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全名: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簡稱:Hamlet
  又名:王子復仇記《哈姆萊特》
  作者:英國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曆4月23日)病逝。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
  關於作品
  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着愛恨情愁。同時,哈姆雷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

 
主要角色

  (因爲版本差異,人名可能有出入,請參考英文原名和莎劇漢譯。以下從朱生豪譯本。)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 丹麥王子。爲父王的鬼魂所困擾,要對殺父兇手復仇。經歷了痛苦的掙扎之後他達成了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
  克勞迪斯 Claudius —— 丹麥現任國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後繼任了王位。老國王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他正是謀殺自己的兇手。他罪有應得,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
  喬特魯德 Gertrude—— 丹麥王后,王子的親生母親。老王死後她改嫁克勞迪斯,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係被視爲亂倫,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了克勞迪斯預設的毒酒,當場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 克勞迪斯的御前大臣。他是個出了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后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
  雷歐提斯 Laertes—— 波洛涅斯的兒子。爲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儘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
  奧菲莉婭(歐菲莉亞)Ophelia—— 波洛涅斯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雙雙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爲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霍拉旭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學裏的密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翁用他來烘托劇情。他也是唯一一個活到全劇結束的主要角色。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
  羅生克蘭蓋登思鄧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學中的老同學。他們被克勞地招來照看哈姆雷特。雖然兩人在劇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兩人是間諜。當國王下密令要處死遠在英國的哈姆雷特時,他把名字偷換了。於是兩人在幕後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斯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的過場戲。但他的重要性在於,全劇的最後臺詞由他說出,似乎象徵着一個更爲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電影簡介
內容類型: 劇情片 故事片
  所屬國別: 英國
  原文語種: 英文
  配音語種: 中文
  原著作者: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導演: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主演: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攝影: Desmond Dickinson
  作曲: 威廉華爾頓 (William Walton)
  出品: J. Arthur Rank Films Pilgrim Pictures Rank Film Organization [uk] Two Cities Films Ltd. [uk]
  攝製日期: 1948年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劇古典戲味的代表作,由勞倫斯·奧立佛自導自演,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共分爲十幕:
  1、深夜顯幽靈 2、先王揭陰謀
  3、裝瘋傷情人 4、演戲巧試探
  5、寡斷失良機 6、誤殺情人父
  7、海上得脫險 8、情人斷芳魂
  9、墓地起衝突 10、悲情大結局
