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微刊的一些想法

昨天早上在微博通知上收到了微刊的邀請,就進去玩了玩。下面寫一點感想。

做內容類產品的人,想的最多的事情無非是:

1、如何發現好內容

2、如何對好內容進行組織、分類

3、如何將好內容(組織過的或沒組織過的)推薦到可能對它感興趣的人眼前

這三項工作,其實也是自從有媒體行業以來,所有的編輯都在思考的問題,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如何創造好內容”這方面。尤其到了Web 2.0的信息共享時代,羣衆智慧得以浮出水面,“如何創造好的內容”這項工作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羣衆智慧接管,而剩下的三個問題,也逐漸從全職編輯的身上往羣衆智慧,以及人工智能的身上轉移。

對於問題1:如何發現好內容,在2005年前後出現的Delicious、Digg,之後的Reddit、Hacker News等產品,作爲羣衆智慧實現內容發現的社區、工具,到現在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發展。而在2008年左右開始在北美IT界流行的Techmeme,則是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這一目標的代表。

通過羣衆智慧發現好內容的嘗試,從2005年到現在,在中文界都還沒有十分理想的實現。這個一方面是由於中文界的優質內容本來就偏少,另一方面也與國人對閱讀的需求有關。優質內容少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爲在中文界的內容產業鏈中,“專職作者”這一層面的人羣存活過於艱難;而閱讀需求方面,大部分國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上班期間往往只有每天讀1、2篇文章的時間,下班之後又只想放鬆自己,所以不怎麼想閱讀那些內容較爲深入的文章。但是,以上的情況也並非一成不變。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中國(至少在中文界),我們並不缺少羣衆智慧。這幾個月筆者一直訂閱了知乎的每週問答精選,中文界的羣衆智慧在其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而人工智能方面,筆者目前在中文界也能夠看到一些方向,雖然和Techmeme走的是不一樣的路線。目前已經在這方面有動作的有無覓網。無覓網本身通過做社會化推薦起步,手上有很多客戶網站各個內容頁的點擊信息,所以它知道今天哪些內容是熱門的。當然,熱門的內容未必是優質的內容(或者說,往往不是。事實上無覓推薦的很多文章我並不喜歡);我今天花3分鐘看了一篇文章,和李開復或小馬哥花3分鐘看了一篇文章,這其中的權重肯定是不同的。善於閱讀的人往往對文章的優劣有更深入、準確的見解,因爲他們沒時間可以浪費在閱讀垃圾內容上。所以,通過人工智能來發現好內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戶身份的辨認。就這點而言,個人認爲短鏈接服務(如英文界一開始的bit.ly,google的goo.gl,新浪的t.cn等),以及社會化評論服務(如多說、友言),或者瀏覽器(如Chrome、360、海豚),將成爲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問題1的關鍵。

而問題2、3,其實和問題1是不可分割的。建築行業的好內容對於美容師而言可以說沒什麼意義,所以“好內容”的定義本身,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分類和展現對象的部分。

新浪的微刊,正是通過羣衆智慧解決問題2的產品。之前的Pinterest和國內模仿者花瓣,豆瓣的書單,土豆的豆單,包括51CTO社區的下載專題和博客專題,都是在這個方向進行的嘗試。

新浪微刊

微刊的核心元素是“刊”。最小內容單位是文章,但文章本身的元素只有標題、內容和所屬微刊,並無分類的定義。具體這是科技、美食還是財經相關的內容,其分類的動作在“刊”這一層級進行。

摘錄到微刊

摘錄內容到微刊

通過初步的體驗,感覺微刊這個名稱,取自期刊雜誌的“有持續更新的內容流”這一意思,但實際的組織方式並非是刊物,而更加類似於用戶自定義的RSS內容源;展示方面,則走瀑布流的形態,適合短內容、有圖片的內容、圖片和視頻的展示。而事實上,微刊作爲微博下的子產品,其本身的內容來源也大多是此類形態,匹配度還是相當高的。目標讀者方面,目測比較適合喜歡美圖、視頻、抒情散文的文藝小清新們(比如《散文與詩》這樣的),而筆者關注的IT類內容,大多數沒圖,有圖的也不美(互聯網大佬們的近照有幾個好看的?),除了信息圖集合類的微刊以外,看起來多半不怎麼養眼……

微刊下一個自然的舉動,應該是讓微博用戶可以直接推送內容到微刊,如 @微刊 直接收藏到自己指定的微刊當中。不管怎樣,都是個有意思的嘗試。

至於對問題3的解答,傳統而言是通過讓用戶自己訂閱來解決的。無論是上個世紀就開始在英文界流行的郵件列表,還是RSS的訂閱體系,還是微博的關注體系,都是一種“用戶自己挑選內容源”的思路,跟訂報紙一樣,合情合理。但是這樣的模式有兩個最大的問題:1、用戶未必找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內容源;2、內容源的內容輸出沒經過篩選,比如博客,專業內容和遛狗逛街的內容往往摻雜在一起。所以對於問題3的解答,還需要有人工智能或編輯智能的干預。人工智能的代表當屬Google新聞的關鍵字郵件訂閱系統,編輯智能的代表就是各個網站發送的EDM週刊。這個方向目前筆者尚未看到有什麼創新性的產品出來,應該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閱讀,是個永不過時的需求,變化的只是內容方向、表現形式和消費的背景環境。有關閱讀的創新,會一直持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