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行的幾點思考——《引爆點》讀書筆記


暑假的時候粗略讀了一遍,前段時間又拿出來,斷斷續續認真地看了一下。

讀完《引爆點》,並匆匆翻看過一次《異類》,個人覺得格拉德威爾的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本書就是圍繞一個話題的幾個觀點,用一大堆的事例去分別論證自己的觀點,然後再來兩三個綜合事例,告訴你“你看,的確是跟我說的一模一樣吧!”。


先來說說《異類》。這本書我僅僅是從一個朋友手裏搶過來匆匆用兩個小時翻看完,好多細節都不記得了,anyway,最後留下來的東西或許纔是真正的精華。

《異類》告訴你,成功之所以是成功的,之所以genius成爲genius,之所以有人成功站在金字塔的頂端而有人永遠只能蝸居在最底層,是“機遇”和“傳承”的作用,在我的理解看來,格拉德威爾所謂的“機遇”和“傳承”,其實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

談天時,舉了幾個很典型的例子,典型到我想要在這裏和你分享這幾個事例。

一是某國棒球隊(或者其他什麼球)的隊員的生日(單從觀察力這一點就對格拉德威爾佩服地五體投地),他發現某國的棒球隊員的生日都集中在某個月,也就是說,你的出生日期就決定了你能不能成爲出色的棒球隊員,成爲賽場上的焦點。原因是某國的少兒棒球隊、青年棒球隊的選拔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月一日,而且參與選拔的人必須在某月一日達到一定的年齡。那麼在某月一日後幾天出生的人就比某月一日前幾天出生的人多了整整一年的訓練和成長,而且青少年時期恰恰是一個人生長髮育最快的時間,也就是說,你如果在某月一日後幾天出生,那麼無論在體格、技能、經驗上都比某月一日前出生的人要優秀,如此以往,最後剩下的都是在某月或者後面兩三個月出生的人。【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奪走。】

二是目前福布斯富豪榜榜上有名的人當中,有一半都是在某個年代,準確說應該是19世紀40年代(?)出生的,如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因爲在他們出生之後二十年,1860年左右,正是工業時代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同樣的,如今IT界大佬級的任務,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人,都是在1955年前後出生的,20年後,個人電腦出現並進入了發展最快的時代。後來我默默去google了一下,發現像謝爾蓋布林,哈里佩奇,陳士駿(youtube創始人)等人,都是20世紀七十年代的人,20年後的90年代,正是美國網絡普及,互聯網發展最快的時代,同樣的,時勢造英雄。

另外,格拉德威爾還提到了【10000小時定律】,同樣是比爾蓋茨的例子,這些人中都是其中有條件在電腦概念剛剛出現的時候,在他們真正開始自己創造之前,有了極好的條件讓他們可以夜以繼日地鍛鍊自己的編程能力,早早超過了10000小時定律,當條件符合時,一切便水到渠成。(我個人非常崇拜一萬小時定律,可能是因爲自己比較懶的緣故。)

後面談地利,舉了一個地方的例子,細節我不記得了,應該是那個時候剛剛好進入了閱讀的疲勞期,想有更深的瞭解的同學這裏有鏈接:txt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947758.html ;PDF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785523.html 。

然後後面講人和,主要是講身邊的人怎麼樣去影響你自己。與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會變得更優秀,之類的。

總的來說,就是一本看看也無妨,不看也沒什麼損失的書,但感覺看一下會給你別的地方的思考一點啓發,所以,無聊的話還是推薦一讀。


後面來說說《引爆點》。之所以讀兩遍不是因爲他有多好,僅僅是因爲我買了這本書,而第一遍讀的時候收穫甚淺,希望第二次讀可以榨出一些東西來。

介紹一下他的流行三法則:Law of the few, Stickness factor, Power of context.個別人物法則,附着力因素法則以及環境威力法則

你不得不承認,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某些人的確比其他人更爲關鍵。而格拉德威爾所提到的個別人物法則,說的就是這一類人,他稱爲——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

關於聯繫員,書中提到一個實驗,在驗證“六度分離法則”時,研究者發現被試者最後都是通過某一個特定的人聯繫到實驗對象(被聯繫的人),這一個特定的人,就是書中所說的所謂聯繫員。如果你仔細去看你的交際圈,你也會發現你身邊總有一個人,你是通過他才認識到更多的人的,他似乎無所不能,從清潔工到某某大領導,什麼人都認識。而這個人,就是站在你的金字塔式的交際圈頂端的人,是把你和世界聯繫起來的人。如果沒有,或許你就是格拉德威爾所受的聯繫員。

另一種個別人物即是內行,或者稱萬事通。這樣的人似乎對每一件事情不摸根究底一番就會渾身不舒服,並且熱衷於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別人,而他周圍的人大都也信任他的說法(因爲他的消息往往是newest and true)。要流行,你需要這樣的人來告訴大家,“這個是好的,去買吧”。

再一種即是推銷員,他們天生精力充沛且具有超感染力。提到一個小竅門,“微妙的暗示”:通過暗示的動作讓人們產生不同的感覺做出不同的決策。我覺得這點大有可爲。裏面舉到的例子是美國大選期間,電視播報員播報candidates時不同的態度直接影響了投票,但感覺這個東西還能再深入挖掘,歡迎交流。


下面我要睡了。好睏。因爲csdn的草稿箱貌似不太行,所以我只好把寫了一半的文章發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