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才流失強力折射出現實畸形人才觀

人才流失儘管是一種現象,卻強力折射出了現實生活中畸形的人才觀。
花錢去買技術、單純依賴引進,很容易導致國內技術人才的流失。
在推動經濟成長的各種要素資源中,幾乎沒有任何力量超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作用。從新航線開闢,到蒸汽機的發明,再到電力技術的問世,及至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一部人類發展的長卷實際上就是人才活動的生動歷史。特別是當科學技術成爲決定一個國家未來、自主創新成爲全球企業共識的宏大背景下,科技人才所凝聚的時代意義就更加突出。
一般而論,自主創新分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加工再創新三種,其中關鍵的是原始創新。原始創新能力需要紮紮實實的基礎研究和理論功底,因此基礎研究過硬的人才是支撐國家和企業自主創新的脊樑。如果說全球75%的知識產權集中在發達國家,倒不如說是同樣比例的原始創新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能力上的差距集中表現爲原始創新人才擁有量的差距。資料顯示,雖然我國人才總體規模已近6000萬,但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卻鳳毛麟角。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我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佔2.26%,其中在一級科學組織擔任主席的僅1名,在二級組織中擔任主席的僅佔1%。原始創新型人才總量短缺,頂級人才、大師級人才匱乏是中國科技始終揮之不去的隱痛。
因此,基於自主創新的科技人才隊伍再造,當務之急就是造就一定規模的戰略科學家與領銜科學家。戰略科學家要能夠把握科學全局,並且能夠思考前沿性的重大科技問題;領銜科學家要能夠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並且能夠組織團隊做出創新成果;戰略科學家和領銜科學家都應該能夠站在全球角度、站在國家發展高度,看待科技創新,有能力創造出新理論、新學派甚至新科學。
應該看到,中國並不缺乏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口號,但中國極度缺乏崇尚人才、珍惜創造的社會環境。山東省鍋爐工劉寶敬,取得了30項技術創新成果,其中25項獲國家專利,可是應得的待遇卻遲遲沒有落實,家住危房債臺高築。王金拴,一位曾參加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試驗的工程師,在退休後爲了使其專利成果“密碼鎖罩”等轉化出去,到處尋找機會,結果成爲“受騙專業戶”,負債累累心力交瘁。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崇尚科技的氛圍。
人才流失儘管是一種現象,卻強力折射出了現實生活中畸形的人才觀。“花錢去買技術、單純依賴引進,很容易導致國內技術人才的流失。”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先生曾經這樣鞭笞道,“清華大學培養了大量芯片專業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國外去了。於是就有一個這樣的邏輯:中國花高代價培養的人才流失到國外,給外國企業搞科技創新,然後這些跨國公司再來到中國,利用其創造的知識產權大發其財。”而科技管理的行政化更是中國必須深刻反思和修正的環節。相當數量的科技活動都要經歷“立項—申請—研究—報獎—評獎”的繁瑣行政過程,使得人才的評價、選拔、流動受到一些非科技專業人員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壓抑了科技人才的創造力。
科技創新是從未知到有知的艱苦摸索過程,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敗,因此,營造寬容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在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首次全面測試以失敗告終後,到目前該項目的試驗已進行了8次,其中5次成功,3次失敗,即便是這樣,他們的研究工作也沒有一天停止過。當英國研製的第一個火星登陸器“獵兔犬2號”變成了英國太空探索史上一次失敗的記錄時,領銜該項目的科學家科林·皮林格不僅沒有受到來自同行或其他人的人身***,相反英國皇室成員認爲皮林格體現了英國人堅忍與獨創的品格。寬容創新型人才的個性,寬容創新型人才的不足,甚至寬容創新結果的失敗,這既是對科技創新的極大支持和鼓勵,也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出來的時代精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擔負着人才培養和塑造的特殊職能。爲此今天更應確立以自主創新爲座標的大教育觀,那種以高考爲“指揮棒”的基礎教育體系不可能造就各類人才興旺的格局,那種唯學歷和學位是舉的人才評價主張勢必形成對創新人才與創新能力的排斥和閹割。所有這些曾經被決策層面和專家學者屢屢詬病、甚至連普通民衆都可戳其的痛處真的需要推倒重建了。

文章來源:http://news.csdn.net/n/20080519/116062.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