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基礎梳理-如何理解作用域和作用域鏈?

  本文重點是要梳理執行上下文的生命週期中的建立作用域鏈,在此之前,先回顧下關於作用域的一些知識。
  
  1.什麼是作用域(scope)?
  
  在《JavaScritp高級程序設計》中並沒有找到確切的關於作用域的定義,只是在“4.2執行環境及作用域”中簡單說了下執行環境(execution context)的概念。而執行環境其實就是之前博客:js基礎梳理-究竟什麼是執行上下文棧(執行棧),執行上下文(可執行代碼)?中的執行上下文。
  
  而在《JavaScript權威指南》中,對作用域的描述爲:
  
  變量作用域:一個變量的作用域(scope)是程序源代碼中定義這個變量的區域
  
  在《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上卷》中對作用域的描述則爲:
  
  負責收集並維護由所有生命的標識符(變量)組成的一系列查詢,並實施一套非常嚴格的規則,確定當前執行的代碼對這些標識符的訪問權限。
  
  簡單來講,作用域(scope)就是變量訪問規則的有效範圍。
  
  作用域外,無法引用作用域內的變量;
  
  離開作用域後,作用域的變量的內存空間會被清除,比如執行完函數或者關閉瀏覽器
  
  作用域與執行上下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我曾經也混淆過他們,但是一定要仔細區分。
  
  JavaScript代碼的整個執行過程,分爲兩個階段,代碼編譯階段與代碼執行階段。編譯階段由編譯器完成,將代碼翻譯成可執行代碼,這個階段作用域規則會確定。執行階段由引擎完成,主要任務是執行可執行代碼,執行上下文在這個階段創建。
  
  說得很深奧的樣子,其實上面這段話重點用函數作用域與函數執行上下文來區分是最好不過的了。函數作用域是在函數聲明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而函數執行上下文是在函數調用時創建的。假如一個函數被調用多次,那麼它就會創建多個函數執行上下文,但是函數作用域顯然不會跟着函數被調用的次數而發生什麼變化。
  
  1.1 全局作用域
  
  var foo = 'foo';
  
  console.log(window.foo);   // => 'foo'
  
  在瀏覽器環境中聲明變量,該變量會默認成爲window對象下的屬性。
  
  function foo() {
  
  name = "bar"
  
  }
  
  foo();
  
  console.log(window.name) // bar
  
  在函數中,如果不加 var 聲明一個變量,那麼這個變量會默認被聲明爲全局變量,如果是嚴格模式,則會報錯。
  
  全局變量會造成命名污染,如果在多處對同一個全局變量進行操作,那麼久會覆蓋全局變量的定義。同時全局變量數量過多,非常不方便管理。
  
  這也是爲什麼jquery要在全局建立變量,其餘私有方法屬性掛在變量,其餘私有方法屬性掛在下的原因。
  
  1.2 函數作用域
  
  假如在函數中定義一個局部變量,那麼該變量只可以在該函數作用域中被訪問。
  
  function doSomething () {
  
  var thing = '吃早餐';
  
  }
  
  console.log(thing);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thing is not defined
  
  嵌套函數作用域:
  
  function outer () {
  
  var thing = '吃早餐';
  
  function inner () {
  
  console.log(thing);
  
  }
  
  inner();
  
  }
  
  outer();  // 吃早餐
  
  在外層函數中,嵌套一個內層函數,那麼這個內層函數可以向上訪問到外層函數中的變量。
  
  既然內層函數可以訪問到外層函數的變量,那如果把內層函數return出來會怎樣?
  
  function outer () {
  
  var thing = '吃早餐';
  
  function inner () {
  
  console.log(thing);
  
  }
  
  return inner;
  
  }
  
  var foo = outer();
  
  foo();  // 吃早餐
  
  前面提到,函數執行完後,函數作用域的變量就會被垃圾回收。而這段代碼看出當返回了一個訪問了外部函數變量的內部函數,最後外部函數的變量得以保存。
  
  這種當變量存在的函數已經執行結束,但扔可以再次被訪問到的方式就是“閉包”。後期會繼續對閉包進行梳理。
  
  1.3 塊級作用域
  
  很多書上都有一句話,javascript沒有塊級作用域的概念。所謂塊級作用域,就是{}包裹的區域。但是在ES6出來以後,這句話並不那麼正確了。因爲可以用 let 或者 const 聲明一個塊級作用域的變量或常量。
  
  比如:
  
  for (let i = 0; i < 10; i++) {
  
  // ...
  
  }
  
  console.log(i);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i is not defined
  
  發現這個例子就會和函數作用域中的第一個例子一樣的錯誤提示。因爲變量i只可以在 for循環的{ }塊級作用域中被訪問了。
  
  擴散思考:
  
  究竟什麼時候該用let?什麼時候該用const?
  
