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2012;2013,新起點!

2012年即將結束了。

按照慣例,我是不寫個人年終總結的(雖然200920102011年年末各有文章,但沒什麼個人總結在裏面)。

對於2012,卻不得不寫個總結。

這是有原因的——我們成功的渡過了又一個世界末日!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2010年底的那篇文章,我談到新媒體。這是一個困惑。

困惑促使人思考。

但是單純的思考並不會令人有多少收穫。

觀察+思考的結合,能帶來更多的收穫。

但,這取決於你在什麼地方,以什麼角度,觀察什麼東西,以及思考了什麼。

而最終,只有親自去做,才能使人成長。

 

2012年,是我加入互聯網媒體這個行業以來,最困惑的一年。

2009年我在困惑,2010年我在困惑,2011年我仍在困惑。2012年的困惑有什麼不同嗎?

如果說,之前的困惑在於“我做的東西還不夠好”,那麼今年的困惑則逐漸變成了“我做的東西還有沒有價值”。

 

年初,我對做主站失去了興趣,嘗試做產品

當然,做的產品仍是內容類產品。想做一箇中文圈的Techmeme+Hacker News+Reddit的合體。很Geek的願景。

結果,產品一直也沒有做到自己想象中的那個樣子。

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了強烈的焦慮——在你計劃要交付產品,但是產品在你眼裏仍是一坨屎的時候。自己動手去改代碼,每天強迫自己去看幾百篇垃圾新聞(是的,今年是頭一次感覺到IT媒體圈的垃圾新聞是如此之多——無論中文英文,只是中文圈的垃圾更多)。垃圾看得多了,注意力越來越無法集中;產品沒有進展,心態也失去了平和。

忽然警覺,自己開始失去了本我。

很多地方都可以錯,只要看清方向,總能找回正途。如果看不清方向,盲目亂竄,就危險了。

於是,自作主張的把產品扔到了一邊,把頻道也扔到了一邊,精神進入到了一種放空的狀態,四處尋找能重新刺激自己價值觀的事物。

 

8月,和師太一起去深圳參加ArchSummit。

短短的三天時間,讓我迷上了採訪這件事。

準確的說,是迷上了“面對面採訪”這件事。對於一個自認爲有些溝通障礙症、習慣了活在網絡背後的網民來說,重新認識到面對面溝通的價值,彷彿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的稀奇。

這其中最有感觸的,是對陳皓的採訪

 

陳皓是個有故事的人。

理論上,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我所說的故事,指的是“打動人心的故事”,簡稱“動人的故事”。

爲什麼有的故事能夠打動人心?

 

“我入行頭兩年是在銀行,雲南工行。兩年以後我去了上海,在上海我過了苦悶的兩年……覺得自己太差了,被人看不起。覺得自己這也弄不好,那也弄不好,而且跟這個社會差距特別大。甚至還有人羞辱我,說我這個那個沒做好。還記得第一次面試的時候,到上海,就是低着頭面,從頭到尾都沒有看面試官一眼。他問什麼我都是不知道不知道……但是,那段時間是我成長最快的時候。”

 

陳皓的故事,有關追求,有關選擇,有關成長。

酷殼今年的年終文章,講的是程序算法和人生選擇

我相信,陳皓本人使用的算法是“冒泡排序”。所以,他纔會爲了視野,爲了成長,從一個安穩、舒適的地方,獨自跑到一個繁榮而孤獨的城市去闖蕩。

正如文中所說,算法的原則就是做取捨——這也是架構師的基本能力。

同時,“選擇”這一行爲,也是任何故事發展的基礎。沒有矛盾,哪來的故事情節?

