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賀歲檔,我知道中國電影的對手是誰了

今年春節在家過,趕上“史上最熱鬧賀歲檔”,看了三部。

按順序分別是《新喜劇之王》《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

優先周星馳是因爲情懷,《喜劇之王》是心底深重的情結,所以看完之後不免失望。

《瘋狂的石頭》之後,我對甯浩的電影大都談不上喜歡。《瘋狂的外星人》反倒有驚喜。兩個好演員,加上值得咀嚼的對“平等”話題的討論,是一部值回票價的喜劇片。

出於對國產科幻片一貫的擔心,《流浪地球》一直沒下決心去看,直到口碑吹爆之後纔看。文戲的確有不少問題,但製作水準和視覺特效絕對是可觀的。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還沉浸在波瀾壯闊的星球逃亡裏,順手點開了豆瓣。

那一刻,我的嘴張得跟木星一樣大。

可能是我太年輕,沒想到《流浪地球》熱評第一長這樣。

不能說這樣的評論毫無道理,可讀完之後,再回味一下電影本身,你會嗅到一種危險的氣味:但凡這部電影有我不喜歡的地方,給一星沒商量。

滿分10分,5顆星,1星相當於只給2分。

你們知道被無數人cue被無數人噴的《逐夢演藝圈》幾分嗎?

然後你給《流浪地球》1星?還有4萬多人點贊?

這也不是孤例。在熱評裏翻兩頁,低分畫面隨處可見。

觀衆當然擁有打任何分數的權利。但罔顧明顯的可取之處,擺出一副“我就是不喜歡,我就愛給低分咋地”,顯然不是什麼高級的姿態。

更絕的是,懷抱這種姿態的槓精,往往還會給自己貼上“專業準確”的標籤。連基本的客觀標準都不管,“我喜歡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歡的直接一星”。

兩手一攤,respect。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瘋狂的外星人》和《新喜劇之王》的熱評區一角。

要不然是抖機靈。

要不然是動機揣測。

我個人也不喜歡這兩部電影。但我堅持,若不是真的爛出天際,我很珍惜手裏打1星的權利。

關於《新喜劇之王》,我是這麼說的。

關於《瘋狂的外星人》,@琦殿 說出了我想說的。

這些當然不是什麼真理,但至少是在認真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心裏有一個評價的座標系。這個座標系,基於我的觀影經驗,基於我的審美標準,絕對不是張口就來的“我喜歡”。

去年年末,我去“造就”錄一個訪談。主持人問了我一個關於流行文化的問題。

我是這麼回答的:

現在你會發現一種趨勢,聽古典音樂的可能看不起聽民謠的,看話劇的看不起那些爲了麻花走進劇場的那些觀衆。我自己不是很認同這種鄙視鏈。

每一個作品在市場上會得到一個明確的反應,這個反應是基於這個客觀現實而產生的。如果它有流行的理由,與其強行根據個人的品味去分一個高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去探究爲什麼這樣的作品,有人覺得不好,但它仍然會成爲流行。這個問題本身比在鄙視鏈當中找到自己的優越感更有意義。

但是今天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於流行文化的追逐,一旦融進了一個叫“自我”的東西之後,會有點變味。

比如說有一些觀衆是非常資深的劇場觀衆,他可能三四十歲的年紀,已經看了一兩千部話劇了,他有一兩千次劇場經驗,而有的觀衆他可能一年只進1到2次劇場。從評判標準來說,我當然更願意相信有非常豐富劇場經驗的觀衆的判斷。相對來說,他有更豐富的評價體系去評價一個作品。

可是在今天我看到網上很多人,會有一種邏輯是,雖然我只進過一兩次劇場,但我喜歡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歡的、我不理解的那些東西就不行,就不討人喜歡。

關於國產電影的評價,我也想說同樣的話。

國產電影還有太多的問題,但越是這樣,觀衆的反饋就越重要。

不要覺得隨手1星或者不負責任的5星不會影響什麼。要是人皆如此,市場的評價體系就會紊亂,創作者的境遇和選擇就會受到進一步衝擊。

中國觀衆能決定的東西已經很少了。手裏這僅有的評星的權利,真的好好珍惜,別動輒拿“我就是喜歡”“我就是不喜歡”來敷衍,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逐夢演藝圈》也給1星,《流浪地球》也給1星,如果人人都這麼槓精或者噴子附體,更好的“流浪地球”們永遠不會拿到投資,永遠無法製作出來。

當我們抱怨國產電影爛片當道垃圾橫行的時候,不妨先想想,怎麼珍惜自己手中的那一票,多看點電影,多做點客觀評價,多給點建設性的意見。

對那些“1星體質”的槓精,特別想問一句:“你誰啊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