  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爲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爲王子瘋了,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投河自殺,引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爲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全片成功地突破舞臺劇侷限,在場景設計和鏡頭運動上都充分發揮了電影的映象魅力。奧立佛的唸白和表情同樣精彩,將王子的性格悲劇詮釋得絲絲入扣,吉恩.西蒙絲飾演奧菲莉亞則純美至極。
  “有人因天性不良而喪失理智,或因積習難返而抱憾終身,雖有純潔的道德,亦無法補救”,本片是莎士比亞作品搬上銀幕上,成就最高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詳細劇情

  哈姆雷特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丹麥國王哈姆雷特的父親突然逝世,不到兩個月,王后喬特魯德就和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這一連串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議論,有些大臣認爲喬特魯德輕率無情,居然嫁給了可憎卑下起克勞狄斯。甚至有人懷疑克勞狄斯是爲了篡位娶嫂,卑鄙害死了已故的國王。
  受刺激最深的還是王子小哈姆雷特。因爲哈姆雷特總是把他已故的父親當作偶像來崇拜,所以最令他難受的倒還不是沒能繼承照理來說應由他繼承的王位,而是母親喬特魯德很快就忘記了和老國王的恩愛。在哈姆雷特看來,這樁婚事是十分不正當的,用“亂倫”兩個字來形容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悲痛和鬱悶使年輕王子昔日慣有的快樂蕩然無存,在他眼裏,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雜草卻在那裏瘋長。新王和王后想盡了辦法叫他快活起來,但哈姆雷特總是穿着黑色的喪服來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舉行結婚大禮的那一天,他仍舊身着喪服以示鄙視。
  在無數天悲哀的日子裏,年輕的王子反覆思量着他敬愛的父親是怎樣死的。雖然克勞狄斯宣稱國王是給一條蛇咬死的,但敏銳的哈姆雷特懷疑克勞狄斯就是那條蛇,而且,他猜測母親喬特魯德也有可能參與了謀殺。這些懷疑和猜測困擾着哈姆雷特,直到有一天他聽說鬼魂的事,整個宮廷陰謀纔開始顯露出輪廓。
  有學問的霍拉旭是哈姆雷特的好朋友。他和宮廷警衛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見過一個鬼魂,長得和已故的國王一樣,烏黑的鬍子略帶些銀色,穿着一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盔甲,悲哀而且憤怒地走過城堡的高臺。一到子夜他就來了,哨兵對他講話,他好像作出要說話的樣子,但這時雞鳴天亮了,鬼魂就消失了。當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講起此事時,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斷定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他認爲鬼魂這樣出現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說不定有什麼冤屈的事要講,儘管鬼魂一直沒開口,但哈姆雷特認爲父親會對兒子說的。於是,王於決定當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好見到父王的鬼魂。
  哈姆雷特焦急地等待黑夜的到來。天剛黑,他就和霍拉旭、馬西勒斯等人登上了鬼魂經常出沒的高臺。月冷星稀,朔風刺骨,給鬼魂的出現更添了幾分寒冷的前奏。正當他們談着天氣的時候,霍拉旭打斷了池們的談話。說鬼魂出現了。
  哈姆雷特看見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們描述的一模一樣,起初他又驚奇又害怕,他還祈求天神保佑他們,因爲他不知道鬼魂是善是惡,更不知道它帶來的是禍是福。可是漸漸的他覺得父王的鬼魂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悲哀地望着他,好像很想跟他說話。哈姆雷特膽子就大了起來,走向前去,望着和父親無甚兩樣的鬼魂,情不自禁地喊道:“國王,父親!”懇求他說說爲什麼不好端端地安息在墳墓裏,卻要離開那裏出現在月光底下的高臺上?他請鬼魂告訴他怎樣才能平息它不安的靈魂。於是,鬼魂就示意哈姆雷特跟它到人少僻靜的地方去好一吐爲快。霍拉旭他們竭力勸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獰惡的面目嚇壞了年輕的王子。但睿智的哈姆雷特早就盤算着揭開父王暴斃的祕密,怎肯放棄這樣的機會?至於生命,他早就看得透了,而他的靈魂,既然也同樣是永生的,鬼魂又怎能加害於它呢?所以年輕的王子突然覺得像獅子一樣強悍,掙脫了霍拉旭們的阻礙,跟着鬼魂走了。
