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儀式感

以前我對儀式感的認知都關於戀愛,比方說認識一週年吃頓飯,兩週年依然同上。讀書時真已經是很有儀式感的表現,只吃飯,不送禮。

送禮對我來說是”超綱”行爲,我的戀愛觀很受一位同學影響,他說,“對一個女越好,她越早跑。”

所以我很早就培養出浪子性格——瀟灑、不羈、愛自由。

用現在的話來說:“你他媽就是個渣男。”

渣不渣男不屬於該文討論範圍,此文僅討論儀式感。

據官方解釋,“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最直接方式”。

這解釋類似那類“這話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中心思想。”

反正我所理解的儀式感——

“沒事找事幹,刷刷存在感。”

比方說六一兒童節,朋友們!大家都超齡了,但還得發點什麼刷存在感,因爲——

生活需要儀式感。

除清明外,大大小小的節日,後面都會加上“生活需要儀式感”,即便5月20日不是一個節日,“生活還是需要儀式感”。

因此我見過的儀式感大部分都屬於想裝卻又不想直白,類似朋友圈不少人喜歡用“很多人”這類手法掩飾壓根沒人關注的感嘆——

“很多人說我變了……”

“很多人說我成熟了……”

“很多人問我爲啥這麼拼……”

儀式感正是用文藝手法包裝不敢直白的炫耀——

“老子就是有錢。”

“老子就是長得帥。”

“老子就是有才。”

難道不是麼,一個人如果沒錢哪會在情人節送女朋友Diro的香水,我當年也就投幣抓個娃娃,一元起,五元止;如果一個人不是長得帥哪會用九宮格秀恩愛,我現在也不敢用本人原圖做頭像;如果一個人不是有才,他哪可能就“儀式感”這三字和你們嗶哩嗶哩,不好意思……這段很明顯在讚揚郭某。

儀式感就是爲了掩飾裝。

當然會有人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此生活才需要儀式感。但我覺得是因爲網絡水平的提高,於是開始熱衷展現生活的儀式感。

即便混得差,也要給人一種過得好的形象。形象是這時代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然不會延伸出“人設”,以往哪有什麼人設不人設,壓根沒這詞,只會說一個人“夠真”一個人“夠虛假”,遠不到談論人設,而現在大部分的儀式感都變成建立人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你的生活沒有儀式感,意味你的生活過得不好。”

一個人再怎麼樣貧窮都要給自己買點貴東西,拍幾張相片,作爲開箱的儀式感。出去吃飯,即便東西一般,也要拍幾張看起來好吃的相片,當作這晚餐的儀式感,藉此獲取濃濃的喜悅感——

“這是哪裏的餐館?”

“這東西很贊。”

“看起來很好吃。”

都特別想在別人羨慕的口吻中把愉悅感變成虛榮感,這纔是所有人熱衷展現儀式感的本質,你們也不妨留意大部分說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人,散播的消息都非常惹人羨慕,非常

讓人有那種”如果是我多好”的念頭。

然而就我個人而言,若真要配得上儀式感的往往都是簡單樸素之事,比方我在家創作很需要儀式感。這裏的儀式感,僅是倒杯水,即便我不喝。我還要拉窗簾,即便已是凌晨。最後還得擦擦鍵盤,即便很乾淨,但一系列坐下來後,它就能形成氛圍,真正的儀式感應該有氛圍性,而不是局部,不然不帶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要記住重要的不是儀式,而是感。

所以那些住在廣州珠江新城,每晚都能拍廣州塔的人,還喝起拉菲的紅酒,秀起雪白的大腿,最後矯情地配上一句生活需要儀式感,換作是我,我想……我也會很開心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