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端機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光端機從模擬走向數字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模擬光端機開始進入中國應用,到2001年開始數字光端機的出現;演繹了經濟發展帶動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
最早出現的模擬光端機主要是採用模擬調頻、調幅、調相的方式將基帶的視頻、音頻、數據等傳輸信號調製到某一載項,通過另一端的接收光端機進行解調,恢復成相應的基帶視頻、音頻、數據信號。把信號調製到光上,通過光纖進行視頻傳輸,通常使用以下幾種調製方式:調幅或強調製系統(AM):全模擬系統,光學發射單元內發光二極管(LED)的亮度或強度隨輸入視頻幅度線性變化。調幅的光信號通過光纖發送給光接收單元,由其將信號轉換爲模擬基帶視頻。調頻或脈衝頻率調製(FM):也是一個模擬系統,射頻載波通過輸入的視頻信號線性調節頻率,經過調製的載波又用於光發射單元的LED或激光發射器,經過頻率調製的信號通過光纖發送給光接收單元,由其將信號轉換爲模擬基帶視頻。AM視頻傳輸被廣泛用於工業安全市場上從低端到中端CCTV監視及安全應用場合。適用於5.5公里(3.5英里)或更短距離的傳輸,這樣一個系統能夠提供的定性視頻性能是相當不錯的,並且總是能夠達到RS-250C長距離傳輸的品質要求。但是,AM視頻傳輸設備僅適合850nm。多模工作波長這就限制了最大可用傳輸距離。更顯著的是,對於每1dB的光學路徑損耗而言,基於調幅系統的信噪比的線性相關衰減爲2dB,因此,可接受的視頻傳輸質量僅能在相對較短的光纜距離下獲得。一些生產商的設備可能在初始安裝階段需要接收機增益調節,從而使安裝過程複雜化。最後一點,AM產品達不到今天ITS及高端工業安全應用中所需達到的RS-250C中短距離視頻傳輸技術要求。FM視頻傳輸是曾廣泛應用於ITS及高端工業安全市場的傳輸方式。能夠提供極高質量的視頻傳輸性能,通常能達到RS-250C中距離傳輸的質量要求並且成本合理。不象AM設備,FM產品適用於1330nm。多模或單模操作,以及1550nm。單模操作,其典型應用的傳輸距離可達66[url=][/url]公里(42英里)。無需爲了方便安裝而要求用戶進行調節。儘管FM方式能夠提供高質量傳輸,但是其信噪比在更高水平的光衰減,或者更長的傳輸距離的光纜傳輸過程中會衰減,並且信噪比與光衰減之間不再是線性關係,因此其性能並不是可以完全預測或保持不變的。另外,基於調頻的系統很難達到RS-250C短距離傳輸的技術要求,而且調頻視頻發射與接收單元也容易受到外界電磁源以及來自蜂窩電話和手機等的無線電波的干擾(EMI/RFI),通常出現在野外或路邊環境中。 受技術限制,光端機主要有單路、雙路、四路、八路視頻及帶PTZ控制數據的光端機,在一芯上傳輸實現點對點,傳輸容量嚴重不足對於具有足夠傳輸容量的光纖造成了浪費,複雜的、大容量、高路數的設備則需要多芯傳輸;加上模擬視頻技術的缺陷帶來的易受干擾、易衰減的特點,實現多級中繼、級聯比較困難,傳輸業務的單一化(一般只有視頻及數據信號),模擬視頻傳輸在應用了粗波分複用也同樣受技術條件和波分複用設備價格昂貴的限制,在光纖及光傳輸設備昂貴的年代許多行業即使有明確的需求也望而卻步其應用了。多路信號同傳引起的交調失真。 在現場監控應用中,用戶可能有許多各種信號,如視頻圖像、音頻、數據、以太網、電話或其它用戶自定義的信號,爲了提高光纖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必須將各種信號在光端機進行復用,以便在一對或一根光纖上傳輸。對調頻、調幅、調相光端機來講,將多路視頻、音頻或數據信號混合調頻、調幅、調相在某一載波上必然會引起各種鏡像、交調幹擾。所以目前市場上不乏很多著名國外品牌的調頻、調幅、調相光端機多路視頻、音頻、數據同傳時出現相互干擾的現象,這些不穩定的現象都是模擬調製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所固有的缺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