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use技術

1. 概念
eFuse的概念最早來源於2004年IBM工程師的發現。該發現表明:與更舊的激光熔斷技術相比,電子遷移(EM)特性可以用來生成小得多的熔絲結構。EM熔絲可以在芯片上編程,不論是在晶圓探測階段還是在封裝中。採用I/O電路的片上電壓(通常爲2.5V),一個持續200微秒的10毫安直流脈衝就足以編程單根熔絲。

通過運用eFuse技術,允許計算機芯片的動態實時重新編程。
抽象地說,計算機邏輯通常是“蝕刻”或“硬編碼”到芯片上,在芯片完成後不能改變。通過使用eFuse技術,芯片製造商可以允許芯片上的電路在運行時發生變化。該技術的主要應用還主要是爲了芯片的性能調優。如果芯片局部發生問題,例如存儲器發生問題,或者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來響應,或者消耗了太多的電力,那麼芯片就可以通過“blowing”一個eFUSE來立即改變它的行爲,已保證其他功能不受影響。
具體些說,eFuse有點類似EEPROM,都屬於一次性可編程存儲器,eFuse ROM裏初始都是1,當且僅能一次把1改成0,也就“blowing”這個eFuse來進行編程,這樣芯片內部的電路就發生了改變,該技術對消費者而言沒有任何成本的增加。
2. 當前應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