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該安靜的地方往往卻成了最大的噪音集散地

1
相信我們都看過柴靜的《穹頂之下》這部關於霧霾污染的紀錄片,長達103分鐘的視頻當年可謂刷爆朋友圈,引發社會極大關注以及廣泛討論。

事後有很多人從結構化思維、數據分析、演講技巧和寫作文案等不同的角度,煞有介事地剖析了《穹頂之下》一炮走紅的種種原因。

其實這些都不是key factor。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夠成爲熱點,說白了還是因爲這事兒本身和我們太近了。我們都受盡了霧霾之苦,我們及其痛惡霧霾,我們是弱勢羣體,我們亟需一個強硬的聲音。

所以《穹頂之下》自然會吸引我們的眼球,成爲刷屏熱點。

暫且不論霧霾帶給我們的傷害有多深。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在中國,除了霧霾、食品安全、水質安全等這種物理性污染之外,有沒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污染?這種污染可能有更大力度的殺傷力,因爲它無處不在,充斥着我們生活的世界。更要命的是,我們自己可能就是這種污染的源頭之一,我們自己就扮演着劊子手的角色?

2
前幾天身體不適,在朋友的推薦下,就近去了一家大型的公立醫院看病。看病這件事兒本身並沒有什麼,但全程的中國式喧囂簡直快把我逼瘋。

掛號大廳裏面的病人其實並不多。年輕人少,年長者衆。大爺大媽們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弱不禁風的樣子,但說起話來底氣十足,聲如張飛,狂刷存在感。再加上時不時傳來的震耳欲聾的小蘋果的手機鈴聲,一種混跡在廣場舞隊伍中的既視感迸發而出。

掛號後排隊的過程更是苦不堪言。病人和家屬、病人和病友以及電子廣播叫號的聲浪此起彼伏。這方唱罷那方登場。坐在一邊的我,想起了煙霧繚繞、人聲鼎沸的夜間大排檔。

這還不算完。

看病問醫本身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但若是你輕輕推開醫生的房間,想安安靜靜和大夫討論病情,卻發現身旁圍着一大號形形色色的候診患者,像看大馬猴一樣圍觀你。不僅嘰嘰喳喳交談,給大夫的問診帶來極大的困擾。完了還替大夫幫你點評,給你出謀劃策,或者乾脆就是用不耐煩的眼神催你趕緊起身,我們都等着看病呢。

這還特麼是看病嗎?

這真是一種最弔詭、最違揹人性的怪論:最不該有噪音干擾的地方,往往卻成了最大的噪音集散地。

情何以堪?

3
我們看過很多美劇和或者國外的電影。裏面很多橋段都是發生在一個綠意盎然、安靜怡人的街心公園裏面。

男女主人公坐在公園一個乾淨的藤椅上談情說愛,或者某某特工和對方交換敏感的情報信息。總之他們都會說話很小聲,否則就很可能被別人聽到,因爲公園非常之安靜。

這要是在中國,特工同志大可不必如此小心謹慎,只消混在公園裏的老年合唱團或者廣場舞隊伍旁邊,哪怕你將情報用擴音喇叭講給對方聽,也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別人偷聽到。反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確保能讓對方聽得到才行。

多麼諷刺,又是多麼真實的中外寫照對比啊。

在中國,但凡扎進一個公園,就意味着你將“告別城市的安靜,來到綠色的喧囂”,歡迎你來到美麗新世界。

有一次週末坐高鐵來到杭州玩。都說煙雨西湖,處子含香,但偌大的國家A級風景名勝景區,所到之處,那些最適合休憩的綠蔭之下,早已被一衆大爺大媽佔領:獨唱、二重唱、三人小合唱,一羣大合唱,聲不驚人唱不休。

你要是上前好心相勸吧,反而成了衆矢之的:老年人放鬆一下,利於身心健康。況且又沒在你家門前搭臺唱戲,這是公共場合,熱熱鬧鬧的,不是很好嘛?年輕人說話做事,不要太自私好不好。

本來是抱着休養生息、放鬆消遣的目的而來,結果不僅落了個不是,還鬧得個雙耳失身(耳朵被強姦)而去,這是何苦呢?

