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國運營商的三條新航道 1 整固南洋

  文章來源於轉載,如作者有版權疑問,可聯繫[email protected],我將盡快給予刪除。

那麼,以中國運營商爲例,出海的空間在哪裏?淺見認爲,要開闢三條航道。

      第一條航道,是“整固南洋”。對傳統的電信業務佔據優勢的市場,能夠實現有效的擴張。何謂“南洋”?我們對比歐美電信運營商的收入,特別是BT、AT&T之類有大量固網資源的企業,以及建設WiMAX,LTE的運營商,其收入三成、甚至更高比重來自企業和政府用戶;但是,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用戶的收入佔比還太低。

當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方面,中國企業、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因此,沒有實現很好的信息化,當然也包括電信消費水平低;另一方面,則來自於運營商本身的“慵懶”,在中國電信運營商,寧可打價格戰,也不願深入市場,拓展企業市場,真正提供B2B的整體解決方案。比如,郵箱解決方案,集團電話的升級版統一通訊,域名、文檔、CDN等等綜合解決方案……

這些市場當然拓展難度更大,但是,這畢竟是運營商所擅長的模式,比互聯網企業、IT企業有自身的資源優勢。但是,運營商自己的市場機制甚差,沒有動力、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整體解決方案去拓展這些市場,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

運營商,必須從自身的優勢出發,也就是有大量的產業鏈資源,可以通過集採、招標,由其它設備商和業務提供商來幫助解決整合解決方案。比如,神州泰躍,雖然從金石突擊入股到包裝上市,都問題重重,但是藉助飛信與騰訊對抗的大思路沒有錯,移動自己搞不定的東西外包出去也沒錯;SP雖然歷史上問題重重,但是,夢網曾經的歷史貢獻也是不可抹殺的,藉助SP&CP發展增值業務的思路也是正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問題、透明度問題,而不是合作模式的問題。

這條半新的航線,也需要繼續發展傳統的優勢,而且要更進一步,需要整合資源,運營商必須要做好整合者的角色。

比如,全球目前都是探討NBN的建設,無論是澳洲,歐洲,還是北美,南美,政府寬帶網絡建設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中國的無線城市也有相似處,這塊業務必然是要包給運營商,這可能是10%~20%的增量市場;政府消費要佔到GDP的17%左右,未來的政府採購,肯定要大量減少傳統的基建項目,而是要結構化轉向更多的信息化產品,以提高效率。主要問題,就是要運營商、設備商、政府信息化部門和管理軟件廠商一道,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再如,中國大量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極低,但是,自建IT系統成本過高,建設的不好還會大大減低運營效率,而依靠用友偉庫、金蝶友商之類,又不夠完整、健壯。這個時候,由電信設備商提供IT資源託管,在網絡健壯性上有足夠保證,還能進一步降低費用。比如,報表爲核心的會計業務、CRM爲核心的關係管理等,都可能建立相應的中小企業託管服務器,這是一個2000萬中小企業用戶的大生意,但是,細分程度較高,因此需要招標、開發多個版本。這種情況下,一些有研發能力的團隊,就可以租用運營商的資源、渠道來創業,而無需和管理軟件廠商一樣建立全國性渠道,那很難成功。

實質上,這是一種傳統業務的雲化,打破政府信息化壁壘,是積德的事情,可以慢慢來,比如做一個房產價格的統計、分析、監控網絡,資源在手,會比中房信差?做一個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檔案庫,可以驗證各種證書,輔助找工作等事宜,會比51Job差?電信業的的一些企業,資源是有優勢的,差的是推動和解決問題的動力機制。

拋磚引玉。

因此,第一種思路,究其實還是一種在固有優勢基礎上的擴張,關鍵是要解決業務模式、解決激勵機制和資源整合的問題,這種方式下,運營商要捨得讓利,甚至只要保本經營即可,要給大量團隊創業的機會,激發市場熱情,運營商可以以資源入股參與其中。蘋果、亞馬遜等企業,短期難以在企業級市場大有作爲,這也存在一個時間窗。

這裏沒有詳細的解決方案,但是,對比美國大量的ADP公司,EDA公司,應該相信市場上巨大的,路徑是存在的,當然不能像當初坐地收錢那麼容易。以前有SP,CP,將來就應該有AP(Application Provider),EP(ERP Provider)等等,運營商是目前爲止提供平臺大集中的合適載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