  默認使用 const,只有當確實需要改變變量的值的時候才使用let。因爲大部分的變量的值在初始化之後不應再改變,而預料之外的變量的修改是很多bug的源頭。
  
  1.4 詞法作用域
  
  詞法作用域,也可以叫做靜態作用域。意思是無論函數在哪裏調用,詞法作用域都只在由函數被聲明時所處的位置決定。
  
  既然有靜態作用域,那麼也有動態作用域。
  
  而動態作用域的作用域則是由函數被調用時執行的位置所決定。
  
  var a = 123;
  
  function fn1 () {
  
  console.log(a);
  
  }
  
  function fn2 () {
  
  var a = 456;
  
  fn1();
  
  }
  
  fn2();   // 123
  
  以上代碼,最後輸出結果 a 的值,來自於 fn1 聲明時所在位置訪問到的 a 值 123。
  
  所以JS的作用域是靜態作用域,也叫詞法作用域。
  
  上面的1.1-1.3可以看做作用域的類型。而這一小節,其實跟上面三小節還是有差別的,並不屬於作用域的類型,只是關於作用域的一個補充說明吧。
  
  2. 什麼是作用域鏈(scope chain)
  
  在JS引擎中,通過標識符查找標識符的值,會從當前作用域向上查找,直到作用域找到第一個匹配的標識符位置。就是JS的作用域鏈。
  
  var a = 1;
  
  function fn1 () {
  
  var a = 2;
  
  function fn2 () {
  
  var a = 3;
  
  console.log(a);
  
  }
  
  fn2 ();
  
  }
  
  fn1(); // 3
  
  console.log(a) 語句中,JS在查找 a變量標識符的值的時候,會從 fn2 內部向外部函數查找變量聲明,它發現fn2內部就已經有了a變量,那麼它就不會繼續查找了。那麼最終結果也就會打印3了。
  
  3. 作用域鏈與執行上下文
  
  在此前的博客:js基礎梳理-究竟什麼是執行上下文棧(執行棧),執行上下文(可執行代碼)?中講到執行上下文的生命週期:
  
  3.執行上下文的生命週期
  
  3.1 創建階段
  
  生成變量對象(Variable object, VO)
  
  建立作用域鏈(Scope chain)
  
  確定this指向
  
  3.2 執行階段
  
  變量賦值
  
  函數引用
  
  執行其他代碼
  
  上面做了那麼多鋪墊,其實重點是想梳理這一小節。
  
  下面,以一個函數的創建和激活兩個時期來講解作用域鏈是如何創建及變化的。
  
  3.1函數創建階段
  
  上文中講到,函數的作用域在函數定義的時候就決定了。
  
  這是因爲函數有一個內部屬性[[scope]],當函數創建的時候,就會保存所有父變量對象到其中,但是注意:此時[[scope]]並不代表完整的作用域鏈,因爲在創建階段,它還沒有包括自己的作用域。
  
  舉個栗子:
  
  function foo () {
  
  function bar () {
  
  ...
  
  }
  
  }
  
  函數創建時,各自的[[scope]]爲:
  
  foo.[[scope]] = [
  
  globalContext.VO
  
  ];
  
  bar.[[scope]] = [
  
  fooContext.AO,
  
  globalContext.AO
  
  ];
  
  3.2 函數激活階段
  
  當函數激活時,進入函數上下文,創建VO/AO後,就會將活動對象添加到作用域鏈的前端。
  
  這時候執行上下文的作用域鏈,命名爲 Scope:
  
  Scope = [AO].concat([[scope]]);
  
  至此,作用域鏈創建完畢。
  
  3.3 舉個栗子
  
  以下面的例子爲例,結合之前的變量對象,活動對象和執行上下文棧,總結一下函數執行上下文中作用域鏈和變量對象的創建過程:
  
  var x = 10;
  
  function foo() {
  
  var y = 20;
  
  function bar() {
  
  var z = 30;
  
  console.log(x +  y + z);
  
  }
  
  bar();
  
  }
  
  foo(); // 60
  
  大家肯定都知道打印結果會是60。但是從第一行代碼開始到最後一行代碼結束,整個代碼的執行上下文棧以及作用域鏈是怎樣變化的呢?
  
