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優誰劣?——AMD與Intel產品對比分析

誰優誰劣?——AMD與Intel產品對比分析

1. AMD與Intel的產品線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產品線按接口類型可以分成兩類,分別是基於Socket 754接口的中低端產品線和基於Socket 939接口的中高端產品線;而按處理器的品牌又分爲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還有雙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屬於低端產品線,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屬於中高端產品線。這樣看來,AMD家族同一品牌的處理器除了接口類型不同之外,同時還存在着多種不同的核心,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可以說AMD現在的產品線是十分混亂的。與AMD複雜的產品線相比,Intel的產品線可以說是相當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處理器都採用LGA 775接口,按市場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雙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處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銷售的處理器都是基於Prescott核心,主要以頻率和二級緩存的不同來劃分檔次,這給了消費者一個相當清晰的印象,便於選擇購買。(鑑於目前市場上銷售的CPU產品都已經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無論在性能或者價格上都不佔優勢,因此我們所列舉的CPU並不包括32位的產品。同樣道理,AMD平臺的Socket A接口和Intel的Socket 478接口的產品都已經在兩家公司的停產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服務器領域的產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購買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談論範圍之內。)

2. AMD與Intel產品線對比

  雙核處理器可以說是2005年CPU領域最大的亮點。畢竟X86處理器發展到了今天,在傳統的通過增加分支預測單元、緩存的容量、提升頻率來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經難以行通了。因此,當單核處理器似乎走到盡頭之際, Intel、AMD都不約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雙核處理器解決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謂雙核處理器,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塊CPU基板上集成兩個處理器核心,並通過並行總線將各處理器核心連接起來。雙核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單芯片多處理器)中最基本、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一種類型。

處理器協作機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實是由Athlon 64演變而來的,具有兩個Athlon 64核心,採用了獨立緩存的設計,兩顆核心同時擁有各自獨立的緩存資源,而且通過“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接口,簡稱SRI)使Athlon 64 X2兩個核心的協作更加緊密。SRI單元擁有連接到兩個二級緩存的高速總線,如果兩個核心的緩存數據需要同步,只須通過SRI單元完成即可。這樣子的設計不但可以使CPU的資源開銷變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內存總線資源,不必佔用內存總線資源。

Pentium D 

  與Athlon 64 X2一樣,Pentium D兩個核心的二級高速緩存是相互隔絕的,不過並沒有專門設計協作的接口,而只是在前端總線部分簡單的合併在一起,這種設計的不足之處就在於需要消耗大量的CPU週期。即當一個核心的緩存數據更改之後,必須將數據通過前端總線發送到北橋芯片,接着再由北橋芯片發往內存,而另外一個核心再通過北橋讀取該數據,也就是說,Pentium D並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樣,在CPU內部進行數據同步,而是需要通過訪問內存來進行同步,這樣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時間。

二級緩存對比:

  二級緩存對於CPU的處理能力影響不小,這一點可以從同一家公司的產品線上的高低端產品當中明顯的體現出來。二級緩存做爲一個數據的緩衝區,其大小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越大的緩存也就意味着所能容納的數據量越多,這就大大地減輕了由於總線與內存的速度無法配合CPU的處理速度,而浪費了CPU的資源。

  事實上也證明了,較大的高速緩存意味着可以一次交換更多的可用數據,而且還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緩存失誤情況的出現,以及加快數據的訪問速度,使整體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級高速緩存的設計上,由於製造工藝的原因,還是比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達到2M,不少中低端產品只有512K,這對於數據的處理多多少少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特別是處理的數據量較大的時候。Intel則相反,在這方面比較重視,如Pentium D核心內部便集成了2M的二級高速緩存,這在處理數據的時候具有較大的優勢,在高端產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級高速緩存,可以說是AMD的N倍。在一些實際測試所得出來的數據也表明,二級緩存較大的Intel分數要高於二級緩存較小的AMD不少。

內存架構對比:

