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氣質,順勢而教——《氣質論》讀後感

文/曹紅格

《氣質論》,本書作者是美國醫學博士斯泰拉·切斯與亞歷山大·托馬斯,由譚碧雲翻譯。

本書涵蓋了瞭解氣質的臨牀訪談和擬合優度在氣質上的概念,還有父母指引,父母與兒童教育,學生行爲表現,兒科實踐,護理實踐,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心理治療,生理學研究,文化影響,以及其他一些內容。

初讀這本書,陌生的概念與理論,讓我感覺有些艱澀。慢慢讀下來,對氣質有了朦朧的理解。尤其是第15章《氣質與學校教育》中的兩個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卡爾,典型的棘手氣質,無論是第一次洗盆浴,第一次進食固體食物,還是第一個生日派對等等,每一次新的體驗都激起他的抗拒與排斥,表現爲高聲持續的哭鬧。

卡爾發脾氣的時候,他的父親,總是非常耐心和冷靜地對待。父親的正確處理,使卡爾的問題行爲一年比一年減少,除了面對完全陌生的新環境時卡爾還會偶爾衝動之外,在他身上已經看不到棘手氣質的影子了。

在他初入大學時,出現了極度的不適應,給切斯打電話預約,討論他的問題。切斯知道他曾經是一個棘手的孩子,他有過在父親、老師與朋友的支持下,逐步適應新要求的機會。他一直住在同一個社區,與自己的同學與朋友一道升學,新的課程也是循序漸進的引入的。進入大學後,情況完全不同了。他面臨一系列的新處境——環境是新的,需要交新的朋友,學業的要求與往日不同。卡爾的氣質特徵決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適應這麼多新的嚴苛的要求。

切斯向卡爾解釋了他出現問題的根源,卡爾着手採取行動——暫時減少新課的數量。學年結束時,他已經過渡到了正常。後來再遇到意想不到的新環境時,他已經能自己處理了。

案例二

凱西,屬於不活躍氣質,她緩慢的肢體動作非常顯眼。同學們譏笑她是“笨娃”,老師也建議她去讀特殊的“智障班”。凱西的父母當面諮詢了切斯。經過測試,切斯認爲,凱西的表現不應該被人們稱爲“遲緩”,而應該成爲“慎重” ,並且將研究報告提交給凱西的老師,建議她與凱西的父母對她保持耐心,並且在她經常成功完成某些任務與活動之後給予表揚。凱西的老師完全按照切斯的建議去實施。學年結束的時候,凱西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該年級的水平。

這兩個案例中的孩子,在旁人的眼中,可能都是不正常的孩子。一些不明情況的人可能會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甚至指責孩子父母“失之管教”。但是其實他們都是正常的兒童,只是氣質個性不同。

兒童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改變的。瞭解了孩子的氣質特徵,認識到氣質不同,孩子的行爲風格也會不同,認識瞭解氣質之間的差異,是教學與管理的基礎。瞭解了孩子的氣質個性,老師的態度與孩子的行爲達成擬合優度,孩子就會走上健康的成長之路。

等孩子大些了,告訴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他們就會像案例中的卡爾一樣,會試着改變自己,從而變得更優秀。

這本書還讓我明白了與家長溝通時,瞭解孩子要具體詳細地瞭解孩子在家中的日常行爲,以及一些偶然出現的特殊行爲。從而向孩子父母提出建議——父母改變行爲與態度,減輕孩子承受過大和有害的壓力。

瞭解氣質理論,對不同氣質的兒童,採取不同的策略,順勢而教,會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