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二)

構圖技巧

  前輩們在篆刻章法構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將其精華概括總結如下,以利於我們認真研究章法構圖的基本規律,從而應用於自己的篆刻實踐中。

1、平正、勻落

  這是漢印構圖中典型的手法之一,也是篆刻學習者應該掌握的基本技巧和要領。它要求將入印文字的筆畫排列整齊,使筆畫之間布白均勻,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帖。這種方法通常在均衡構圖中廣泛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畫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這種比較簡單的勻齊辦法多用於筆畫繁簡近似的印文,對於繁簡差別較大的印文,“齊”是可以辦到的,要使“勻”,還須採用一些其他技巧。一般應使筆畫繁者不覺其繁,筆畫少者不覺其少。但應注意,過分講究勻齊而不知變化,可能使勻齊走向極端——單調、板滯。漢印及名家印中不乏佳作,可仔細揣摩。

2、屈伸、變化

  篆書字勢有方、圓、縱、橫、區、直等,爲求章法上的協調,對個別字可作屈伸、方圓變化處理,但應視印文而定。方法是將某些平直的筆畫,變化成彎的屈的,使本來彎或屈的筆畫伸直延長。屈伸具有填補空間之功能。同一內容,如連刻數印則要變化字體,或調整字體結構、位置,或加置印框,或變化流派風格,變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這是對幾根平行線條,也應使粗細、長短、波折、頓挫、斜正等取得變化,以衝破平淡、板滯局面。

3、挪讓、穿插

  一印之中,文字筆畫往往繁簡、多寡不一,若平均分配位置,則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構圖平衡,這就需要對整個字或字的某一局部進行移動,讓出地盤以使全印氣勢展寬,達到佈局合理、整體協調之效果,此謂之挪讓。穿插是指有時爲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與字相互顧盼,往往其中部分筆畫隨勢伸縮,上穿下聯以達到氣貫勢連的方法,類似於書法中所講的“避就”。“挪讓”與“穿插”的不同點是:挪讓是指局部乃至整體的移動,而穿插則是在個別筆畫之間發生關係。採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

4、疏密

  通過擴大並突出文字筆畫多寡和地位空間的矛盾,使密處更密,疏處更疏,產生筆畫疏密強烈對比效果,來活躍構圖變化的方法。對印面文字筆畫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畫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畫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爲地安排疏密(如萬、無一等),要做到彼此統一。

5、增減

  爲了妥善解決一方印中篆字之間筆畫繁簡差異過大的問題,可對其做增減處理,以適應構圖的需要。增是指對筆畫少的文字增加筆畫,減(亦稱爲損)就是將筆畫繁多、與其他印文不能協調平衡的文字,減化或省略一部分筆畫。減是爲了求得寬敞,增是爲了求得茂密。增減都不是無原則的,要不妨礙字義,不失去依據,也不失篆體,更不能使人看不懂。如增減後變成別的字,或章法上並無需要而強自增減,會弄巧成拙。要求在一方印中使用最多不過一、二處,切不可逐字增減,否則必然出現牽強附會的現象,爲人所不識。增減是調節印文筆畫,改善構圖的特殊方法,應慎用之 。

6、粘連(並筆)

  粘連,就是將局部筆畫做粘連處理的方法。有時白文印筆畫繁多瑣碎或平行線條過多,則可對文字的局部筆畫作“合併”處理,使全印渾然一體。改方法多運用於方向性一致的筆畫之間,也可用於密集的交叉筆畫之間,但不能出現筆畫頭尾相連的弊病。這種“並筆”相當於書畫上的“墨滲”,但“滲化”到一定程度即止。在外圍要防臃腫,在內心務必留細眼,而不是隨意信手所能達到。在臨印時應留心學習名印中的筆法。

  7、呼應

  呼應,主要指在章法上兩個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間)經過認爲的強調,使之起到此呼彼應作用的一種手段,是實現構圖整體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呼應的方法很多,如斜角呼應、左右呼應、上下呼應、並頭呼應、盤曲呼應、留紅呼應等。呼應不是簡單的兩側重複,而是筆畫、結構間的平齊、俯仰、向背、虛實等內在的呼應,使得整個構圖氣脈相貫。

8、巧拙、粗細

  在實踐中應力求印章風格的多樣化,“巧”、“拙”就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纖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就參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則應參之以巧。在傳統藝術中,一般認爲“整體”、“漂亮”並非好字眼,常作爲貶義詞,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評爲“太漂亮”的。粗細是對筆畫的輕重做有變化的處理,能增加印章的起伏、節奏感。印文的粗細,在篆印時就得注意用筆,這與作者的書法和金石修養有關。學習時應多留意並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線條粗細的自然處理。

9、界格、邊框

  界格,是指在印面上刻的格子線,如“日”字格、“田”字格等。在創作中,爲秋全套印譜之形式多變,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類界劃、邊框。加界格的目的,一般在於彌補印文構圖鬆散所產生的或可能產生不完整感。所要注意的是,所採取的界劃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傳統體制。如在周秦印章格式中,填以漢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邊框是印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形式變化繁多,分爲不斷邊、無邊、殘邊(擊邊、破邊)、借邊等情況,與印文配合可產生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10、留紅、空白

  留紅、空白是對印面文字筆畫之間及文字以外空間的疏密處理手法。印章的留空處,在白文叫留紅,朱文稱空白。尤其白文,大塊留紅,可以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篆刻講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這“布白”即留出的空處,好比造屋,設計前,先得定好門窗位置一樣。在設計印稿時也得規劃好何處留空,這種範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見的。

  除了上除介紹的構圖技巧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構圖方法,如朱白文相間、重複字的處理、文字嵌合的處理、迴文、合文、其他文字入印等等。

  綜合來看,只有把各種構圖技巧和諧地組合而不是湊合起來,才能產生絕佳構圖。構圖技巧之間是相互聯繫的,是不應也不可能機械分割的。一枚好的印章作品在章法處理上不會只運用一種處理方法,而總是多種手法的有機結合。

 

 

☞ 溫馨提示:返回我的博客索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