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焦慮

五一假期完了,這篇文章,寫的是自己的感受。這個小長假,一直待在宿舍。說句實話,我一直在焦慮中度過。

迷茫了幾天,我終於知道焦慮的根源是:疏遠家人,同時對未來想太多。一邊是什麼都不願意與家裏人講,一邊是憂慮自己的未來。

我知道好不容易上了大學,多麼難得,這個機會是哥哥姐姐留給我的。然而我卻開始焦慮起來,不能爲家裏做點什麼而愧疚。

期待趕緊畢業,爲家裏分擔責任,又思慮未來何去何從,想得太多,不滿足現狀,反而心煩意亂。

每個人都有焦慮,解決焦慮的辦法,就是找到焦慮的根源,試着去解決它。如果讓你焦慮的是人,就找到那個人,通過溝通消除焦慮。

如果是心裏的某個想法,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我們只是被困在某個角落,走出那個怪圈焦慮自然消除。

我開始一直認爲,年輕的時候,所做的決定,會決定自己的一生。直到今天聽到每個觀點,我才認識到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英國《金融時報》請了一些作家、學者和演員,談了談他們希望自己在18歲時就知道的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好大學時光。

其中有一個建議是:保持靈活,不要過早做出選擇。

不要試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給畢業後做好一切準備,保持靈活性,其實很重要。

另一個建議是:不要太看重早期決定。

很多人都覺得,在大學以及剛畢業時做出的選擇,將會對未來10年到20年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影響。

其實,職業生涯早期做出的決定,並不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你最終會幹什麼”。只要你總體上了解你對什麼感興趣以及你想做什麼,在不同職業之間轉換其實很容易。

想要一開始就安排好一切,是不切實際的,生活有很多變數,及時調整目標,走一步看一步纔是生活,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會怎樣。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認爲:我的人生我做主;我要尊重自己的內心;我要做自己。

這些想法,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最近出版了新書《第二座山》,書中講到了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五個謊言,其中有兩個對我很有啓發。

第一個謊言是,人生是一個人的旅程。

很多暢銷書都會告訴你,成年之後,每個人都踏上了一個人的冒險,積累自己的經驗,歷練最多的人最終會勝出。

這個謊言鼓勵人們相信自由是沒有限制的,要不斷前行,不要被任何人或者事情約束。

但是在現實中,幸福感最強的人,是那些願意放棄自己一部分自由,心甘情願被束縛的人。

他們不會問:接下來我該做哪些特別酷的事?他們會問:我的責任是什麼?

讓自己紮根在一個社區、一個組織或者一個任務中,然後努力爭取其他人的信任,你纔能有機會完成一些有長遠影響的事情。

布魯克斯說,是我們選擇的“鐐銬”讓我們得到自由。

第二個謊言是,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的真理。

現在流行的社會風氣鼓吹你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做你自己。

可問題是,除非你的名字是亞里士多德,你可能很難創造出一套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關於未來,我可能要再次審視自己,重新制定計劃。要學會管理情緒,不能無休止的焦慮。


文/破簡成蝶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