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快與慢

        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博客、沒有微博、沒有云計算、沒有大數據、沒有........的年代,

一個名叫柳比歇夫的俄羅斯老頭,用自己生命中56年的時間爲對象,詳細記錄、分析了自己時間支出,其

精細的統計堪比當今統計分析軟件 ,如果你對自己的時間感到迷茫,那就去讀《奇特的一生》吧

     摘抄部分好文:

       1. 柳比歇夫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爲翻譯出版。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五百多印張。五百印張,等於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2. 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爲“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蒐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三百種。
  
  3. 柳比歇夫從一九一六年開始記日記,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在革命的歲月裏,在戰爭的年代中,住院也罷,在出門考察途中的火車上也罷,始終堅持不懈。看來,沒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況能不讓他在日記中寫上幾行。
  
  4. 我翻着他的日記,一會兒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會兒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樣,千篇一律。天哪,實在談不上是什麼日記。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細賬,記着當天幹過的事,註明用了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數字。我看看戰前的日記,也如出一轍。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一般構成日記中心內容的那些東西一概不見。
  
  5. 比歇夫本人並沒有要求人家承認這是日記,他認爲他那些本本是“時間統計”。好比是賬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統計支出的時間。
  
  6. 我發現,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了一些圖,列了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
  
  7. 從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下他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編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
  
  8. 多年來經常看錶的結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爲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我作出這樣推斷的根據是: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一小時三十五分”、“一小時五十分”;然而當時他自然沒有看錶。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藉助於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他彷彿置身於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9. 柳比歇夫開始的時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輕人一樣,渴望着建樹功勳,成爲拉赫美托夫,成爲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漸回覆天性,冒出人的弱點,他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攀登越來越陡峭的高峯——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樸實的人性。
  
  10.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上。 這樣,對人、對那門科學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長處首先在於他懂得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11. ”我寫了許多東西備而不用。這些東西,我根本沒有指望發表。重要的論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詳細,甚至弄到現在我在這上面仍花很多的時間。我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同時,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寫個提綱,再進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頭有大量的存貨,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貨立刻能派上用場;文章寫得很快,因爲事實上它不過是我平日儲備着的材料,隨用隨取。”
  
  16.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捉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演算習題。他規定,短距離,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爲了等車浪費時間、損害神經。步行還有一個好處,因爲反正需要散步。
  
  17. 工作越深入,面也越寬。先是需要認真研究一下數學,後來又輪到哲學。他逐步發現生物學同其它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所鑽研的分類法,促使他批判地對待達爾文主義,特別是那種認爲自然淘汰是進化主導因素的理論。他不怕人家責備他陷入活力主義、唯心主義,但應當研究哲學。 已經晚了,但他終於明白,他不懂歷史不懂文學是不行的;不知道爲什麼,他還需要懂一點音樂……
  
  18. 應當不斷挖掘一切時間潛力。明擺着,人不能者是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應當正確利用工作時間。從時間中去找時間。
  
  19. “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創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柳比歇夫寫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 ”
  
  20. “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一天干不了那麼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十一小時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最後形成了我現在使用的方法……
  
  21. “所有看過的東西,我都要仔細研究。怎麼研究?如果一本書談的是我不大瞭解的新東西,我就儘量做摘要。凡是比較重要的書,我都儘量寫一份評論性的簡介。根據以往的經驗,需要做這些工作的書,可以走出一定的量。
  
  22. 每一年過去,柳比歇夫都要進行分析研究,統計學的一切辦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個月的小結。
  
  23. 柳比歇夫按照他那盡善盡美的幾何學來安排他的生活,不景一年兩年的事了。他的漫長的一生,沒有重大的偏差,確認了他的方法的勝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實驗,得到成功。
  
  24. 門捷列耶夫對分類工作的熱忱,好比是他智慧的光學儀器,通過這個儀器,他能洞察世界。他天賦才能中的這一特性幫助他發現了週期律,找到了大自然中的元素表。他的發現的實質,符合他的全部天性、他的習慣和他的愛好。
  
  25. 對一位科學家來說,整理和組織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即使這一工作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例如做做複製品的卡片目錄,但從事這一工作時,感到很愉快。這種快感,實際上就是意義本身。
  
  26. 這種爲科學家和分類學家所獨具的想法,在柳比歇夫身上也可以找到。每個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種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亂的東西歸納成體系,發現其內在的聯繫,總結其規律性。但對柳比歇夫來說,分類則是他主要的學術研究。分類同太陽系,同元素表,同平衡系統,同植物分類,同血液循環系統都有關係:無處不存在着體系,到處他都能發現體系。
  
  27. 搞分類學是他的使命;分類學能引伸出哲學、歷史;分類學是他的武器。
  
  28. 他在自己一九一八年的札記中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體系,甚至建立了令人發笑的體系——他的傻勁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有時是進步的,不一而足。他寫到大學章程的缺點,就立刻要求建立一個體系,規定章程的體系。
  
  29. 他用各種各樣的體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他有保管資料的體系、通信的體系、保存照片的體系等等。無數的日期、姓名、事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應用起來簡直得心應手,這是因爲他把這些材料都按一種巧妙的體系分別銘刻在頭腦之中。至少可以這麼認爲,當需要的時候,即使不能“記憶如泉湧”,他也能象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冊一樣,在腦中找到這些材料。
  
  30. 除了時間統計法之外,他還有幾條守則:
    “1.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2.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時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31. 這幾條守則不可能要求別人去遵守,這幾條守則是他個人的守則,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體的特點擬訂的:他好象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點,在研究最適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32. 他幾乎從未抱怨過自己沒有時間。我早就注意到,善於工作的人,時間總是夠用的。不,最好還是用另一種說法:他們的時間要比別人多些。
  
  33. 象柳比歇夫這樣的人,似乎同時間建立了一種神祕的、誰也猜不透的關係。這樣的人無所畏懼地面對這位貪婪之神。
  
  34. 他需要的東西極有限:有一個放書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個寧靜安說的工作環境就夠了。當然,寧靜安謐這一個要求不算低。在我們的時代,寧靜安謐是奇貨。不過柳比歇夫需要的寧靜安謐是最簡樸的一種——只要寂靜和擺脫緊張任務就是了。
  
  35. 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幹多少?怎麼幹?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着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愈來愈精確。這是一條永不停頓的自我認識的道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