  當四處無人的時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說它正是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鬼魂說他是被人害死的,兇手就是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目的是爲篡奪王位、霸佔王嫂。當老國王照老習慣午後在花園裏睡覺的時候,歹毒的克勞狄斯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偷溜進花園,把毒草汁灌進國王的耳朵和眼睛裏。那致命的毒汁像水銀瀉地一樣流進了他全身的血管裏,燒乾了血液,並使皮膚到處長起硬殼似的瘡。這樣,卑鄙的弟弟奪去了他王兄的生命,篡奪了王位,霸佔了王嫂。鬼魂請求哈姆雷特說,要是他確實崇拜和摯愛他父親的話,那他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兇手復仇。鬼魂又喟嘆說沒想到恩愛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鮮恥,輕易地就投入謀殺她丈夫的兇手的懷抱。但鬼魂又囑咐哈姆雷特在復仇時千萬不可傷害到他的母親,讓上帝去裁決她,讓她不安的良心時時刺痛她自己就夠了。 哈姆雷特含淚聽完了鬼魂的控訴,答應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辦,鬼魂這才放心地消逝了。
  哈姆雷特立誓要把他所記得的所有事情,包括他從書本及閱歷裏學到的東西統統忘掉,只剩下鬼魂告訴他的話和要他做的事來支配他的腦子和身體。這個祕密,哈姆雷特只謹慎地告訴了密友霍拉旭一個人。他吩咐馬西勒斯等人對那晚上所看到的一切都要絕對地保守祕密。
  在得知這個宮廷陰謀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體虛弱,精神頹唐,鬼魂揭開祕密又在他心靈上增加了極其沉重的負擔。哈姆雷特生怕這樣下去會引起克勞狄斯的注意,認爲哈姆雷特知道許多內情而要對付他,因此存起什麼戒心來。於是王子就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這樣一來,克勞狄斯可能就不會認爲他有什麼圖謀,也不會有什麼猜忌了。而且,假裝發瘋不但可以巧妙地掩蓋他內心中的真實的不安,也可以給他機會冷眼窺視克勞狄斯的一舉一動。
  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語、服飾及各種行動上都裝得瘋癲怪誕。他裝瘋十分肖似,以至國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騙了過去。他們壓根兒不知道鬼魂揭祕的事,所以認爲哈姆雷特的發瘋除悲悼他父親的逝世外,一定還有愛情的折磨,而且,國王和王后還自作聰明地看出來王子愛上了哪一位姑娘。在所有的變故發生之前,哈姆雷特確實愛上了一個叫做奧菲利婭的美麗姑娘,她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哈姆雷特曾經給她寫過情書、送過禮物,有過許多熱辣辣的愛情表白,正大光明地向這位純潔美麗的少女求過愛,她也肯相信所有王子的海誓山盟都是真摯的。自從哈姆雷特定下裝瘋的計策,他就故意顯出一副對可愛的姑娘非常冷酷無情的樣子來。好心的奧菲利婭倒並沒有怎樣怪他,只是覺得王子的冷漠決非他的本意,而完完全全是因爲他的瘋病。她認爲王子以前的高貴和睿智彷彿是一串美妙的鈴鐺能奏出非常動聽的音樂,可是現在悲痛和憂鬱損毀了他的心靈和理智,所以鈴鐺只能發出一片刺耳的怪響。
  儘管哈姆雷特的復仇大事充斥了血腥味道,和求愛的羅曼蒂克很不相稱,同時在他看來愛情這種悠閒的感情和他的責任也是格格不入的,可是他有時仍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愛的奧菲利婭。有一次哈姆雷特突然覺自己的冷酷好沒道理,就寫了一封滿篇狂熱誇張詞藻的信給奧菲利婭,什麼可以懷疑星星不是一團火,懷疑太陽不會動,懷疑真理是謊言,可是永遠不要懷疑他的愛情……等等。這狂躁的表現很符合他的瘋癲的外表,但字裏行間倒也不免稍稍露出一些兒柔情,好讓這位好姑娘不能不承認哈姆雷特在心裏是深深愛着她的。奧菲利婭把這封信拿給她的老父親看了,於是國王和王后也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麼才使聰明的王子發瘋的。母后喬特魯德倒真心希望哈姆雷特是爲了奧菲利婭的美貌才發起瘋來的,那麼,姑娘的溫柔是很可以叫哈姆雷特恢復到原樣的。
  可是哈姆雷特的心病是遠非他母親所能想象的。丹麥王子的腦海裏旦旦夕夕想的都是他父親的鬼魂,是爲父親復仇的神聖命令。每天每時的拖宕在他看來都是罪惡的,都會破壞命令的神聖。但那國王整天有衛兵保護,而且總是和喬特魯德在一起,想要殺了國王不是那麼容易的。另外,篡位者恰好是他母親現在的丈夫,這使他分外痛心,要真動起手來就更猶豫不決了。天性溫柔敦厚的哈姆雷特本來就認爲把一個同類活活殺死,是討厭而且可怕的。再加上他長時期的憂鬱和頹唐也使他搖擺不定、無所適從,所以一直沒能採取果斷的行動。再說他聽說魔鬼是搖身百變的,或許它變成了他父親的樣子來叫他去殺人也未可知,於是他決定不能單憑幻象或幽靈的指使去行事,一定要有真實的根據才行。
  正當哈姆雷特心意閃爍不定的時候,宮裏來了個戲班子,這便給了王子一個試探的機會。哈姆雷特以前就很喜歡看他們演的戲,特別是裏頭有個演員表演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的被殺和王后赫卡柏的悲痛這樣一段悲劇的臺詞,常令哈姆雷特感動不已。哈姆雷特親自去向戲班子表示歡迎,說是過去聽了那段臺詞是多麼地難以忘懷,並要求那個演員再表演一次。那個演員果然又活靈活現地演了一遍,演那個老國王如何被人殘忍地謀害,城池和百姓如何遭災,王后如何瘋子般光着腳在宮裏跑來跑去,本該戴王冠的頭上蒙了一塊破布,本該披着王袍的腰裏卻裹了一條毯子。這場戲演得非常逼真生動,不僅流出了眼淚,觀看的人也都以爲他們看到的是真的事情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哈姆雷特心裏有些彆扭,他想到那個演員僅僅說了一段編造的臺詞,居然便動起情來,爲千年前的古人赫卡帕流下同情的淚,那麼他哈姆雷特該有多麼遲鈍,因爲他有真正該慟哭的原因——一個真正的國王,一個慈愛的父親給謀殺了,——然而他居然如此無動於衷,好像他已經忘了要復仇似的。不過,這件事還是給了哈姆雷特一個啓發,他想一出演得逼真的好戲對觀衆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些奸詐的兇手往往會在觀看錶演時,由於場面和情節的相似,良心發現,居然會當場招供自己所犯的罪行。那麼,克勞狄斯是否也會這樣呢?於是,哈姆雷特決定叫這個戲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說的謀殺場面,然後仔細觀察克勞狄斯的神情反應來確定他究竟是不是兇手。