  // 第一步:進入全局上下文,此時的執行上下文棧是這樣: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
  
  // 第二步:foo函數被創建,此時的執行上下文棧沒有變化,但是創建了foo函數的作用域,保存作用域鏈到內部屬性[[scope]]。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
  
  foo.[[scope]] = [
  
  globalContext.VO
  
  ];
  
  // 第三步:foo函數執行,進入foo函數上下文的創建階段
  
  // 這個階段它做了三件事:
  
  // 1.複製之前的foo.[[scope]]屬性到foo函數上下文下,創建foo函數的作用域鏈;
  
  // 2. 創建foo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並初始化變量對象,依次加入形參,函數聲明,變量聲明
  
  // 3. 把foo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加入到第一步創建的foo函數作用域鏈的最前面。
  
  // 最終,經過這三個步驟之後,整個執行上下文棧是這樣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foo>functionContext: {
  
  VO: {
  
  arguments: {
  
  length: 0
  
  },
  
  bar: <reference to function bar(www.dasheng178.com) {}>,
  
  y: undefined
  
  },
  
  Scope: [foo.VO, www.thd540.com globalContext.VO]
  
  }
  
  ];
  
  foo.[[scope]] = [
  
  foo.VO,
  
  globalContext.VO
  
  ];
  
  // 第四步:foo函數執行,進入foo函數上下文的執行階段。
  
  // 這個階段又做了以下2件事:
  
  // 1. 把foo執行上下文的變量對象VO改成了活動對象AO,並且修改AO中變量的值
  
  // 2. 發現創建了一個 bar函數,就保存了bar函數的所有父變量對象到bar函數的[[scope]]屬性上。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www.michenggw.com/) {}>,
  
  x: 10
  
  }
  
  },
  
  <foo>functionContext: {
  
  AO: {
  
  arguments: {
  
  length: 0
  
  },
  
  bar: <reference to function bar(www.yongshiyule178.com) {}>,
  
  y: 20
  
  },
  
  Scope: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foo.[[scope]] = [
  
  foo.AO,
  
  globalContext.VO
  
  ];
  
  bar.[[scope]] = [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第五步,bar函數執行,進入bar函數上下文的創建階段
  
  // 與第三步類似,也做了三件事,只不過主體變成了bar
  
  // 1.複製之前的bar.[[scope]]屬性到bar函數上下文下,創建foo函數的作用域鏈;
  
  // 2. 創建bar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並初始化變量對象,依次加入形參,函數聲明,變量聲明
  
  // 3. 把bar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加入到第一步創建的bar函數作用域鏈的最前面。
  
  // 最終,經過這三個步驟之後,整個執行上下文棧是這樣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foo>functionContext: {
  
  AO: {
  
  arguments: {
  
  length: 0
  
  },
  
  bar: <reference to function bar() {}>,
  
  y: 20
  
  },
  
  Scope: [foo.AO, globalContext.VO]
  
  },
  
  <bar>functionContext: {
  
  VO: {
  
  arguments: {
  
  length: 0
  
  },
  
  z: undefined
  
  },
  
  Scope: [bar.VO,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foo.[[scope]] = [
  
  foo.AO,
  
  globalContext.VO
  
  ];
  
  bar.[[scope]] = [
  
  bar.VO,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第六步:bar函數執行,進入bar函數上下文的執行階段
  
  // 與第四步類似。不過此時bar函數裏面不會再創建新的函數上下文了
  
  // 1. 把bar執行上下文的變量對象VO改成了活動對象AO,並且修改AO中變量的值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foo>functionContext: {
  
  AO: {
  
  arguments: {
  
  length: 0
  
  },
  
  bar: <reference to function bar() {}>,
  
  y: 20
  
  },
  
  Scope: [foo.AO, globalContext.VO]
  
  },
  
  <bar>functionContext: {
  
  AO: {
  
  arguments: {
  
  length: 0
  
  },
  
  z: 30
  
  },
  
  Scope: [bar.AO,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foo.[[scope]] = [
  
  foo.AO,
  
  globalContext.VO
  
  ];
  
  bar.[[scope]] = [
  
  bar.AO,
  
  foo.AO,
  
  globalContext.VO
  
  ];
  
  // 第七步:執行bar函數中的console.log(x + y +z),查找x,y,z三個標識符
  
  - "x"
  
  -- <bar>functionContext.AO   // 沒找到,繼續到foo.AO中找
  
  -- <foo>functionContext.AO   // 還沒找到,再往globalContext.VO中找
  
  -- globalContext.VO     // 找到了,值爲 10
  
  - "y"
  
  -- <bar>functionContext.AO   // 沒找到,繼續到foo.AO中找
  
  -- <foo>functionContext.AO   // 找到了,值爲20
  
  -- "z"
  
  -- <bar>functionContext.AO   // 找到了,值爲 30
  
  打印結果: 60。
  
  // 第八步:bar函數執行完畢,將其從執行上下文棧中彈出,foo函數執行完畢,將其從執行上下文棧中彈出。最終,執行上下文棧,只剩下globalContext
  
  ECStack = [
  
  globalContext: {
  
  VO: {
  
  foo: <reference to function foo() {}>,
  
  x: 10
  
  }
  
  }
  
  ]
  
  感覺其實可以簡化理解一下,把第三四步,第五六步分別分成一個步驟。
  
  打算每週定一個小主題,可能是基礎知識鞏固,也可能是自己學習新知識的記錄。在下一篇博文中,將對this指向問題進行梳理。如果你也感興趣,也可以去搜集下相關資料,到時候大家共同學習探討一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