  由Athlon 64開始,AMD便開始採用將內存控制器集成於CPU內核當中的設計,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可以縮短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週期,以前都是採用內存控制器集成於北橋芯片組的設計,改成集成於CPU核心當中,這樣一來CPU無需通過北橋,直接可以對內存進行訪問操作,在有效的提高了處理效率的同時,還減輕了北橋芯片的設計難度,使主板廠商節約了成本。不過這種設計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一個是兼容性問題,由於內存控制器集成於核心之內,不像內置於北橋芯片內部,兼容性較差,這就給用戶在選購內存的時候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內存兼容性較差之外,由於採用核心集成內存控制器的緣故,對於內存種類的選擇也有着很大的制約。就現在的內存市場上來看,很明顯已經像DDR2代過渡,而到目前爲止Athlon 64所集成的還只是DDR內存控制器,換句話說,現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這不僅對性能起到了制約,對用戶選擇上了造成了侷限性。而Intel的CPU卻並不會有這樣子的麻煩,只需要北橋集成了相應的內存控制器,就可以輕鬆的選擇使用哪種內存,靈活性增強了不少。

  還有一個問題,如若用戶採用集成顯卡時,AMD的這種設計會影響到集成顯卡性能的發揮。目前集成顯卡主要是通過動態分配內存做爲顯存,當採用AMD平臺時,集成在北橋芯片當中的顯卡核心需要通過CPU才能夠對內存操作,相比直接對內存進行操作,延遲要長許多。 

平臺帶寬對比:

  隨着主流的雙核處理器的到來,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總線將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內存,將I/O帶寬進一步提升到8.5GB/S,內存帶寬也達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帶寬)、6.4GB/S(內存帶寬)來說,Intel的要遠遠高出,在總體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對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較AMD的要稍爲高一些,不過,近期的已經有所好轉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於採用0.09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多的L2緩存,晶體管更加的細薄,從而導致漏電現象的出現,也就增加了漏電功耗,更多的晶體管數量帶來了功耗及熱量的上升。爲了改進Prescott核心處理器的功耗和發熱量的問題,Intel便將以前應用於移動處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證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發熱量。

  而AMD方面則加入了Cool ‘n’ Quiet技術,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與Intel的SpeedStep動態調節技術相似,都是通過調節倍頻等等來實現降低功耗的效果。

  實際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會高於AMD,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內部集成的晶體管遠遠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頻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這纔會變得功率較大。不過在即將來臨的Intel新一代CPU架構Conroe,這個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其實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構變化而來的,它延續了Pentium M的絕大多數優點,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頻較低的情況下已然能夠獲得較好的性能等等這些。可以看出,未來Intel將把移動平臺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臺上來,取得統一。

流水線對比:

  自踏入P4時代以來,Intel的CPU內部的流水線級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線爲20級,相對於當時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級左右的流水線來說,增長了幾乎一倍。而目前市場上採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線爲31級。很多人會有疑問,爲何要加長流水線呢?其實流水線的長短對於主頻影響還是相當大的。流水線越長,頻率提升潛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預測失敗或者緩存不中的話,所耽誤的延遲時間越長,爲此在Netburst架構中,Intel將8級指令獲取/解碼的流水線分離出來,而Proscott核心有兩個這樣的8級流水線,因此嚴格說起來,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級流水線,而Proscott有39級流水線,是現在Athlon 64(K8)架構流水線的兩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較長流水線不足之處,不過,是否有了解過較長流水線的優勢呢?在NetBurst流水線內部功能中,每時鐘週期能夠處理三個操作數。這和K7/K8是相同的。理論上,NetBurst架構每時鐘執行3指令乘以時鐘速度,便是最後的性能,由此可見頻率至上論有其理論基礎。以此爲準來計算性能的話,則K8也非NetBurst對手。不過影響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預測失敗、緩存不中、指令相關性三個方面。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每個CPU都會遇到,只是各種解決方法及效果存在着差異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長流水線既是它的最大優勢,也是它的最大劣勢。如果一旦發生分支預測失敗或者緩存不中的情況,Prescott核心就會有39個週期的延遲。這要比其他的架構延遲時間多得多。不過由於其工作主頻較高,加上較大容量的二級高速緩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NetBurst架構的不足之處。不過流水線的問題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構Conroe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這樣子以來,大容量的高速緩存,以及較低的流水線,配合雙核心設計,使得未來的Intel CPU性能更加優異。