  照王子吩咐準備的一齣戲是講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公爵的案件的。被害的公爵叫貢扎古,他的妻子叫白普蒂絲姐。說是公爵的近親琉西安納斯爲了霸佔貢扎古的家產,便在花園裏毒死了公爵,並騙取了公爵夫人的委身。國王和王后都應邀前來看戲。國王壓根兒不知道他上了哈姆雷特的當,當他和大臣們坐下來看戲時,哈姆雷特便坐在他旁邊,好仔細地察看他的神情。那齣戲的開頭便是貢扎古和白普蒂絲姐的談話。那妻子再三向丈夫表白她至死不渝的愛,說是假如貢扎古先死了,她決不會再嫁,如果哪一天她再嫁了,便會招致報應。還說是除了那些謀殺親夫的毒婦,沒有哪個女人會再嫁的。哈姆雷特發現國王和王后聽到這段話時臉色頓時就變了。而當劇情發展到琉西安納斯把毒藥灌進在花園裏熟睡的貢扎古的耳裏時,哈姆雷特發現那個篡位的小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忽然大喊點起火炬回宮,裝作身體不舒服的樣子,匆匆離開了劇場。現在哈姆雷特終於能斷定鬼魂說的全是實話,絕非是他的什麼幻象。在這個一直困擾着他的疑問霍然得到解決後,哈姆雷特感到很暢快。他對霍拉旭說,如今他的的確確知道他敬愛的父王是被克勞狄斯謀害了的。
  正當哈姆雷特盤算着該如何去報仇時,王后卻派人叫他去後宮談話。喬特魯德是奉克勞狄斯之命去叫哈姆雷特的,克勞狄斯讓王后向哈姆雷特表示,他倆都很不高興他剛纔的舉止。篡位的國王生怕出自母親的天性喬特魯德會偏袒兒子,可能會隱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話來,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躲在王后內宮的帷幕後面。這個安排非常適合老波洛涅斯的心意,他在多年的勾心鬥角的宮廷生活中平穩地混到了御前大臣的位置,深知用詭計來刺探內幕的訣竅。
  當哈姆雷特來到後宮時,王后先是很溫婉地責備了他的舉止行爲,說王子已經開罪於他的“父親”了,當然,她指的是新國王克勞狄斯。哈姆雷特聽到她把“父親”這樣一個聽起來令人肅然起敬的稱呼用在一個卑污之徒身上時非常吃驚和生氣,毫不客氣地衝着喬特魯德說:“母親,我想是你大大地得罪了我的父親。”王后脹紅着臉說他在胡說。哈姆雷特反駁道:“既然你那樣問法,我就應該這樣回答。”王后惱怒地說:“你莫非忘了在和誰說話?”哈姆雷特一聲冷笑,“我但願能忘記,但我又不能忘記,你確確實實是王后,你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兼我的母親。”王后勃然大怒:“你竟敢對我如此無禮。我只好去找那些會說話的人來了。”她的意思是要去找克勞狄斯或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想,既然好不容易有個機會單獨跟王后在一起,總得想辦法叫她意識到自己的墮落來,於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不讓她走,按住她讓她坐下來了。哈姆雷特的這種強橫態度叫王后十分害怕,擔心他由於瘋狂會做出傷害她的事來,於是就大聲嚷了起來。而此時躲在帷幕後面的波洛涅斯驚恐萬狀地大喊道:“救命啊!快來人救王后啊!”哈姆雷特以爲是國王藏在那裏,心想機會來了,於是拔出佩劍向幕布後刺去。喊叫聲嘎然而止,哈姆雷特以爲國王克勞狄斯一定死了。當他把屍體拖出來一看卻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瞧瞧!”王后大聲嚷着,“你幹了一件多麼殘忍的事啊!”
  “是的,母親,確實很殘忍,”哈姆雷特回答說,“但不比殺了一個國王又嫁了他弟弟的行爲更殘忍!”
  哈姆雷特想打開天窗說亮話,所以就坦白地說了出來。他認爲對於父母的過錯,作兒女的應儘量寬容,但這種過錯如嚴重到一定地步,那麼連兒子也是可以嚴厲地責備母親的。他責備王后不該水性楊花很快就忘記先王,投入兇手的懷抱;不該輕易就忘記對先王的誓言。如果這樣的話,那足以讓人懷疑女人的一切誓言,一切所謂的美德也會變得虛僞,婚約還比不上賭徒的諾言,宗教也只是玩笑的空話。悲憤的王子指出王后的行爲上愧於天下愧於地。爲了讓顫抖的王后更好地悔悟,哈姆雷特拿出兩幅肖像,一幅是先王,王后的第一個丈夫,一幅是新王,王后的第二個丈夫。哈姆雷特說:“瞧,我的父王,他的額頭有多麼慈祥,氣概有多麼非凡!他的捲髮像太陽神,前額像天神,眼睛像戰神,他的姿勢像剛降落在吻着蒼天的山峯上的傳信神。你再來看這一個,多像是害蟲和黴菌,因爲他居然戕殘了他強健的兄長。”
  正當哈姆雷特正在問王后喬特魯德她怎麼還能跟那個謀害了先王、竊取王位的兇手繼續生活下去時,他父親的鬼魂出現了,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能夠看到,無論哈姆雷特怎麼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后都不能看見,她很害怕地看着哈姆雷特對着空中說話,以爲哈姆雷特仍舊在發瘋。哈姆雷特問鬼魂來幹什麼,鬼魂說他是來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記替他報仇的諾言的。鬼魂又說,要去和他母親說話,不然她會因爲悲傷和恐懼而死掉的。鬼魂走後,哈姆雷特懇求王后不要以爲他瘋了而把鬼魂引到人間,真正使鬼魂出現的原因恰恰是她自己的罪過。他懇求王后對上帝承認過去的罪孽,離開國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親的樣子來對待他,那他也會以真正的兒子的態度來祈求上蒼保佑她。王后終於感動了,答應照他說的去做。
  和王后的談話結束後,哈姆雷特的心情平靜了一些。他看到不幸被他莽撞地殺死的老波洛涅斯的屍體時,王子傷心地哭了,因爲這是他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啊!
