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中國互聯網

如果我們都不那麼健忘的話,那麼,我們應該記住1993年3月9日,這一天,中美之間開通了互聯網絡之間的連接,中國自此開始有了和全球互聯網開端性的連接。1993年3月2日,高能所租用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的64K專線正式開通,成爲我國部分連入互聯網(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說是部分,是不是全部,而只能訪問美國所指定的一些網站。

  但中國這邊慶祝會還沒開,美國政府第二天就知道了消息,立刻通知有關單位關掉通往中國的線路。理由很簡單,冷戰雖然結束,但還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入Internet。美國政府擔憂中國會從Internet上大量獲取美國的資訊和科技情報。爲此,雙方在開通Internet通信服務後,也就是從3月2日到3月9日的這一週時間其實是不通的,也就是說,雖然連通了美國,但對方沒有應答。從這個意義上說,1993年的3月2日和3月9日都有着歷史意義,都值得紀念。

  好在參與合作計劃的40多位美國科學家向美國政府堅持開通。一週後的3月9日,美國政府同意有控制地對中國開放Internet。美國又發來一些文件,對網絡安全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中國專線只能進入美國能源科學網,並且不得在網上散佈病毒和用於軍事及商業目的,中方必須簽字後才能使用。

  推動這一專線連接的人叫許榕生。許榕生原籍福建莆田,1947年出生在福州,少年時期就讀福州三中。1965年,許榕生讀完高中二年級後,提前一年考上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78年,許榕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許榕生一開始報考的是中科院計算機所的模擬計算機方向,但被高能所錄取了研究生,高能所當時需要計算機人才幫着做實驗數據的模擬計算,就這樣,許榕生進入了高能物理所。可能連他也沒有想到,他會在這塊象徵着中國最高科研實力的地方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並直接推動Internet在中國的生根發芽。

  1982年,經高能所領導批准和李政道教授的推薦,許榕生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加州大學有9個校區,8所分校,1965年成立的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Cruz在學術上和大名鼎鼎的伯克利分校齊名,也曾被著名的美國新聞雜誌與世界報導雜誌評鑑爲最佳學府。聖克魯斯位於舊金山以南約2小時車程的太平洋海岸,加州最著名的17裏海灘及蒙特利半島離此只有十幾分鍾車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休閒渡假勝地,也是衝浪者的休閒天堂。

  許榕生博士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中心(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做的,在博士畢業的最後一年,許榕生會時常開着車從17號或者1號高速公路上轉到280號高速公路,穿過硅谷,來到斯坦福大學做實驗。1號高速公路有着全美最美麗的海岸線,而280高速公路兩旁也風光秀麗,有連綿的羣山,有如畫般的草地,上面還有牛羊放牧,還有櫻桃和李樹等果園風光,更有諸如門羅公園、蘋果公司這樣的聖地,真讓人流連忘返。1987年許榕生獲高能物理實驗學位後,也留了下來,繼續在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1988年夏天,在博士後研究到尾聲的時候,許榕生得到了祖國正負對撞機即將落成的消息,他決定回國。李政道教授得知許榕生回國的消息後,十分欣喜,並給予了包括許榕生在內的諸多回國留學生一比每年3000美金的外匯基金項目,並聲明,這比錢,就是生活補貼,不用作爲科研經費,怎麼花都行。這比經費在那場政治風波之後停掉,因此許榕生等其實只享用一年,但即便如此,許榕生也對李政道充滿了感激。

  就這樣,1988年秋天,許榕生回國。許榕生回國後,美國高能物理界正好遭遇了一次大挫折:設在德克薩斯洲的一項高能物理工程下馬。這時在美國留學過並與這項工程有聯繫的許榕生建議一些美國科學家,何不到中國繼續研究?許榕生的建議很快有了迴應,斯坦福大學教授瓦特·託基(WaterToki)決定帶一批美國學者來北京進行高能物理的研究。美國人要在中國做研究,首先提出接通國際網絡的問題,即電腦與美國接軌。搞尖端研究要每天24小時與在世界各地的同行溝通進展來解決難題,必須將自己的電腦接通國際電腦網絡。但當時中國科研與外部世界溝通只能通過國際長途電話和傳真來調用國外的科研資料,不僅困難,而且費用昂貴。當時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有這個需求,雖然許榕生回國帶回了最新最好的模擬計算軟件,但這類軟件本身是有升級換代的,需要不斷更新,這個需要通過Internet進行。