“真假雙核”

  在雙核處理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AMD宣揚自己的雙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雙核處理器準則,並隱晦地表示Intel雙核處理器只是“雙芯”,暗示其爲“僞雙核”,聲稱自己的纔是“真雙核”,真假雙核在外界引起了爭議,也爲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不便。

  AMD認爲,它的雙核之所以是“真雙核”,就在於它並不只是簡單地將兩個處理器核心集成在一個硅晶片(或稱DIE)上,與單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統請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開關”(Crossbar Switch)。它們的作用據AMD方面介紹應是對兩個核心的任務進行仲裁、及實現核與核之間的通信。它們與集成的內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總線配合,可讓每個核心都有獨享的I/O帶寬、避免資源爭搶,實現更小的內存延遲,並提供了更大的擴展空間,讓雙核能輕易擴展成爲多核。

  與自己的“真雙核”相對應,AMD把英特爾已發佈的雙核處理器——奔騰至尊版和奔騰D處理器採用的雙核架構稱之爲“雙芯”。AMD稱,它們只是將兩個完整的處理器核心簡單集成在一起,並連接到同一條帶寬有限的前端總線上,這種架構必然會導致它們的兩個核心爭搶總線資源、從而影響性能,而且在英特爾這種雙核架構上很難添加更多處理器核心,因爲更多的核心會帶來更爲激烈的總線帶寬爭搶。

  而根據前面我們提到CMP的概念,筆者認爲英特爾和AMD的雙核處理器,以及它們未來的多核處理器實際上都屬於CMP架構。而對雙核處理器的架構或標準,業界並無明確定義,稱雙核處理器存在“真僞”純屬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種文字遊戲,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目前業界對雙核處理器的架構並沒有共同標準或定義,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真僞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多個處理器核心,在這一點上AMD與英特爾並無分別,不能說自己的產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雙核”,更沒有理由稱別人的產品是“雙芯”或“僞雙核”。此外在不久前AMD舉辦的“我爲雙核狂”的活動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雙核處理器在面對多任務環境下,無法合理分配CPU運算資源,導致運行同樣的程序卻會得到不同的時間,AMD的雙核並不穩定。從不少媒體的評測還可以看到,AMD的雙核在單程序運行的效率要高於Intel處理器,但是在多任務的測試中則全面落後!

  由此可見,對於真假雙核之說,筆者認爲只是一種市場的抄作,並不是一種客觀的性能表現。從真正的雙核應用上來看(雙核的發展主要是由於各種程序的同時運行,即多程序同時運行的要求),Intel的雙核更符合多程序的發展需求。

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臺對比

二、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臺對比

  看完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無論Intel還是AMD都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而至於二者在處理器架構上的優劣畢竟不是片言隻字可以言明,也不可以片面的說誰的架構更爲優勝,因爲二者都有各自的優勢之處,也有其不足。但無論如何,對於CPU來說,一個產品優秀與否,性能如何,都必須要有其發揮的平臺,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兩家產品的主流平臺。

