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美國往事》及《朋友》

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入黑幫之時,其實誰心裏都有些隱憂,只是在現實的生活面前,有一些選擇變得困難,有一些選擇變得沒有意義,有一些不能選擇——只剩下宿命!
 其實不但是如黑幫,入哪一種生活都要面臨這些,黑幫不過更極端,更驚心動魄而以。看關於黑幫的影片,我們只是在看自己的生活,看他們選擇,恍如看着自己過去的一步一步——愛情、友情、兄弟情誼,傷痛、憂傷、幸福、喜悅,生活的種種。所以,我們不過是在黑幫的故事敘述中尋找自己來時路,而後被自己的路感動。
  
  想沒有頭緒說說《朋友》和《美國往事》,因爲看前者是聽說它是後者的韓國版。
  
  張東健的《朋友》和《美國往事》相類。沒有後者那樣令人動容和回味無窮的魅力。相較於後者,《朋友》對四個少年的刻畫缺乏詩意,比較沉悶草率,在他們剛剛長成時友情的發展有刻畫,卻非日常式的娓娓道來能***到觀者內心,所以之後的矛盾衝突,顯得張力不夠,即使有張東健那麼成功的演繹,也缺乏《美國往事》的感染力,和篇幅也有關係吧。《美國往事》中有許多經典鏡頭和臺詞,可以鐫刻在觀看過的人心中——比如最小的小夥伴被槍擊倒下時說的那——“麪條,我滑倒了”,那麼優美的鏡頭結合那樣殘酷的現實,傷感得令人無法自已;還有那個女孩在倉庫裏的獨舞,美輪美奐;麪條在鴉片館內夢幻般神祕的笑,無一不是經典;音樂的應用更是其他影片難以企及,排簫響起時,突然間似乎面對的是自己漫長的青春歲月,冗長的夏日午後,漫無目的地懷想……《YESTERDAY》,呵呵,一切成昨,有如幻影。《朋友》平鋪直敘,線條清晰,缺乏張力;而《美國往事》採用了倒敘、插敘,還帶有懸疑,故事性極強,甚至對於觀者的智力和觀察力也是一番考量。
  
  有人認爲《美國往事》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我以爲並未誇大其詞,這是一部黑幫的史詩,撼動心靈。《朋友》中對於兩個夥伴走上黑幫道路缺少一股命定的無奈——他們是可以選擇的,即使黑幫的後代,也還是有選擇的機會;《美國往事》沒有,他們沒有權利選擇,他們的出身就決定了各自的未來——當面條回到灰暗的家中,走進骯髒、昏暗的廁所讀他的書時,我們看到生活的極端淒涼;5美分一個的蛋糕對於幾個兄弟來說就是奢侈品,在心儀的女孩和蛋糕間,飢餓最後還是戰勝了對於美麗的嚮往,只能慨嘆命運的不公和無力掙扎——正因爲宿命,更感覺人生之悲涼和無奈,使影片保有更爲強大的神祕力量。幾個兄弟間情誼也有細節的承託,走至破裂時,才更顯悽然無奈;甚至於兩個兄弟至死都誤解了自己死於誰手,也讓熒屏外的我們倍感人生的殘酷,難以自控。除了殘酷,還有反思,這就是美國的往事;殘酷之外還是殘酷,這是朋友,儘管裏面也有元瑞對自身的反省,對誤入歧途的無奈表白,依然還是讓人覺得生活或者只能說黑幫生活的殘酷。
  
  拉七雜八,不知要表達什麼,一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不過有的還得淒涼,有的還的有些哲學意味,如是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