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級的交流:溝通與命令


  上下級在工作交流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方式是什麼?一是,二是命令。 

  一、 溝通:是參與人員通過對某一事項進行商議討論以達成共識並加以討諸實施的過程。但溝通卻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其一是“溝”則“通”,其二是“溝”而“不通”。 


  二、 命令:是上級通過直接對下屬發出行政指令的方式來完成工作部署和安排,具有強制性,沒有商量的餘地。 信息來自"歲月聯盟" 

  但何時用溝通,何時用命令?  

  談談“命令”,這一方式直截了當,有可能帶來高效率。首先,如果一個上司認爲某一項工作或決策是必須得到貫徹執行,沒有討論的餘地,則必須直截了當地發出“命令”要求下屬按章執行;其次,如果針對某一事項的討論陷入疆持,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時,通過命令的方式來結束討論或許也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再說說“溝通”,這一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集思廣益,充分聽取不同意見;同時又能在商議討論的過程中使得參與溝通的各方均能充分地領悟對方的意圖,一旦達成共識後,可以訊速進入狀態。其一,如果上司對將要執行的事項所撐握的信息不甚充分,則可通過溝通來充實信息,再作出決定;其二,如果上司對某一事務比較外行,比如一家公司有多個業務板塊,但企業高層缺乏某一業務板塊的經驗和背景,則應適當與具體負責相關事務的人員進行溝通,聽取他們的彙報與意見,以免決策失誤。 "歲月聯盟"提供 

  “溝通”與“命令”並非是對立的,而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階段,一般情況下是先有“溝通”後有“命令”,當然也許多時候“溝通”環節可以省略。但要達成這兩個過程的統一尋求一種“中庸之道”也絕非易事,溝通就自然有“通”與“不通”兩種局面,尤其是在上司與下屬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時,經常會碰到意見相左的時候,這時候再“命令”下屬去執行可能就會適得其反,這時不但不能樹立上司“民主、兼聽”的形象,反而會在下屬心中打上“專橫”的烙印,更爲嚴重的是可能會對破壞雙方的默契。既然要與下屬進行事務溝通就必須作好“溝而不通”的心理準備,同時也應有接納和包容下屬不同意見的胸懷。與其在“溝而不通”時發出“命令”,倒不如一開始就省略“溝通”而直接發佈“命令”,畢竟執行上司的命令是下屬的天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