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採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爲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我經常勸導有意更上一層樓的人,加倍積極進取,不妨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研究適合從事的行業。甚至設法打聽試圖加入的機構正面臨何種難題,然後以有效的表達方式,向對方證明自己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這叫做“顧問式銷售”(solution selling),是事業成功的主要訣竅之一。

  通常前來諮詢的人都不否認,這麼做的確大有助於求職、晉升,只是一般人都找出各種藉口,不肯採取必要的步驟,主動開創機會。

  “怎麼打聽某行業或某家公司的困境呢?誰肯幫我?”

  “我不知該到哪兒去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

  “我想不出來該如何表現自己。”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而來的。在我家,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設法收拾殘局。即使孩子年紀還小,我照樣要求他們:“自己想辦法。”而家人也已習慣這種作風。

  要求責任感並非貶抑,反而是一種肯定。主動是人的天性,尊重這種天性,至少可提供對方一面鏡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

  由於個人的成熟度不同,對尚處於情緒依賴階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創造有利的氣氛,逐漸培養他的責任感。


化消極爲積極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尤其再配合聰明才智,差距就更遠了。

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因此本書其餘六個習慣,都是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爲後盾。每個習慣都仰賴你積極主動,如果你消極等待,你就會受制於人,一旦受制於人,發展與機會便不會降臨。

我曾經參加過某個行業的每季業績檢討會,記得當時正值景氣落入谷底,那一行所受的打擊尤其大。因此會議一開始,各廠商的士氣都很低落。

第一天的會議主題是該行業的現況。許多業者表示,不得不裁掉熟識的員工,以維持企業的生存。結果會後,每個人都比會前還要灰心。

第二天討論該行業的未來,主題圍繞着日後左右其發展的因素。議程結束時,沮喪的氣氛又深一層,人人都認爲景氣還會更加惡化。

到了第三天,大家決定換個角度,着重於積極主動的做法:“我們將如何應對?有何策略與計劃?如何主動出擊?”於是早上商討加強管理與降低成本,下午則籌劃如何開拓市場。以腦力激盪方式,找出若干實際可行的途徑,再認真討論。結果爲期3天的會議結束時,人人都士氣高昂,信心十足。

這次會議的結論是:

本行業目前的情況並不好,未來的趨勢顯示短期內還會更惡化。 

但我們採取正確的對策,改進管理,降低成本,並提高市場佔有率。 

因此,這個行業的景氣會比過去都好。 

積極主動又與積極思考有所不同。積極主動不僅承認現實,也肯定人有權選擇對現實環境做出積極迴應。任何團體,包括企業、社會團體及家庭,都可以彙集各個成員的聰明才智,對環境主動出擊,以達成羣體的共同目標,建立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


不要說“我辦不到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檢討自身的觀念,以言語爲例,它頗能真切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習慣於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例如:

“我就是這樣。”彷彿是說:這輩子註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着:責任不在我,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緒。 

“辦不到,我根本沒時間。”又是外力控制了我。 

“要是某人的脾氣好一點”,意思是:別人的行爲會影響我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意味着:迫於環境或他人。 

言語態度對照表:

消極被動

* 我已無能爲力 

*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 他使我怒不可遏 

* 他們不會接受的 

* 我被迫…… 

* 我不能 

* 我必須 

* 如果 

積極主動

* 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 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 

*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 

* 我能選擇恰當的迴應 

* 我選擇 

* 我情願 

* 我打算…… 

  有一次有位學生向我請假,因爲他想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我問他:“你是自願,還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沒辦法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剔除。”

  “你希望有這種結果嗎?”

  “不希望。”

  “換句話說,你爲了想待在校隊所以要請假,可是缺了我的課,後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你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社會後果,是人爲的。反之,不能加入網球隊,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會有什麼自然後果?”

  “我想大概是失去學習的機會。”

  不錯,所以你必須兩相權衡,做個決定。我知道,換了我,也會選擇網球隊,但請決不要說你是被迫這麼做。”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參加比賽,但卻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行動勝過“感覺

  推諉責任的話語往往會強化宿命論。說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腦,變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別人的不是、環境惡劣,甚至與星座也有關係。

  我曾碰過這麼一位男士,他說:“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你看我的婚姻,我和太太已經失去了往日那種感覺,我真的很擔心,或許我們已不再相愛,這該怎麼辦?”

  “已經不再有愛的感覺了?”

  “是的,可是我們有3個孩子,真叫人放心不下,你可有什麼好建議?”

  “去愛她。”我說。

  “可是我告訴過你,我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

  “去愛她。”

  “可是你不瞭解,沒有了感覺如何愛?”

  “正因爲如此,你纔要去愛她。”

  “可是我辦不到。”

  “老兄,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成果。所以請你愛她、關心她、照顧她……你願意這麼做嗎?”

  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但消極被動的人卻把愛當做一種感覺。

  好萊塢式的電影就常灌輸這種不必爲愛負責的觀念——因爲愛只是感覺,沒有感覺,便沒有愛。事實上,任由感覺左右行爲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積極主動的人則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愛。就像母親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帶至人世,愛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又好像父母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

摘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