  波洛涅斯的死給了克勞狄斯對付哈姆雷特的藉口。按照國王的本意是要把他視爲隱患的哈姆雷特殺死,但又怕擁戴哈姆雷特的百姓不答應,況且也怕畢竟是愛兒子的王后的阻撓,所以,波洛涅斯的身亡使國王可以藉口把王子驅逐出境。狡詐的克勞狄斯要哈姆雷特由兩個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國去,以避免所謂的處分。當時的英國是向北歐強國丹麥納貢的屬國,所以克勞狄斯給英國朝廷寫了封信,編造了一些理由,要他們把哈姆雷特處死。聰明的哈姆雷特懷疑這裏面肯定有名堂,於是在夜裏偷偷從那兩個大臣處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換上那兩個大臣的名字。不久,座船受到海盜的襲擊,哈姆雷特勇敢地拿着劍殺上了敵人的船,不料他自己的座船卻怯懦地溜之大吉了。那兩個大臣把他丟下,帶着改過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國去接受應得的懲罰了。
  海盜俘虜了王子以後,倒對這個高貴的敵人十分客氣,不久就把他放了,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們說些好話。當哈姆雷特返回王城後,見到的卻是一片悲慘的景象,那便是哈姆雷特曾經摯愛過的美麗姑娘奧菲利婭的葬禮。自從可憐的老波洛涅斯死了過後,這個未知世事的年輕姑娘受了很大刺激,神經也變得不正常起來,因爲她沒想到可憐的老父親居然慘死在她所愛戀的王子手裏。她到處瘋瘋癲癲地跑來跑去,把一束束鮮花撒給宮裏的女人們,說是在給她父親舉行葬禮;又時常唱一些愛情和死亡的歌兒,彷彿以前發生的事情全都給忘記了。她喜歡癡癡地坐在一條小河邊,那條小河的邊上斜斜地長着柳樹,葉子倒映在水面上。有一天,她趁人不備又偷偷溜了出來,來到小河旁,用雛菊、蕁麻、野花和雜草編結了一隻小小的花圈,然後爬上一棵柳樹,想把花圈掛到伸向河中的柳條上,可是樹枝一下折斷了;美麗純潔的奧菲利婭便帶着她編的花圈掉進了水裏。開始她還靠柔軟的衣衫託着在水裏浮了一陣,還斷斷續續哼唱幾句不知是什麼的曲兒,彷彿一點兒也沒在意自己遭受的滅頂之災,或者彷彿她本來就是生活在水裏的精靈一樣。可是沒多久,她的衣服就給河水浸泡得沉重了起來,她還沒來得及唱完那支婉轉的歌兒,就沉入水裏,一縷芳魂悠悠地上了天堂。
  當哈姆雷特回到王城時,奧菲利婭的哥哥、從法國回來的雷歐提斯正在爲不幸的夭亡的美麗姑娘舉行葬禮,國王克勞狄斯、王后喬特魯德和所有重要的朝臣都到了。一開始哈姆雷特不知道他們在舉行什麼喪葬儀式,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想去驚動大家。他看見他們按照處女葬禮的規矩,在奧菲利婭墳上灑滿了芬芳的鮮花。花是由王后喬特魯德親自撒的,她邊撒邊說道:“唉,鮮花本應是撒在美麗的姑娘身上的!奧菲利婭,我本來滿心希望用鮮花來鋪滿你的婚牀的,可愛的姑娘啊,沒想到卻是撒到了你的墳墓上了。你本來應該做我兒哈姆雷特的妻子的。”接着,一向摯愛妹妹的雷歐提斯又喃喃地說,希望奧菲利婭的墳頭上長出紫羅蘭來,然後雷歐提斯又發瘋似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悲慟得死去活來,並且吩咐侍從拿土來堆在他身上,讓他和親愛的妹妹奧菲利婭埋葬在一起。看着這一切,哈姆雷特對奧菲利婭的熾愛又從心頭涌起,他不能容忍一個僅僅作爲哥哥的人悲哀到這個程度,因爲驕傲的王子覺得他自己對奧菲利婭的愛遠遠比四萬個哥哥的愛加起來還要深。所以,處於感情煎熬中的哈姆雷特不顧一切地跳了出來,比雷歐提斯更爲瘋狂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衝動的雷歐提斯認出這便是他全家的仇人哈姆雷特,因爲他的老父和幼妹都是因爲這個該死的哈姆雷特而死掉的,於是就衝上前去,死命地掐住哈姆雷特的脖子,衆侍衆趕緊上前纔算把他們拉開。葬禮之後,哈姆雷特向大家道歉說,他剛纔的舉止太魯莽了,叫人以爲他竟然要和雷歐提斯大動干戈而跳進了墳坑;他解釋說他不能容忍竟然還有誰爲了美麗的奧菲利婭的死而顯得比他哈姆雷特更悲傷。這樣一來,兩個高貴而又都高傲的青年似乎暫時講了和。
  可是歹毒的國王卻不想放過哈姆雷特,於是他就利用雷歐提斯對其父親妹妹慘死所感到的內心忿憤,設奸計來謀害哈姆雷特。奸王唆使雷歐提斯假裝言歸於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劍挑戰。哈姆雷特當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看上去並無惡意的挑戰,並且約定了比賽的日子。比劍的那天,宮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在場,因爲大家都知道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兩人都精擅劍術,所以朝臣們都各自爲兩位劍客下了爲數不小的賭注。照一般的規矩,這種友好的比劍應該用圓頭不開刃的鈍劍,但毒辣的國王卻操縱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歐提斯,讓他使用一把塗了致命毒藥的開刃尖頭劍。所以當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鈍劍時,他已墮入國王的奸計,他一點兒也沒懷疑雷歐提斯有什麼不良企圖,也沒有檢查雷歐提斯的劍。比劍開始了,起初,雷歐提斯沒拿出真實本領來,故意讓哈姆雷特佔些上風,好趁他掉以輕心之時全力一擊;而這時國王克勞狄斯也故意稱讚哈姆雷特的勝利,大聲喝着彩,頻頻爲哈姆雷特的勝利乾杯,還下了很大的賭注,賭並不佔多少上風的哈姆雷特一定能贏。這一切都是爲了分散哈姆雷特的心神,以便雷歐提斯能發起犀利的一擊。果然,幾個回合過後,哈姆雷特劍勢就有些鬆弛,這時,雷歐提斯兇狠地拿出了看家本領,用毒劍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雖然還不知道全部陰謀,但這一擊也激起了他的怒火和勇氣。激烈的拼鬥中,哈姆雷特終於奪過那把毒劍並用它回敬了雷歐提斯一下,這下,雷歐提斯便成了國王奸計和自己的愚蠢的雙重犧牲品。正在這緊張的時刻,王后的慘叫又增添了幾分不祥色彩。原來,奸王特地給哈姆雷特準備下一杯有毒的飲料,以便哈姆雷特比劍時喝下去毒死他。這是一個多重的毒計,即便雷歐提斯的毒劍沒能刺死哈姆雷特,這杯下了烈性毒藥的飲料也足以要了哈姆雷特的性命。但國王忘了事先關照王后,所以當王后喝下那杯飲料時,剛來得及說她中了毒就倒地身亡了。