 

要讓我說,打動人心的故事,一定不會來自貪婪算法,因爲這條路線的可預測性太強,無法帶來驚奇或驚喜。

我喜愛冒泡排序,因爲心無雜念的專注是如此難得。

心無雜念的人會力求把自己認定的事情做到極致——因此,他們的故事也最爲動人。

尤其是因爲,他們前進的道路上會碰很多壁,遇到很多問題,而他們會想辦法一一解決。他們也會困惑,但他們會不停地思考自己的困惑,確保自己仍在自己認定(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前進。

 

陳皓加入亞馬遜的時間是2010年底。在2011年底,酷殼的年終文章裏有這樣一段記載:

“我從我的上一份工作到現在的工作,我的薪水不但沒怎麼漲,只是執平,而我的職位還比上一家公司降了一級(而且我還放棄兩年內職位還可能再次晉升的機會),我管的團隊從4個團隊減到了一個很小的5個人左右的團隊(現在我堅持小的團隊做大事)。我來Amazon之前,這個事讓我整整思考了2個多月。最終我發現,職位和薪水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因爲我是做事的人,而只有有意義的經歷才能真正餵飽我。而我目前在Amazon裏做的這個事,是可能改變歷史的事,是那種可以讓我一想起來就會興奮的事。”

 

在2012年再回首,加入亞馬遜的選擇,帶來了新的經歷,也帶來了新的困惑。

“我覺得現在這個時候,我差不多遇到了一個瓶頸,就是這一兩年吧……我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外企,大家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公司大了,動作都會慢。然後外企裏面你總是聽美國人的話,什麼事情都要外國人來定。審批這個,review那個。而且他們瞭解這些業務,你必須去求他們告訴你怎麼做。所以動作就很慢。自己想做的東西很大,但是……

這個瓶頸怎麼解決?要麼就是去本土的一些小公司,這樣自主權會大一點;要麼就是自己去創業(笑)。”

這段採訪內容,在當時不便發佈,所以一直存着,等待可以讓它們公開的時機。

 

在漫長的思考之後,陳皓做出了人生的新決定

 

“我加入淘寶了。”

 

“這麼多年在外企,都在努力一個事——“讓中國團隊有更多的話語權和領導力”,一開始覺得是語言和技術的問題,發現都不是。後來覺得是需求源的問題,需求不在本地,本質上就是外包。但結果也不是需求,因爲本地需求優先級遠小於國外需求。花時間努力這事太不值了。所以,決定離開亞馬遜了…”

 

兩年前——甚至在一年前,陳皓認爲這是可能改變歷史的事,是那種讓他一想起來就會興奮的事。但是在一年之後,這件事情忽然變得毫無價值。

不是價值觀變了。

而是經歷的多了,眼界變了。

 

陳皓離開亞馬遜的微博,發佈在12月5日。

 

看到這條微博的時候,感觸很大。

一方面,知道這件事必然會發生,而且這個決定是個思考了很久的決定。這麼長的思考時間,並不一定是因爲在猶豫什麼,而是因爲在自己的冒泡排序中,尚未找到更優的選擇。一旦找到,會毫不猶豫的展開行動。

另一方面,之前採訪的那段文字,重見天日的時候到了。

感觸最大的一方面在於,在這條微博發佈的8天前,我做出了一個一樣的決定。

 

正如我上面說過的,現在的IT媒體圈,充滿了各類垃圾文章。技術媒體圈的垃圾文章比例相對能少些,但也只是相對好一些。

當前的中文IT技術領域(注意,IT技術領域與泛IT領域是分離的兩個領域),在我看來,出產優質內容的主要有這幾個地方:

IBMdW

InfoQ中文站

《程序員》雜誌

圖靈社區,尤其是圖靈訪談

51CTO博客的部分博主

OSChina也有些不錯的內容

其他的來源,主要是一些獨立博客,如酷殼dbanotes這樣的。有的獨立博客會被一個叫做IT技術博客大學習的聚合站點收錄,但更多的好博客是沒有被收錄的,只能一一訂閱。

 

身爲一個技術編輯,自然希望能專注於做內容,將內容做到極致。

但是,媒體並不僅僅是內容。一個媒體就是一個企業,是要吃飯的。尤其是中國的媒體,要能存活下來,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媒體這個圈子來說,編輯都跑出去做商業配合,內容沒人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所以,能在51CTO編輯部這樣一個專心做內容的地方入行,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同時,51CTO的主要生存模式是標準的媒體生存模式,即:廣告+商業配合。