  於是,中美科學家一起討論怎麼推進這個事情,最終決定租用64K通信專線的方案,當時AT&T衛星專線每月開銷是7000美元,而打國際長途的費用每月要15萬美元,也就是說用電腦網絡可以節省20倍的費用,單從經濟上算帳是個好事情。由於適逢那場政治風波的緣故,結果此事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1991年夏,託基教授把與中國計算機聯網的報告寄給十幾個全球頂尖的科學家,讓他們簽名支持,其中大部分都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包括楊振寧、李政道及丁肇中教授。這批科學家簽名後,通過美國能源部高級顧問潘諾夫斯基(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四人領導小組成員,後來成爲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遞交美國能源部,這封信對美國方面再次做出決定起了很大作用。託基教授將這封信託付給潘諾夫斯基的時候,特意讓在美國訪問的許榕生教授同往,目睹了這一令人感動的場合。

  國際專線通過北京三元橋的國際通信局租用衛星,直通美國舊金山市,然後通過電纜連通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的計算中心。在中國這邊,從三元橋接通五棵松的821局,在通往玉泉路口的高能所計算中心時出現了重重故障,於是只得一次次試驗,就這樣過了18個月,期間美國工程師甚至建議從地鐵里拉一根光纖。當時,因爲巴統的緣故,美國商業部還限制路由器出口中國,美國科學家只得到斯坦福加速器中心借了一個給北京高能所。

  當時64K專線連接上Internet的線路費用是4000美金,由於是中美合作項目,因此,按國際慣例,中方需要出2000美金,對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高能所計算中心來說,這不是個小數字。許榕生認識當時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的曾明(現爲基金委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明本身對網絡很感興趣,在高能所面臨網絡維護經費困難時,他建議到基金委尋求幫助,並帶領許榕生去見當時的基金委計劃局副局長郭師曾,說明高能所可以提供網絡資源服務。郭師曾對互聯網的重要性十分清楚,她也很支持此事,不久基金委同意與數學天元基金共同出資,給高能所30萬元的經費。同時也開列出基金項目負責人的名單,請高能所開通撥號終端服務,使中國當時各個學科的重要科學家及早地通過高能所使用E-mail。

  高能物理所之後開始擴大上網帳號的範圍,同時也陸續有人聞風而來,穿過三道保衛,四道門,到高能所用公衆帳號體驗上網或辦事,這其中,有準備籌辦Chinabyte的報人宮玉國,有想把自己寫的小工具軟件放到Internet上進行共享的程序員雷軍,還有想查點海外文獻的書生方興東。

  與許榕生淵源很深的還有兩個互聯網名人,一個是創辦亞信的丁健,另一個是搜狐的創辦者張朝陽,許榕生和丁健有着幾乎相同的教育背景:本科是在北京大學唸的,研究生是在中國科學院就讀的,到美國後的第一個大學都是加州大學,不同的校區而已,他們兩區別就是許榕生要年長將近一輪;許榕生和張朝陽則同時受惠一個人,那就是大科學家李政道,他們同是受李政道先生資助而留學美國的。這個世界實在很小。許榕生研究員還給我驗證了諸多重要歷史細節,諸如最開始亞信先回國的是丁健,因爲他目睹了丁健給田溯寧通報高能所已經連接Internet的激動。

  許榕生先生不僅是中國互聯網連接世界的推手,他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向大衆傳播和介紹Internet知識的人,他在電腦報上開設的關於 Internet的專欄是中國最早的介紹Internet的專欄,他開設的中國之窗是中文世界裏最早的中文網站之一。在一次到重慶的講學過程中,許榕生感慨自己接近Internet牧師的角色,時任電腦報常務副總編的陳宗周對此把話接了過去,許先生,牧師就是教父的意思,你就是中國互聯網之(教)父啊。許榕生也由此有了中國互聯網之父的美名。

  今天的許榕生還沒有退休,他依舊是中科院高能所計算中心的負責人,他也是中國網絡安全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我在2008年冬天曾去北京拜訪了這位尊敬的老人,老人身體很好,精力充沛,依舊工作的科研的第一線,談起互聯網來眉飛色舞,格外有興致,他的結束語至今讓我動容:每當想起我(爲中國互聯網)所做的一切,我都特自豪,特驕傲,但我更感謝小平同志和李政道先生,我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爲我的這個國家和人民做了我該做的。說的真好。

  今天,2009年3月9日,也是許榕生主導的高能所連接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中心的64k專線雙向開通的16週年紀念日,特撰寫此文。

  我所創作的《中國互聯網史》是一部產業歷史,因此,關於許榕生、錢華林等互聯網學術先驅描述較少,但這不能影響許、錢等多位老人給我們這個行業興旺和這個國家進步所做的推動性貢獻。(林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