  哈姆雷特頓時意識到這是又一個謀殺陰謀。於是他喝令把門關起來誰也不準外出,他要查出究竟是誰幹的。這時垂死的雷歐提斯覺得自己已深深地捱了哈姆雷特一劍,肯定是無救了,於是尚未泯滅的良心促使他招認了一切。他叫哈姆雷特不用查誰是兇手了,元兇是克勞狄斯,他自己也給克勞狄斯的奸計給害了。雷歐提斯請求哈姆雷特原諒他這個出賣朋友的人,告訴哈姆雷特說劍頭上塗了國王的毒藥,哈姆雷特已經活不過半個小時了,什麼靈丹妙藥都已救不了他了。說完這一切,雷歐提斯便死去了。哈姆雷特眼看自己快要死了,就拼起殘存的力量猛地向奸詐的國王撲去,把毒劍插進了奸王的胸膛,當即殺死了這個謀害他全家的兇手。哈姆雷特實現了他答應鬼魂的諾言,讓這個卑污的兇手遭到了報應。
  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後一口氣要求親眼目睹這場悲劇的好朋友霍拉旭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重義氣輕生死的霍拉旭想跟王子一快死。他告訴霍拉旭要把全部祕密公諸於衆。當霍拉旭含着眼淚答應他一定忠實地這樣做時,高貴的王子哈姆雷特便與世長辭了。霍拉旭和其餘人都流着淚祈禱天使保佑王子的靈魂。大家都覺得,要是哈姆雷特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爲一個最尊貴、最得人心、最仁慈、寬厚的丹麥國王。

 
主角介紹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典型。雖然他在劇中一出場就是一個身著黑衣、一臉肅穆的憂鬱王子,但“劇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個在人文主義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學學習的快樂王子,他對人類充滿了理性的信念:“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能力!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爲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世界倏然改觀: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瑣而卑鄙的叔父克勞狄斯卻踐登王位;父母親的愛情理想又爲改嫁的母親所玷污;盛大的結婚笙樂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貴們紛紛向新王獻媚邀寵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僅僅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難就已經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涼、憂鬱中,誰知還有更加殘酷的謀殺陰謀,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擊,巨大的震驚和憤怒,使憂鬱的王子從個人的痛苦中轉到了更加深廣的範圍,使他意識到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在嚴峻的現實中,他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所要擔負起的責任太大太重,遠不是那個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標狹隘、不計後果地一會兒攻打丹麥,一會兒攻打波蘭;也不是那個簡單莽撞,一心復仇,糾集一羣烏合之衆攻打王宮,又被國王幾句花言巧語所哄騙和利用,愚蠢地充當了國王的槍手的雷歐提斯。哈姆雷特的復仇,不僅僅是遵照父命去殺死國王克勞狄斯的肉體,而是要消滅克勞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會: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到處充滿着專制腐敗、陰謀詭計、阿諛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所換來的鄙視”。“載負萬物的大地,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覆蓋衆生的蒼穹,這一頂壯麗的帳幕,這一個點綴着金黃色的火球的莊嚴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而這一大堆污濁的瘴氣,克勞狄斯是罪魁禍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學羅森克蘭茲、吉爾德斯特恩等等,出於自己的私利,無不成爲國王的幫兇。就是母親和情人奧菲麗雅也由於軟弱無知,無意中被黑暗勢力所利用,併成爲犧牲品。敵對勢力是廣大之陣,又是隱蔽很深的無物之陣。
