是普通程序員心目中的內存印象,由一個個的字節組成,而CPU並不是這麼看待的。

 

圖二:


CPU把內存當成是一塊一塊的,塊的大小可以是2,4,8,16字節大小,因此CPU在讀取內存時是一塊一塊進行讀取的。塊大小成爲memory access granularity(粒度) 本人把它翻譯爲“內存讀取粒度” 。

 

假設CPU要讀取一個int型4字節大小的數據到寄存器中,分兩種情況討論:

1、數據從0字節開始

2、數據從1字節開始

 

再次假設內存讀取粒度爲4。

 

圖三:

當該數據是從0字節開始時,很CPU只需讀取內存一次即可把這4字節的數據完全讀取到寄存器中。

    當該數據是從1字節開始時,問題變的有些複雜,此時該int型數據不是位於內存讀取邊界上,這就是一類內存未對齊的數據。

 

圖四:

 

此時CPU先訪問一次內存,讀取0—3字節的數據進寄存器,並再次讀取4—5字節的數據進寄存器,接着把0字節和6,7,8字節的數據剔除,最後合併1,2,3,4字節的數據進寄存器。對一個內存未對齊的數據進行了這麼多額外的操作,大大降低了CPU性能。

    這還屬於樂觀情況了,上文提到內存對齊的作用之一爲平臺的移植原因,因爲以上操作只有有部分CPU肯幹,其他一部分CPU遇到未對齊邊界就直接罷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