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選擇的決策只能叫決心(轉自得到)

今天繼續轉一篇讓我點頭如搗蒜的好書,希斯兄弟的《決斷》。希斯兄弟說的決策,其實就是從若干個選項之中選擇一個 —— 決策就是選擇。

這跟我們平常說的“決策”似乎不太一樣。我們平時聽說某某公司有某某“戰略決策”,好像說的都是決定去做“一件事”,似乎不是什麼二選一或者多選一。我們自己平時說“我決定如何如何”,也都是決定做一件事。那爲什麼希斯兄弟,非得強調從幾個選項之中做選擇呢?

因爲真正的決策就必須得有多個選項,才談得上科學。我們聽說的“戰略決策”只有一件事,那是因爲等公佈結果的時候背後的權衡比較都被隱藏了。我們平時說“我決定如何如何”,那是因爲……你那根本就不是科學決策。

1.儘量多點選擇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幾個研究者曾經訪問了匹茲堡市的105個女中學生,問她們過去一段時間都做過什麼決定。這些女中學生說了很多,結果研究者發現,女中學生的大多數決定,都是沒有什麼選項的。

這些決定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就是決定去做一件事 —— “我決定從此之後再也不指責別人了。”

第二類是對一件事,做一個 yes 或者 no 的選擇 —— “我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朋友請我抽菸,我抽還是不抽”“晚上有個聚會,我去還是不去”。

如果你是一個老江湖的話,你不妨欣賞一下年輕人的這些“決策”。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你不妨自省一下,自己平時做決定,是不是就是這樣的。這些決策充滿了青春的味道 —— 因爲實在太直來直去了。

她們沒有給自己任何選項。別人說個事兒,她們要不就連想都不想直接就決定去幹了,要不就稍微好一點、想一想幹還是不幹。她們就沒想到,我還有沒有別的選擇?我能不能把這件事改一改?

那老江湖會怎麼做呢?咱們就說晚上聚會這個事兒。老江湖收到聚會邀請,他在去和不去之外,還有別的辦法 —— 比如說晚上先去幹個別的事兒,然後去聚會地點扎一頭就走。你邀請他去,他給你面子的確去了,但是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做了自己的事兒。

聲明一點,我也不是老江湖,我喜歡直來直去。但是多年以來,我的確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現象。比如有的人,他請你幫個忙,你肯定是能幫就幫,幫不了就算了。但是當你請他幫忙的時候,他能幫,但是他總能發現一個機會,在幫你做這件事的同時,順便幫自己也做個什麼事情。從交朋友角度來說,我覺得這個習慣似乎不太好。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有的人的確是特別善於給自己增加選項。

而增加選項的好處非常明顯。同樣是這個研究發現,如果只能選擇 yes 或者 no,從長期看來,你有52%的決定都是錯的。如果你能增加一兩個選項,那麼選錯的比率就下降到32%。選項增加了,選對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這就是因爲當你沒考慮到別的選項的時候,你實際上是鑽了牛角尖。

還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現在有一部的電影的DVD,這個電影是你喜歡的明星主演的,DVD要價15美元。研究者先問一組受試者,在這個情況下,你願不願意花這15美元,買這個DVD?結果80%的受試者選擇買。

然後研究者又找了一組受試者,這一次增加了一個選項:你是願意花這15美元買這個DVD,還是願意把這15美元省下來、花到任何你想花的地方去?

咱們仔細想想,這所謂增加的一個選項等於是廢話 —— 我不買DVD當然就省了15美元,這15美元本來就是我的錢,我當然想怎麼花怎麼花!

可就是這麼一個多餘的選項,就讓願意買DVD的人從80%下降到55%。

所以說,哪怕你僅僅“意識到”自己還會有別的選項,你的決策水平都能大大改觀 —— 因爲你現在不是鑽牛角尖思維了。

這個道理說出來非常簡單,可是很難做到。事實上,就連大公司的CEO們都會犯女中學生的錯誤。有人調研發現,CEO決定是否收購一個公司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就是一個 yes/no 決定,什麼改變條款、什麼多幾個選擇,都不考慮。當然CEO鑽這個牛角尖也是有原因的,我在別處看到過研究,說一個CEO的媒體曝光度越高,他收購別人公司的時候願意給的溢價也越高 —— 換句話說,收購公司,常常是CEO們過度自信,彰顯個人魅力的行爲。

這個道理就是一定要給自己增加幾個選項再做決定。那上哪去找好的選項呢?