  哈姆雷特的認識更加深廣,但卻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裏,“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新興的第三等級勢力僅僅處於萌芽階段,還不爲人文主義者所認識。歷史的反覆和螺旋狀態,是人文主義理想者們不期然而然的規律。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絕非爲了一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在哈姆雷特機智地以“戲中戲”的方式證明這一駭人聽聞的罪惡時;本可以毫不猶豫的復仇。但在克勞狄斯慌亂地向上帝祈禱時,哈姆雷特不是趁機殺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敵人罪惡昭彰時,再舉起正義的劍懲罰邪惡。這不能僅僅歸結爲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結,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這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鬥。最後哈姆雷特讓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文主義者過於推崇個人的力量,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衆,嫌棄“一個平民也敢用他的腳趾去踢痛貴人的後跟了。”儘管國王曾經擔憂哈姆雷特在民衆中的威望,海盜也給了他應有的尊重和幫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墮落”到像雷歐提斯那樣率領暴徒攻打王宮,在暴徒的山呼萬歲中登上王位。因爲,這距離他心目中的人文主義理想太遙遠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紀,我們纔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偉大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下層平民百姓攻打王宮、教堂、監獄的情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人文主義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於“人”!高貴文雅,純潔優美,勇敢堅強,兼具熱情和理智,擁有平等和尊嚴。但在殘酷的現實中,人性是那麼邪惡,那麼卑鄙;那麼脆弱,那麼善變;那麼孤獨,那麼……“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麼?”但憂鬱的哈姆雷特畢竟沒有喪失人文主義對“人”這個“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信念,而且爲這個永恆的信念獻出了生命。這個信念就是我們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奮鬥的理由。

 
經典臺詞

  (中英文)
  Hamlet
  SCENE I. Elsinore. The Castle
  [Enter Hamlet.]
  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生存或毀滅, 這是個必答之問題:
  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
  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爲敵,
  並將其克服。
  此二抉擇, 究竟是哪個較崇高?
  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
  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
  死去,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夢,啊,這就是個阻礙:
  當我們擺脫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
  它令我們躊躇,
  使我們心甘情願的承受長年之災,
  否則誰肯容忍人間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驕者之傲、失戀之痛、法章之慢、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簡單的一刃了之?
  還有誰會肯去做牛做馬,終生疲於操勞,
  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難,而不遠走高飛,飄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懼身後之事而使他猶豫不前?
  此境乃無人知曉之邦,自古無返者。
  =========================================================
  以上翻譯比較難懂,通俗一點的:
  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
  在奮鬥中掃除這一切。
  這兩種行爲, 哪一種更高貴?
  死了,睡着了, 什麼都完了。
  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 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 不得的結局。
  死了, 睡着了...
