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技法之執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執刀有下面幾種方法:

  1、執筆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無名指抵刀後。運刀方向是自右向左,或刀杆可略向右傾斜,以看清運刀變化。執筆式執刀法需要具備較強的能力,但能敏銳細膩地處理細微之處。

  2、捏拳式

  是五指緊聚捏拳樣將刀握於手中,全從腕肘之力運刀,運刀方向是自上而下,迎面向裏,刀杆也略向後傾斜。一般說,捏拳式執刀法易發出,但對運刀細微變化較難體現。

3、摑刀式

用手緊握刀幹,五指外裹而向內用力,刀鋒內斜,如握拳狀,刻時自前方向懷內刻,這叫做「全摑式」。

另一種是「低摑式」,以食、中、無名、小指握住刀幹,大拇指與四指相對,抵住刀幹,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實更大,刻起印來,當然就更方便。這種執刀的方式,適於刻大印和氣派磅礡的寫意印,但不適於刻小印或是精細的印,齊白石先生便是用此方式執刀刻印。

 

4、拽刀式

與寫字執筆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對,撮住刀幹,以無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無名指,刻印時的方向與摑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內刻。無名指在刻制時可以緊貼印石邊緣,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貫注於刀鋒。而小指則可於每一筆刻劃就後,將石粉掃於已刻的空隙間,這樣,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跡黑白分明。

這種方式適用於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爲指與腕的力量在這種執刀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發揮,所以,古人便把雙鉤是的執刀法列爲刻印執刀的不二法門,歷代篆刻法採用這種執刀式的人最多,浙皖兩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壇巨擘吳昌碩先生也是用此執刀刻印。

5、推刀式

和執硬筆(原子筆、鋼筆)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幹四周撮定刀幹,自懷內的方式向前推出,這叫做直推式;如果橫推,就叫做平推式。

這種執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筆畫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細的印也可以,所以採用的人很多,自硬筆流行以來,用這種方式刻印的人越來越多了。趙之謙刻印用直推法,黃牧甫刻印用平推法,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尤其是邊款,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一般來說,初學宜用執筆式執刀法,它將指力、腕力合用,能較易掌握控制線條的變化。也便於在摹印臨刻時較細膩準確地表現線條效果。捏拳式雖容易發力運刀,但作爲初學者暫還難以準確地掌握控制,印文線條的欺負轉折的微妙變化也較難表達。待經過一段學習,學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不必拘於一法。總之,“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

  左手持石。右手執刀,其相應的關係一般以石應刀,即右手執刀固定不變,左手持石不斷地轉動調換以就刀勢,順應中刻就的線條點劃脈絡清晰,氣息呼應。反之,以刀順石其刻線既零落,不規範,又缺乏銜接與連貫。因此,強調初學者要注意“轉印以迎手”。《篆刻針度》說:“刀有順逆,手但能順鋒切下,不可逆轉,若欲逆時,須轉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順。若順逆紊施,不分向背,是刀法多殊而陰陽亂關。”

 

☞ 溫馨提示:返回我的博客索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