1. 平臺對比之Intel篇

  在剛過去的2005年中,Intel處理器在產品規格與規劃兩方面對整個芯片技術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用戶的最終選擇有着直接的影響。首先,儘管LGA775接口較脆弱的問題曾一度過引發爭議,但桌面級CPU從Socket 478向LGA 775過渡已是不可逆轉;其次,處理器的FSB頻率再一次被拉高,1066MHz已成爲新一代處理器的標準;再次,雙核CPU的上市引發了不小的轟動,普及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與之對應,第一代LGA 775接口芯片組——Intel 915/925系列已是昨日黃花,945/955系列已經作爲新的主流取而代之。集成HD音效技術、雙通道DDR2內存架構、千兆網卡、SATA2技術,RAID5等一系列過去只能在高端主板上纔有的技術現在已經成爲標準配置。在PCI-E顯卡接口已經成爲市場主流的時候,市場上有了更多的廠商加入其中,Intel芯片組一家獨大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NVIDIA和ATI都推出了相應產品,功能規格毫不遜色;VIA和SIS等臺系廠商也有其“特色產品”,市場空前繁榮。 Intel Intel處理器搭配Intel芯片組一向是DIYer的首選。2005年,Intel沿襲了其一貫的特點:新品推出速度快,檔次定位明確,新技術大量使用等等。目前Intel的高端桌面芯片組當屬955X和975X系列,作爲高端產品,955X具備了945系列的主要功能,但拋棄了過時的533MHz FSB。加之其支持8GB內存、ECC校驗技術和內存加速技術,這些特點令其與主流產品拉開了距離。975X則是955X的加強版,可以完美支持Intel所有桌面處理器,包括Pentium EE。更重要的是支持雙PCI-E 8X顯卡並行技術。925X/XE是上一代的高端產品,但由於缺乏對雙核心的支持,令其瞬間失勢。

  主流市場一向是Intel的中流砥柱。945系列是其鞏固這一市場的利器,包括945P/PL/G/GZ等型號,分別用於不同需求的用戶。945系列支持FSB 533-1066的處理器,包括Celeron D、Pentium 4和Pentium D等在內的Intel主流CPU,945系列已全面轉向DDR2,並支持Intel Flex Memory技術,可使不同容量的內存構成雙通道模式,兼容性得以提高。

  隨着945系列的大量鋪貨,曾經的主流產品915系列不可避免的被推到低端市場。915系列包括915P/PL/G/GV/GL五種型號,針對不同的用戶,但目前該系列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貨,售價與945系列相差也不是太大,而且也傳言Intel即將將其停產,故不推薦購買。

  NVIDIA目前NVIDIA發佈的Intel平臺的芯片組有NF4 SLI IE,NF4 SLI XE,NF4 Ultra等幾款,都是作爲中高端產品出現在市場的,其中的NF4 SLI IE更是第一個把NVIDIA在AMD平臺上無限風光的SLI技術引入了INTEL平臺,讓INTEL平臺也能實現雙顯卡運作的模式。而更具革命性的是,NF4 SLI IE芯片組在打開雙顯卡模式的時候,能夠運行在PCI-E 16X+16X的高顯示帶寬之上,性能提升效果更加明顯。這樣的技術優勢,即便是說AMD平臺上的NF4 SLI芯片組也已經難以實現(NF4 SLI只能打開PCI-E 8X+8X的帶寬),缺乏技術授權的衆INTEL芯片組更是無可奈何。 

  ATI目前ATI在Intel平臺的主力芯片組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系列,而支持交火技術的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則定位高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芯片組的主板採用南北橋分離設計,包括RS400、RC400、RC410和RXC410四款產品。北橋集成X300顯示核心,並具備Intel平臺的幾乎所有主流技術支持,兼容性十分強大。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在Intel平臺的產品稱作RD400,基本架構與RS400相仿,最大的特點是支持ATI的CrossFire顯卡並行技術。但ATI的自家的南橋功能有限,衆多廠商會採用ULi M1573/1575替代作爲折衷方案。

  VIA、SIS VIA和SiS在Intel平臺也是有相當資歷的元老級芯片組生產商,二者主要爲Intel平臺提供中低端的產品。VIA目前在Intel平臺的主要產品有PT880 PRO和PT894,集成顯卡的最新產品爲P4M890。SiS則提供SiS 656/649等產品。 2. 平臺對比之AMD篇

  隨着K7核心退出歷史舞臺,K8處理器已經順利完成過渡。與此同時,Socket 754和Socket 939平臺也發生着分化——Socket939定位於主流桌面和入門級服務器市場,Socket 754則定位於低端平臺。與之搭配的芯片組延續着顯示核心市場的明爭暗鬥——NVIDIA於ATI的大戰愈演愈烈,加上久經沙場的VIA和SiS,AMD處理器配套芯片組市場從未如此熱鬧。

