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三福非是往生之正因”?

辨定三心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字字珠璣,文文句句理相同,盡顯彌陀別意之弘願,而其中之三心釋,更是文句詳實,透徹淨宗心要。

三心出自《觀經》“九品段”之初上品上生,言:

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爲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此三心是淨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觀經》眼目,出離要道。

故善導大師在此句之前特置“經雲”二字,舉出佛言以顯其重要,勸人信順。

(一)三心正因

大師於此“三心釋”之初,標言“辨定三心,以爲正因”,明三心是往生之正因。

然諸師未解佛之密意弘深,不知三心之要,或執定善十三觀爲往生正因,或執散善三福爲往生正因,大師此言“辨定”,“定”有釐定、楷定之義,故大師先簡別三福非往生正因,《觀經疏·散善義》之初,言:

從此以下,次解三輩散善一門之義。

就此意中,即有其二:

一明三福以爲正因;二明九品以爲正行。

“三福”出在《觀經·序分》“六緣”之“散善顯行緣”,

一爲世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即戒福——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大師在此解三福,欲令人知“正宗分”九品本從“序分”三福而開,下文以九品合三福,據福善之機所行三福多少有無別出九品以爲正行。

故云三福爲因,九品爲行;又《觀經》言三福“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可知三福是諸佛成就佛道之正因,而此九品則是佛爲散善根機之衆生而開,非爲往生彼國之正因;大師又言不問罪福,專念得生——一切善惡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若以三福爲九品往生正因,下輩三品皆一生造惡之人,三福無分,如何得往生之因?

《觀經》以所行深淺而開出九品差別,彰“迴心皆往”義。若論其行之初,未必爲往生。如中下品機平生未曾見聞佛法,但自然行孝,臨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得生西方。

故大師釋言:

以此文證,但是不遇佛法之人,

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

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

此人因勸回心,即得往生。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爲出離故行孝道也。

故知,三福非是往生之正因,則是世尊因韋提之請,“廣開淨土之要門”,亦廣開衆機,以三心攝之,導歸別意之弘願;亦顯“抑止、攝取二門”之義,第十八願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三福抑制,先勸防逆謗之罪,亦有勵勸行善之義,故《觀經·散善義》言:“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然“下輩三品”則是十惡、破戒、五逆之機,雖已造罪,亦慈悲攝取。世尊之悲智雙運,盡顯無餘。

善導大師“辨定三心,以爲正因”之真實義,合觀《往生禮讚》之“三心釋”,更是直接明瞭,毫無含糊,

文曰:

問曰:今欲勸人往生者,未知若爲安心、起行、作業,定得往生彼國土也。

答曰: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知三心爲淨土行者之至要,具三心者,必得往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論機之上下、根之利鈍,皆必須具足三心。

若不具足三心,無論如何萬行精進,皆是徒然無功。

故三心爲願生極樂必不可少之最重要條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