2.尋找亮點

最簡單的增加選項的辦法,就是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希斯兄弟講到,比如說沃爾瑪商場,是怎麼一步一步做到這麼成功的?沃爾瑪老闆有句話,說我在沃爾瑪採取的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是從別的商店那裏抄來的。

這句話很有意思。我們今天看沃爾瑪商場,跟別的超市都不太一樣,它是一個主打廉價商品的巨無霸 —— 可是沃爾瑪老闆居然說他的好東西都是跟人學來的。所以借鑑好想法並不可恥,借鑑得多了你就自成一家。

這個關鍵思想在於,如果你面對一個困難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可以看看別人是怎麼辦的。這個道理似乎也太簡單了,但是我講個故事你就明白這並不簡單。

這個故事我是在蒂姆·哈福德的《適應》( Adapt )這本書裏看到的。幾十年前,越南剛剛結束戰爭,老百姓生活條件非常差,很多兒童營養不良。然後一個國際組織,就派兩個美國科學家前往越南,看能不能想辦法解決一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我們的解題思路是借鑑。但是這兩個美國人沒有前人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鑑 —— 兒童營養不良,正確的解決方案是提供糧食援助啊!可是現在根本沒有援助,就派兩個營養學家去,營養學家難道還能變出營養來嗎?

但是美國人還真做到了。他們借鑑的是越南人自己。他們深入到越南農村調研,就發現並不是所有兒童都營養不良。有些兒童家裏同樣很窮,可是營養狀況就不錯。美國人就問這些兒童的家長都給孩子吃什麼,原來這些家長平時愛弄一些小魚小蝦給孩子吃。

我們知道越南靠海,小魚小蝦在普通越南人看來是非常低級的食物根本不屑於吃。但是營養學家馬上就意識到解決方案就在這裏。他們在各個村子裏召集村民開會,請給孩子喂小魚小蝦的家長傳授經驗,他們向村民保證,用這個方法就能讓你的孩子避免營養不良。

結果兩個營養學家一分錢沒花,把營養不良的問題解決了。

這個借鑑的思路,叫做“尋找亮點”。哪怕大多數人都失敗的局面下,也總會有幾個人是成功的,那你就看看那幾個成功者是怎麼做的。這個思路其實有點進化論的意思,事先不預設立場,讓各路人馬自由發揮,自然選擇,找到成功的嘗試。

希斯兄弟說的增加選項的辦法,也包括尋找亮點。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是一箇中學的校長。你們學校一到中午吃飯,學生要花很長的時間排隊打飯,那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希斯兄弟說,你應該先從內部找經驗,再向外面尋求借鑑:

1. 先看內部有沒有“亮點”:有沒有哪個打飯窗口的隊列總是前進得特別快?

2. 再看同行:別的學校食堂,是怎麼做的?

3. 同行也不行,再找不同領域的經驗:其他需要排隊的地方,比如說銀行、商店,它們都是怎麼做的?

如此說來,要想給自己增加選項也不容易。好想法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你得學習很多別人的經驗。掌握的套路多,辦事的選項就越多。

有了各種選項之後,你還需要一個小技巧。

3.並列選擇

今天咱們說的道理都是一說出來感覺特別簡單,實際應用並不簡單。第三個道理也是這樣 —— 那就是,你要把多個選項都擺在桌子上,要選就一起參選。

這不是廢話。比如說你要設計一個什麼東西,找了兩個設計小組。第一組,每想出來一個什麼方案就給你看,然後你提各種意見,他們拿回去再修改,再提出不同的方案。第二組,一次性地給你提供了好幾個方案,同時擺在你的面前,讓你選。你選定一個,他們回去再略作修改。

結果實驗表明,第二組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都擺出來,哪個好哪個不好一目瞭然。一個一個比較,費時費力而且到後面你會忘了前面的。

你看選秀節目選歌手,特別喜歡搞兩兩PK,這樣做節目特別熱鬧,但嚴格來說並不科學。類似地,體操比賽一個比完給一個打分,其實也不科學。最好的辦法是所有運動員都比完了以後統一打分,而且允許裁判回看每個人的錄像。體育比賽本質上是娛樂節目,打分形式有戲劇性的追求。

我們平時買東西、決定科研課題、選擇上哪個項目,最好的辦法都是把所有方案都擺出來,統一選擇……當然如果找對象也能這麼選就更好了:)

所以你看評書裏那些古代謀士給主公出主意,比較講究的做法是一次性給三個主意讓主公選擇 —— 有上策、中策和下策。一方面都放一起說容易比較,另一方面這也給了主公一種控制感。

所以現在大人物做決策,往往都要求幕僚多給幾個方案。不過這樣的老闆也容易糊弄,基辛格給尼克松當過國務卿,基辛格後來寫回憶錄,說尼克松總是要求至少給三個選項,而他的幕僚有時候其實只想給一個選項,然後故意找兩個實際上根本不可行的選項作陪襯!

基辛格開玩笑說,這幫人給總統的三個選項其實是第一,發動核戰爭;第二,直接投降;第三,要不咱們就這麼辦……

當然這個精神是總統面前必須永遠有多個選項。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你,有選擇嗎?在做決策嗎?不要讓決策變成表決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