  NVIDIA

  NVIDIA是AMD平臺中芯片組最多的一家廠商,從集成顯示核心的入門級產品到支持顯卡並行技術的高端產品都可以找到NVIDIA的身影。可以說NVIDIA芯片組是AMD平臺中佔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產品,也是衆多DIYer眼中AMD處理器的最佳搭檔。

  目前NVIDIA在AMD平臺的芯片組包括NF4-4X、NF4標準版、NF4 Ultra、NF4 SLI以及整合圖形核心的C51系列。其中NF4-4X主要採用Socket 754接口,針對低端及入門級用戶,主要搭配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和Athlon 64處理器。NF4 Ultra和NF4 SLI則主要採用Socket 939接口,針對中高端用戶。其中部分產品更是用料十足,配置豪華,是骨灰級玩家的選擇。C51系列包括C51G(GeForce 6100)和C51PV(GeForce 6150)兩種北橋芯片,搭配nForce 410 MCP和nForce 430 MCP兩種南橋,爲AMD提供整合顯示芯片的主板。其集成的顯示芯片性能已經不再是雞肋,緊跟主流顯卡腳步。

  ATI

  ATI作爲NVIDIA在顯卡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在AMD平臺中的角色也非常強,但競爭力就要比在顯卡市場下降不少。作爲對NVIDIA SLI技術的迴應,ATI推出了Crossfie芯片組與之抗衡,而且其雙顯卡並行的限制比SLI要寬鬆很多, Crossfie技術對遊戲的兼容性很好,幾乎每款遊戲都可以從中獲得性能提升。但目前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Crossfie主板遠沒有SLI的多,ATI在這方面推廣力度似乎不夠。此外在中低端市場,ATI提供了Radeon Xpress 200系列,包括整合顯示核心的RS480/482和採用獨立顯卡的RX480,支持單PCI-E x16顯卡插槽,支持兩個以上的SATA接口,支持千兆網卡,性能中規中舉。

平臺綜述

  目前市場上Intel和AMD平臺的主要產品都已經略爲介紹,我們可以看到,AMD處理器目前使用的芯片組絕大多數由其合作伙伴設計,比如nVidia、ATI、VIA等等,他們設計好後再找其他企業代工生產。這樣一來,AMD在實際的市場操作方面就有很多困難,比如說在平臺的整體價格控制方面無法做到統一調控,另外很可能會出現主板供應跟不上CPU的市場出貨率,或者大於CPU的供應量等等。雖然AMD本身也有配合自己產品的平臺,但是高昂的成本、不實用的功能也只能使它成爲評測室中的一道風景。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AMD的主流處理器產品擁有Socket 754和Socket 939兩個平臺,而在兩個平臺的產品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又分成了幾類,如Socket 754接口的處理器就包括Sempron和Athlon 64,Socket 939接口的處理器除了Sempron和Athlon 64之外還有Opteron和Athlon 64 X2,而各種處理器由於生產時間的不同和製作工藝的改變,又有多種核心和規格,再加上AMD的處理器一向以PR值來命名,這無疑給了消費者一種混亂的感覺,讓廣大消費者無所適從,選擇也無從下手。同時,由於AMD自己並沒有芯片組生產能力,不能爲自己的處理器產品設計相應的芯片組來搭配,只能依靠第三方廠商提供解決方案,這又在AMD原本就混亂的產品線架夠上再添亂。

  相對於AMD,Intel有個明顯的優勢。Intel的主流處理器產品都採用相同的平臺,產品線明晰,雖然也存在生產工藝的改進而有不同核心及步進的產品,但一般來說這帶來的影響遠沒有AMD的大,其次就是Intel自己有強大的芯片組生產能力。Intel可以爲自己的處理器度身訂做各種層次和規格的芯片組,主動性比AMD更強。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Intel平臺的選擇明顯比AMD平臺的要豐富,兼容性更好,搭配也更爲簡單,對硬件知識相對較少的消費者來說較爲方便。