大概在中國,最合適安安靜靜做一個“美男子”的地方,就是星辰大海了吧,呵呵。

4
前幾年去塞班島旅遊。晚上在酒店外場有一個夜間表演活動,臺下剛好坐了三個隊伍,分別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上的演員分別用日語、韓語和中文演唱三個國家的歌曲。臺上的歌者表演的很專注很精彩,但臺下觀衆卻呈現了不同的反應:

當演唱中文歌曲的時候,中國的遊客隊伍像打了雞血一樣,大聲跟歌,顯示出無比榮耀的興奮感,聲音甚至超過了臺上的歌手。而且臺下人羣唱的真是,不堪入耳啊。當有的人唱錯了歌詞,跑了調之後還會迎來一陣鬨堂大笑。而日本和韓國的遊客則安靜地坐着,要麼小聲彼此交談,要麼就是用心聆聽臺上的表演。

當演唱日文或者韓文歌曲的時候呢?韓國和日本的遊客則繼續保持安分,配合歌手的演唱,給予臺上眼神的交流或者微笑。而中國的遊客呢?卻自顧自地大聲談論今天的旅遊所見所聞,或者怒罵嬉笑。總之,噪音雷動,好不喧囂。

我不知道當時臺上的歌手以及旁邊的日韓遊客對此是抱以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我們,大概只是徒增了一些對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爲的印象罷了。

其實,國外對於中國遊客的不文明現象的批評,我覺得真的不僅僅是隨地吐痰,到處亂刻亂畫,到處插隊這些現象。很多時候,中國人帶來的噪音污染,其實更令人煩躁,不堪其擾。

5
最近幾年,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日漸強大,中國遊客出國旅遊的頻率也大大提高。然而和國家GDP實力不相符的是,國人的整體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時候,我們到了國外旅遊,本來原本安靜的場合,突然一陣躁動,不需多問,多數情況下都是來了一羣中國遊客。這真是一個讓人尷尬的事情。

噪音,其實真的不只是馬路邊卡車鳴笛、建築工地施工等這些令人生煩的聲音。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噪音都是由我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

很多人都知道霧霾污染對人體傷害有多大,但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噪音污染存在的潛在影響。科學研究表明,噪音污染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聽覺系統。對我們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都存在很明顯的影響。例如噪音污染地區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貝,,高血壓發病率就增加3%。

所以,在噪音污染這個事情上,我們真的可以自我反思一下。我們在公共場合下,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否會爲他人帶來困擾。

比如在地鐵上,你有沒有不帶耳機看電視劇或者打遊戲?
比如在咖啡廳裏面,有沒有不顧別人感受而和朋友大聲攀談?
比如在圖書館裏面自顧自地接聽電話聊天?
比如在看電影的時候和朋友大聲談論電影情節?
比如在別人臺上做分享、培訓、演講的過程中忘我的說話、聊天、打電話?
或者在其他不應該大聲喧囂的場合釋放自己的“激情”?

我們總是在抱怨自己生活的國家、城市或地區太喧囂,太浮躁,髒亂差,卻往往忘記自我反思,是什麼造成了如今的亂象?

在國家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在以經濟增長犧牲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霧霾污染、食品安全、水質污染等社會性問題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恐怕真的需要國家和人民幾十年的努力才能實現。

但對於噪音污染,這個軟性可控的污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多一份自律的意識,以及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的態度的話,改變其實真的很容易發生。

如果天空依然沒有變的蔚藍,如果湖水依然沒有變的清澈,如果空氣依然沒有變的清新。這個世界,依然可以變的很美好,只要我們說的更小聲一些。

最後,附上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一起爲更美好的生活,做點小小的努力吧。

自勉,共勉!

王維《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