  睡着了也許還會做夢。 恩,阻礙就在這兒: 因爲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後,
  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
  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 也就是爲了這個緣故。
  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有人譯作推諉,感覺也比較好),官吏的橫暴和天才的汗水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誰願意負着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爲懼怕不可知的死後, 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祕之國, 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 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這樣,這種理智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 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 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對哈姆雷特來說,愛情是那麼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於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爲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我認爲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爲兩點恐怕更合情理。
  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並舉,可以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麼巨大的陰影。這倒並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於心慈手軟,被自己唬住,而在於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慾望糾纏在一起,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
  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於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這裏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於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爲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裏是無法想象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係,愛情關係,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後者。再回到開頭的判斷,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整齣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麼他臨死時,不是抱着母親就是呼喚着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爲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將繼承王位的。

 
越劇劇目

  古裝戲。薛允璜1994年根據莎士比亞名著《哈姆萊特》改編。
  寫老國王突然死去,其弟奪取王位,又娶王嫂。年輕英武的王子陷入了巨大的悲憤痛苦之中。老國王冤魂不散,昭示王子:害死自己的就是王子的叔父、現今的新國王。王子發誓爲父復仇,重整乾坤。他裝瘋賣傻,對付試探;他深藏愛情,不理戀人雷莉亞;他巧借藝人表演,親自驗證殺父兇手。新國王驚惶萬分,既祈求上蒼恕罪,又尋機除掉王子。正巧王子在責問母后時,誤殺戀人之父雷大人,於是國王以明送王子出國避難,暗藏毒計借刀殺人。王子識破陰謀,返國復仇。誰知戀人雷莉亞已瘋顛而死,其兄雷將軍在新國王挑唆下,誓與王子比劍決鬥。王后飲下國王毒酒,以死護兒。王子怒殺國王復了仇,卻與雷將軍一起死於劍毒,魂歸天外。
  該劇在藝術上處理成中國古代的宮廷鬥爭故事。上海越劇院明月劇團於1994年8月6日首演於人民大舞臺。由袁雪芬、榮廣潤任藝術顧問,導演蘇樂慈,作曲劉如曾、蘇進鄒,唱腔設計陳鈞,舞美設計崔可迪(復排舞美設計楊楚之),燈光設計朱光武,服裝造型設計莫小敏。趙志剛飾王子,史濟華飾國王,孫智君飾王后,華怡青飾雷莉亞,張國華飾雷大人,張承好飾雷將軍。該劇參加’94上海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受到了廣大觀衆的熱情關注,普遍認爲該劇拓寬了越劇題材,特別是趙志剛的表演有所突破,成功創造了一個剛柔相濟、內心複雜的王子形象。同時也引起了某些不同看法的爭論。中外莎學專家反響強烈,給予高度評價。臺灣劇院評議委員、副教授丁洪哲特地致函劇團,認爲該劇演出“無論劇本之改編與詞曲、舞臺處理,堪稱融合中西劇種之典範,已達國際水平”。加拿大出版的中文報《世界週刊》(560期)上,刊登介紹莎劇節的長篇文章中認爲:該劇“完全改成中國式的宮廷服裝,唱詞也經過變換成中國式,加上舞臺佈景之變換,乾冰、燈光之配合,第一幕國王鬼魂之聲音自幕後傳出,立即吸引了觀衆。及後戲中串戲,以及比劍打鬥之動作生動逼真,不亞於銀幕之武俠片,致中外人士一致鼓掌叫好,門外黃牛票還不易買到,是此次劇展中最受人歡迎的一劇”。

 
同名電影

  外文名稱 Hamlet
  更多中文片名: 王子復仇記
  
導演: 佛朗哥·澤菲雷裏 Franco Zeffirelli
  編劇: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play)
  Christopher De Vore ....(screenplay) &
  佛朗哥·澤菲雷裏 Franco Zeffirelli ....(screenplay)
  主演: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Hamlet
  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Gertrude
  阿蘭·貝茨 Alan Bates ....Claudius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30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法國
  上映 1990年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Dolby
  級別:Australia:PG / Singapore:PG / Argentina:Atp / UK:U / Chile:TE / Sweden:11 / UK:PG / USA:PG / Iceland:L / Finland:K-11 / Germany:12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劇情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遭父喪,皇叔旋即繼位並娶母后爲妻,令他深覺羞愧與忿懟,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原來皇叔爲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爲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籍著戲班進宮的表演,逼使叔父原形畢露,優柔寡斷的他該如何復仇?
  當父親去世後,丹麥王子Hamlet(Mel Gibson飾)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時,他的母親Gertrude(Glenn Close飾)已經嫁給了他的叔叔,丹麥的新國王Claudius。他們倆人都催着Hamlet趕快娶他的心上人Ophelia爲妻。但很快,Hamlet死去的父親的鬼魂出現了,他告訴Hamlet,他是被Gertrude和Claudius殺害的。於是,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他猶豫的過程中,他誤殺了Ophelia的父親,到飾他的心上人Ophelia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