三、市場觀望

價格屠夫名聲不在

  長期以來,AMD一直以低價屠夫的形象出現在大衆的眼前。往往以其相對低廉的價格,吸引了衆多務實派消費者,特別是踏入K7時代之後,AMD CPU的性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價格依舊是非常吸引人,這使得更多的消費者投向了AMD的懷抱。Intel雖然也針對AMD進行了一系列的價格戰進行回擊,但效果始終不是非常理想,漸漸地也失去了不少市場份額。

  不過,自從2005年的下半年開始,這一切都有所改變。AMD開始改變以往低價的策略。縱觀幾次例行的降價時間,AMD並沒有對其CPU芯片的價格進行過較大的調整,價格走勢一直較爲平穩。其中不乏有AMD良品率的問題,一直以來,AMD的CPU都飽受良品率低的困擾,特別是在中高端產品上,由於良品率不高的原因,而不得不對一些型號的CPU進行減半處理;另外一個原因在於AMD的CPU性能不俗,集聚了不少Fans,由此,AMD便想改變以往低價的形象,而實施高價的策略。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AMD的價格漲上去了,Intel的價格卻降下來了。在過去的一年當中,Intel推出了不少性價比高的產品,如較早時期的Celeron D 2.4G,超頻性能相當強勁,大多數都能穩定工作在3.6G(即CPU工作在200Mhz外頻)而且價格也較爲實惠,在此之後還有如Pentium 4 506等等一些性能不俗,價格實惠的CPU推出。

  步入2006年後,Intel表現得更加活躍。爲了進一步的推廣雙核產品,Intel在前不久推出了一款高性價比的雙核產品——Pentium D 805。將雙核處理器的價格由接近2000元一下子拉到了1200元左右,這無疑對雙核市場起到了相當大的衝擊作用。對比AMD的穩定在2500的低段雙核產品來說,Intel的可真真正正是雙核價格。

  就目前的AMD而言,旗下衆多的產品並沒有明顯得價格優勢可言,這在以往的AMD市場定位當中,是極爲罕見的,而且,再加上目前AMD的CPU架構還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所集成的內存控制器較爲落後,無法支持最新的DDR2內存。技術上的不足,以及價格定位上的偏差,加上良品率制約了產能等等這些原因都讓不少AMD的Fans開始轉投Intel門下。隨着雙核的普及,AMD若不及時進行戰略調整的話,將有可能會被Intel拉開一段距離。

ES處理器困擾AMD

  在近年的市場上,AMD的正規市場一直爲白板、假盒包、OEM版、ES版處理器所困擾,雖然AMD曾經聲勢浩大的整治過,但是看起來並未標本兼治——打擊風頭一過,困擾又立即死灰復燃。眼下,市場中已經氾濫的所謂AMD ES版處理器,應該就是AMD最大的困擾。因爲這些處理器,和正規同型號的產品相比,價格竟能便宜一半,並且數量衆多,引起很多消費者的關注。但是長此以往,無疑將對AMD的正品市場帶來巨大沖擊,也對將令市場對AMD的價值產生嚴重置疑。

  事實上,只要留意AMD在2005年最主要的兩款產品——低端的Sempon 2500+和高端的Athlon64 3000+處理器,我們就可以看出,產能不足無疑是AMD渠道混亂的原始禍根。如果AMD有足夠的產能維護住市場需求,並在自身監管力度上加強,那麼當年的白板和眼下的ES版處理器都不會如此之氾濫。白板和ES版處理器,本應該是市場中不和諧的聲調,但它們在AMD的市場中,卻一次又一次被演繹成爲傳奇的主旋律。只這一點,就有值得AMD反思的地方,到底是AMD的監管不利,還是有意爲之呢?這些是AMD的市場痛處還是發展的策略呢?是痛處的話,如此大廠爲何不能解決?如是發展策略,如此做法對市場和消費者是否是負責任的表現呢?

