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以後結局如何,陣前絕命詩一語成讖

前言

說到詩人的浪子回頭,總會想起唐朝大詩人韋應物,他少年時橫行跋扈,安史之亂後折節讀書:“把筆學題詩”,這一學,學成了唐朝山水詩人的代表人物。

浪子回頭的詩人中,還有一位更有名的人物,就是除三害的周處。只不過,周處並沒有被當作詩人看待而已。其實周處也有詩作傳世,不過是一首絕命詩。

一、周處絕命詩

周處的這首詩被記錄在《晉書》中,是他在犧牲前寫的一首絕命詩: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

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

這是西晉時期比較少見五言絕句,五言詩在漢朝成爲主流詩體,但是隻有四句的五言絕句卻極其少見。

南朝齊梁時期,纔出現四聲的概念,所以西晉時期的詩,肯定都是非格律化的古絕句。不過,周處的這首詩後兩句,是標準的律句,應該是一種無意識的偶合: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戎【東】韻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終【東】韻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策馬遙望遠方的西戎,此去當成永別,一切的成敗悲歡都將結束。

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以藜藿(粗劣飯菜。苦難、低賤)爲美味的粱黍(稻粱、黍米美食),期望能夠有個好的結果。

令終,出自《詩·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終;令終有俶,公屍嘉告。” 鄭玄 箋:“令,善也。

前兩句,是賦體: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後兩句,是比體: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

驅動馬匹前進,遙望西戎的軍隊方向,詩人感慨,我這一去,估計再也無法生還了。

把粗劣的野菜當作精美的稻米,期望有個好的結果,可能嗎?

二、周處的悲觀

周處爲什麼這麼悲觀呢?爲什麼要把藜藿比作粱黍呢?

原來,周處改邪歸正以後,過於正直。在朝廷爲官時,秉公執法,因此得罪了太多的權貴。所以被人設計,仇家借刀殺人。

而周處清清楚楚地知道原因,然而他慷慨赴死,沒有一絲的猶豫。

據《晉書》記載,周處除三害以後,發奮讀書:

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

周處在東吳時期擔任東觀左丞、無難都督,西晉滅吾以後,周處在西晉也受到了重用。他在御史中丞任上,不避寵戚。梁王司馬肜róng違法,周處毫不顧忌地依法辦理。

然而不久之後,氐族人齊萬年造反,一衆被周處得罪過的官員推舉周處去平叛,而且還給周處安排的上司是梁王司馬肜 。周處被迫以五千士兵,進攻敵人七萬之衆。而且在軍隊沒有喫飯的情況下,司馬肜róng仍然命令周處速戰。周處知道自己這一去必然失敗,因此賦詩感嘆: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

三、周處之死

據《晉書》記載,周處奮勇而戰,殺敵無數。但是援軍不來,友軍不救,最終力戰而死:

言畢而戰,自旦及暮,斬首萬計。弦絕矢盡,播、系不救。左右勸退,處按劍曰:「此是吾效節授命之日,何退之爲!且古者良將受命,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也。今諸軍負信,勢必不振。我爲大臣,以身徇國,不亦可乎!」遂力戰而沒。

周處在得知自己將要隨軍出戰時,已經知道前途兇險。而且伏波將軍孫秀還勸他想辦法推辭不去,結果被周處拒絕了:

(孫秀)知其將死,謂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辭也。」處曰:「忠孝之道,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復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在周處出發以後,朝廷安排了梁王司馬肜爲其統帥,朝廷上下無不知周處將要遭到陷害,有人爲周處之事進奏:

中書令陳準知肜將逞宿憾,乃言於朝曰:「駿及梁王皆是貴戚,非將率之才,進不求名,退不畏咎。周處吳人,忠勇果勁,有怨無援,將必喪身。宜詔孟觀以精兵萬人,爲處前鋒,必能殄寇。不然,肜當使處先驅,其敗必也。」朝廷不從。

從周處的遭遇可以看出,西晉的朝政的昏暗。但是也能看出,他得罪了一個狠角色:司馬肜

這時已經處於八王之亂時期,司馬肜雖然不是八王之一,但是手段異常凌厲。他用借刀殺人之計,害了周處;兩年後平定了齊萬年之亂,入朝任尚書令。又一年後,司馬肜輔佐司馬倫篡位稱帝,在司馬倫被誅殺後,司馬肜依舊擔任宰相。不過一年後,司馬肜就病逝了。比周處多活了5年。

結束語

周處的一生,真是傳奇的一生。在他少年爲害鄉里之時,誰也想不到他將來會作爲一個將軍戰死沙場。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我小時候聽到時還以爲是個神話傳說,但是這件事卻記錄在正史中。而周處最後以悲劇英雄的形象結束生命,更是令人感慨萬端。

結束時,作一首小詩《周處之死》:

周處除三害,浴血豈辭勞。寧識奸雄輩,殺人不拔刀。

@老街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