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心

閒心

文:Recycler

16/363.2029

簡版:終有一天,大部分的人都不用工作,只要在家閒着就可以有足夠的救濟金,吃喝玩樂。少部分更專業的人通過機器人創造更多的財富。請做好不用工作的覺悟,請不要把工作當做自己的夢想。


之前想寫一篇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的假想報告。算是純理論瞎想文章,不帶有任何國家、民族、個人的感情因素。想過來想過去,總結出一句話,與俗話基本一致,“知識改變命運”。

最近在看薛涌老師的書,感覺他是一個偏執的人,自己認可的觀點,非要和別人爭辯一下。老師的目的是好的,都是爲了祖國的人民的未來生活。所有人做事的目的都是爲了人民着想,但是改革和保守兩派爭論永不休止。

關於將人們的收入提高三倍,趕上發達國家的問題。薛老師提出了發展教育的方案。他的總結和我的總結是一致,但是仔細一想,又不太合適。那就理清思路。

爲了湊字數,先寫點其他的。

濫竽充數型的漲工資,很簡單。從現在起任何商品價格提高三倍。這樣農民賣糧食收入三倍,運糧食的收入三倍,造汽車的收入三倍,造輪胎的收入三倍,零部件製作的收入三倍,鋼鐵製造收入三倍,過路過橋收三倍,水泥沙子賣三倍。人們的收入整體提高了三倍。這是隻是一個數字遊戲而已,人們要求漲工資,不是爲了漲到某個數,而是看到實際的購買力,是否是以前的三倍。以前方面便1元,漲價變爲3元,就算總收入提高了,可是實際買到的數量是一定的。到頭來,增加的只是印鈔廠的工作量,這就是通貨膨脹。

假如不算通貨膨脹,一包方便麪就值三元。那這種交易僅僅是在一個區域內部可以。如果想和其他地區的人交換,對方憑什麼買你這三元的方便麪。由於各地區的貨幣不統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消耗的人數和時間的乘積是趨於穩定的。甲地生產方便麪,2人2小時,售價1塊。乙地,1人1小時,售價1塊。如果這種產品是供大於求,做工慢點就慢點。但是如果這種產品是供小於求,那麼乙地的人一天賺的錢就多。更甚至,壓低產品價格,已達到壟斷市場的狀況。方便麪生產還是有成本的,如果價格低於成本價,也就沒有必要生產了。一種供不應求,或者供求相當的產品,那個地區投入時間和精力最低,往往就可以決定所有地區的價格。

我曾經想過一個很好的可以用於不同商品兌換的單位。那就是焦耳。地球上現有的一切都是通過吸收太陽能而成長的,不管是花草樹木,礦石元素,都可以用焦耳標識出來,從而等價兌換。那麼冰水沒熱量是不是最便宜。按理說是最便宜。但是炎炎夏日誰不喜歡冰水呢?願意爲冰水付出的熱量,也可以看做是商品的價值。要不然今年產的花瓶,和康熙乾隆的瓷器沒什麼區別,爲什麼價格就差這麼多呢?歸根還是人的熱情,願意消耗其他糧食,願意吃飯,願意工作,願意打架,願意付出一切。

這是額外想到的,繼續說主題。

都說歐美國家購買能力是其他地區的三倍。道理很簡單,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然後與低附加值產品兌換。掙得多了自然可以買的東西就多。如果全世界都是美歐日這些發達高收入國家。還會有比較的優勢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都在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開始那種濫竽充數的漲工資,沒什麼區別。要想感受到三倍購物的快感,就得生產出更高科技的產品,讓對方沒活路。

這又回到了加強教育的問題上來。

發展科技,存在太多的偶然成分,最後就像愛因斯坦和牛頓一樣開始相信宗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宗教,但是可以研究哲學,研究哲學就需要研究人性、社會性、國家性等諸多問題。最後成爲一個神神道道的人。發展經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制度才能出現最好的經濟呢?研究制度就需要研究政府。研究政府,就需要研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等習慣和習俗。

所有的單一研究,如果想要有所進步,到最終就會變成全面研究。認爲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更讓人可氣的事,就算批評之後改正,事後也會繼續要求往另個方向改。

瞭解人性就可以了,追求美好是上帝給人類一顆誘惑的棋子,它給人們帶來了汽車洋房,但是也在不斷更改目標。

想讓一個地區的人購買力提高三倍,確實有難度。讓某一地區某一類人購買力提高三倍,還是可以的。給農民先進的工具,生產出三倍的糧食。給農名工新知識創造更多的熱量。還有個前提,生產的產品不能供大於求。以前是三個農民可以養活十個人,現在一個農民就可以養活十個人,那多餘的兩個農民去幹什麼呢?進城做農民工,去和城裏人搶碗飯吃。以前需要三個快遞員,現在只需要一個快遞員。那多餘的兩個快遞員幹什麼呢?三百六十行,也就三百六十個職業。以前每個職業三個人,共一千零捌拾人。現在科技提高了,一個人就可以代替三個人,那剩下的七百二十人幹什麼呢?真的沒事幹,想創業想創辦新行業,也就是七百二十分之幾個人的概率。再剩下的人就算有知識也只是天馬行空的胡亂搞事情了,例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嬰兒。

人類必須的東西就是簡單的幾種,剩下的東西都算是可有可無的提高生活質量的裝飾物,往往都是供大於求的市場。什麼時候能把發明之物變化爲必想要之物,如文玩字畫。那就靠宣傳大隊的工作了。說的多了,想要的人就多了。打廣告還是有必要的。

記得《窺視印度》作者訪問當地農民,爲什麼要抵禦高科技。答案就是因爲高科技讓一些同胞沒有工作。爲了讓每個人都有飯吃,拒絕高科技。很體貼的答案。他爲什麼不說發展科技之後,養着那些閒人呢?讓閒人去搞更多的稀奇古怪的事。

說到底,還是人口數量決定了現有的收入多少。人口多就降低一下科技,讓人人有工作。或是讓人們的救助意識增強。人口少,資源豐富,就提高科技,讓人們能獲得更高的收入。現在人口數量已經在那裏明擺着,收入不高,也是沒辦法的事。難不成你想直接抹去七百二十個閒散人員麼?爲了個人三倍工資,這種做法太罪惡了。至少現在,人人還能保證一份工資,還能感受人世間的愛恨情仇。這不是很好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