  在Athlon 64 3000+處理器正在成爲新經典的同時,回顧一下巴頓2500+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兩款處理器走過的路程何其相似——都是高性價的AMD高端處理器,都有一款功能強大的NVIDIA芯片組配套,都爲玩家和超頻用戶所推崇。同樣的,又都是非正品氾濫,只不過一個是白板,一個是ES版。歷史,似乎正在重演。但略有偏差的是Athlon 64 3000+已不再是窮人的法拉利,其價格和地位都已經高出巴頓2500+許多,雖然兩者所處的位置都是AMD當時高端的產品線中。此外,Athlon64 3000+ ES版的價格也相對較巴頓2500+白板便宜了許多,前者只有正品價格的一半,而後者則和正品價格平起平坐。因此,歷史又總是並非一成不變。唯一不變的是,AMD的渠道依舊是那麼亂,暗流依舊洶涌。

  AMD在市場方面的混亂也導致了其正品處理器的價格一度居高不下,對分銷商的管理不足使市場價格操控在部分主要分銷商手中,哄擡價格,屯積產品,使AMD的產品離K7時代的高性價比路線越來越遠。沒有性價比的產品將會逐漸離開DIY市場,爲世人所唾棄。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各個價位中最爲值得推薦的產品。 

1. 600元以下

  600元以下的市場是針對入門級用戶的,雖然定位低,但對中國這個市場來說這樣的消費者還是佔很大的比例。而在這些入門級配置中,一百元的差價已經是相當的巨大了。而在600元以下的產品,性價比最高的無疑是Celeron D 331/336了。460左右的售價(盒裝),超頻能力也相當強勁,不少產品都可以提升到200外頻,達到4GHz的主頻!而且這對內存和主板的要求也不會太高,可以說是極具性價比的產品。相對而言,AMD在這個價位的Sempron系列則是比較缺乏性價比了。以2500+爲例,從上市600多元一度跌到450元左右,成爲市場點名率最高的CPU之一,但好景不長,價格又再上升到接近600元,幾乎沒有性價比可言,以至招來不少網友的責難。

  2. 600-1000元這是市場的主流產品線,出貨量也很大。其中Pentium 4 506是其中一款性價比較高的產品。Pentium 4 506基於Prescott核心,採用LGA775接口,1MB L2緩存,電壓採用multiple VID,介於1.25V-1.4V之間,主頻2.66GHz,倍頻20,E0 Stepping,支持SSE3指令集、Intel Disable Bit防病毒功能,不支持超線程。值得一提的是,作爲頻率最低的P4,506的超頻性能也異常強勁,可以超到4GHz的產品比比皆是,而這樣一款產品市場報價不到800元,性價比極高。除了Pentium 4 506,剛降價到千元一下Athlon 64 3000+(Socket 939)的性價比也不錯,也是可以考慮的產品。但筆者覺得前者的性價比更高一些。

  3.1000-1500元這個價位是市場的中高端市場,也有不少消費者關注。近期,一個比較陌生的臉孔出現在這一價位,那就是Pentium D 805。作爲2005年末才發佈的新產品,Intel可以將最低端的產品降到1100元左右的售價實在讓大家大跌眼鏡,這應該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同樣是雙核,AMD最便宜的Athlon 64 X2 3800+售價也在2300以上,相差一倍之多!無疑Pentium D 805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雙核處理器!筆者強烈推薦經常需要多線程作業的用戶使用。

  再往高端的價位,就基本上超出一般消費者的範疇,屬於玩家級的DIYer。而在這些DIYer眼中,價格似乎變得不那麼明顯,他們看重的,只是性能。所以也不再往上推薦產品了,DIYer們有自己的選擇……結語:無可否認,Intel和AMD都是是偉大的公司,二者都爲我們提供了數不清的產品,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值得我們敬重。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似乎Intel更值得我們尊敬一些,因爲,Intel向消費者提供了比AMD更多更具性價比的產品,而AMD,現在的AMD似乎已經拋棄了K7時代專門走性價比路線的道路。我們曾經熟悉的AMD,似乎已是與消費者漸行漸遠。Intel和AMD在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動搖的,唯一可以動搖的,只有他們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