靠廣告生存,意味着流量是重要的。主站的PV決定了公司能否生存,因此,也決定了編輯的KPI,決定了編輯去花費時間精力做很多轉載,做SEO等等。

這樣對內容不好。大家都知道。整個行業的人都知道。但是,在找到另一條可行的生存模式之前,現狀只能繼續。大部隊做PV、商業配合,搞出一隊先鋒出去探路,看看哪條路能走得通。

 

老楊,是我進入媒體這一行的導師。我加入51CTO的時候,老楊是51CTO的總編。

有一次我們一起聊天,我問他:

“現階段的技術媒體,難道不是很糟糕嗎?還有什麼人在專心做內容?”

老楊笑的很開心:

“我覺得現在還不夠糟。還需要更加糟糕一點才行。”

老楊的志向是打造一個原創作者能夠靠稿費過體面生活的技術媒體平臺。平媒出身的老楊,有濃重的原創情結。

“你看現在這些網站,互相抄來抄去的;哪天真的沒人寫原創了,他們上哪兒抄去?”

平媒時代的技術媒體圈,雖然現在衰落了,但也曾是一個江湖。賽迪集團,是那個江湖的黃埔軍校。在那個江湖,曾經有一段比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媒體更加黑暗的歷史;但是,技術媒體並沒有因此消亡。

“當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時候,總會有新生的力量,帶來整個行業的洗牌。”

 

做內容的人和做技術的人,有很多地方類似,其中有一點就是:做內容和做技術,都不存在競爭對手,有的只是同行和合作伙伴。

我以前一直沒意識到這一點。

直到我決定離開51CTO之後,我才發現我是這個理念的信仰者。

 

是否離開51CTO,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事情。真正決定離開,只用了一天。

在我的27歲生日那天,我在InfoQ的團隊,看到了更好玩的東西。日期上的巧合總會給人一種儀式的感覺——我完全沒有猶豫就做出了決定。

 

在技術領域,如果有人走過的道,你再去走一遍——如果走的更好,那就是創新;如果走的沒之前好,那叫做重複造輪子。

重複造輪子,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很多人願意去做重複造輪子的事情。

但是對我來說,這種事情想想就覺得太可怕了。這浪費多少資源啊。

內容領域,也是同樣。

所以,眼界至關重要。要避免重複造輪子,至少要先知道有誰造過輪子,大家各自造輪子的思路是什麼樣的吧。

這不是爲了競爭。

這是爲了製造更加貼近完美的輪子。

 

我申請了12月21日作爲我的官方離職日,算是再次追求一種儀式的感覺。

在離職申請書上寫離職原因,我寫了大大的三個字:“好奇心。”

給同事們告別的郵件裏,我引用了下面一段話:

"To not have bias is unnatural, because we all develop as human beings with a certain set of experiences, and those experiences form the basis of our knowledge."

這是我在ZDNet英文章上看的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Jason Perlow在11月30日離開了IBM,加入了微軟——讓我又感慨了一把。

造輪子這個事兒,有人覺得這個輪子好,有人覺得那個輪子好,這都無所謂。怕就怕,你連其他人造了什麼輪子都不知道,一味的覺得自己造的輪子真TM的棒。

這就是偏見了。

人追求智慧的一生,不就是一個不斷消除偏見的過程?

雖然從決定離職到現在也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這一個多月,讓我迅速消除了很多偏見。這算是這個年終變化的一個額外收穫吧。

 

另外,不得不寫個總結的原因還有一個:我在2012年收穫了一個男朋友!而且,收穫日期也是在11月底。

感謝Linux,感謝開源!

感謝熱心的好人們:)

感謝Life of Pi。

 

最後,想說的是:

“做媒體就是在做歷史。”

這是2012年我最大的一個感悟。

 

別了,令人難忘的2012;2013,我們再見~

祝大家新年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