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在超網絡中的傳播模型

知識在超網絡中的傳播模型

Knowledge diffusion in the collaboration hypernetwork

研究背景

研究點:知識在學術網絡中的傳播的模型。
一般的合作網絡只能表現科學家以及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情況,無法表現出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量等。
以超圖的方式來表現合作網絡,其中的超邊就是論文,包含了論文的所有作者,研究知識傳播的好處有:
1)包含了論文信息,例如科學家發表了多少論文,共同發表的論文,這些信息與知識傳播有很大關係。
2)包含了科學家之間的共同合作信息,兩個科學家共同發表論文數量越多,知識傳播的吸收率越高。
3)一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量越多,他的知識越豐富。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篇論文提出了新的知識傳播模型,論文亮點有:
1)建立了基於局部世界超圖(LWH)的知識傳播模型
2)提出了因人而異的知識吸收率,並提出了優先知識傳播機制

模型描述

LWH模型
LWH也是一個優先連接模型,只不過在選擇前,在選擇的範圍限制到一個小範圍,同時選擇概率與超邊有關,所以叫local-world hyperedgenetwork。

這裏寫圖片描述

知識傳播模型
1) 每個科學家都有一個值用於表示其擁有的知識
2 ) 科學家只向他的一個·的合作者傳播知識,一個合作者被選中的概率與他們之間合作的論文數量有關。
3)知識傳播的計算公式:

這裏寫圖片描述

4)其中的知識吸收率與作者發表論文數量有關,論文越多,知識吸收率越高:
這裏寫圖片描述

模型效果呈現

模型首先用一個只有20個節點的網絡,採用LWH,增長稱爲節點數量爲1000的網絡。在這個網絡的基礎之上運行知識傳播模型。對節點平均知識量,知識的方差,以及知識的方差係數進行了比較。採用了三種方式對模型進行了效果呈現。

1) 與傳統的知識傳播模型進行對比,發現一般模型的知識傳播速率過快,不符合實際。
2 ) 調整最大節點數量,比較模型的三個量,發現隨着節點數量增加,知識傳播的速率變慢。
3 ) 考慮個體的自我學習能力,發現知識量變得沒有上界。

模型缺點:
1)模型只能應用在知識領域單一的場景下。
2)知識吸收率考慮的因素太少。
3)知識無私傳播的隱形假設現實中不太成立。

我覺得的缺點:
1)在靜態模型中做的實驗,沒有考慮節點數量的增長。
2)只考慮了熟人之間的知識傳播,沒有考慮以論文引用方式發生的知識傳播。

Improved knowledge diffus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hypernetwork

模型描述

這篇論文除了模型與上一篇論文稍有不同之外,其他基本相同。

1)這篇論文也是在LWH模型的基礎上跑知識傳播模型。
2)每一次,選定的某個科學家向他的所有鄰居傳播知識。
3)其他設定都與上一篇論文的設定相同。

模型效果呈現:

1)與傳統的知識傳播模型進行對比,發現這個模型的傳播速度是傳統傳播模型的3倍。
2)隨機選擇初始的專家,比選擇論文數量多的專家的傳播速度快,這是知識在網絡中分散分佈比知識的局部密集分佈快。
3)每篇論文的作者數越多,知識傳播越快。

缺點:

1) 向所有鄰居進行知識傳播的假設明顯不符合實際。
2)與第一篇論文一樣的問題,沒有考慮網絡增長,也沒有通過論文的知識傳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