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喜歡自我證明

其實我也有這方面的傾向,想證明比他人強,若同一個維度上比不過別人,那就走不一樣的路線,本質上也是爲了證明比他人強。

但走不一樣的路是很苦的一件事,比方說,我在朋友圈發過一段話,“別人發過朋友圈的地方我是不會去的”。

前幾年還行,挺酷的,現在一看能去的地方除了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朗,要麼就是北極、南極。至於冰島、荷蘭、愛爾蘭、歐洲……都有朋友去過。

你說活該不活該。

當然這不算什麼大事,最多認慫不干擾生活。生活裏被幹擾的事卻多得去,首先由衷覺得近些年每個人的好勝心強了不少,口號一個喊得比一個響,但做的事情一件比一件糟糕,就像身邊不少人喊過要減肥,甚至在健身房拍照勸大家多運動,沒過一個月,這事都寫進歷史。我也有過類似的事情,一個月要看四本書、每天練字、一個月寫一則故事,結果均未達成。

可剛開始我和所有人一樣都習慣把問題看輕,因爲社會環境給了我一顆浮躁的心,現在大大小小的東西都強調簡單,設計要簡單、步驟要簡單,大大小小的“簡單”使人把人生遇到的困難都錯覺成“簡單”,偏偏越簡單的東西,執行起來越困難,而且即便失敗了,也沒人想承認自己是失敗者,類似做錯事想和對方道歉,已經很難說出“對不起”,尤其對待熟悉的人,兩個人的和好最終不會是:對不起。往往是時間,或許一句看似不經意的留言。我們都比以往愛面子,愛面子的原因是我們都有充分的知識證明自己是對的。

有一句話:“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其實小孩纔看利弊,大人只分對錯。對於小孩子,TA鬧的時候,你給TA吃糖,若不行就手機, 即便前一秒多鬧都會心情平復,TA哪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知道TA也不會鬧。反而大人,現在你想說服一個大人真的很難,首先當局者迷,其次對方也不覺得你是對的,甚至想證明你是錯的。比方說我知乎上有一篇稍微受衆的文章:“父母反對的愛情要不要繼續?”

不少人留言問我要怎樣證明父母的想法是錯,很多情況我都反問不如多想想父母哪些是正確的。

我很清楚提問者都想我站在他們那邊,可我沒參與過他們的事情,單憑他們的措辭肯定會有所誤判,畢竟提問的人或多或少會把父母描敘成不可理喻,這不可理喻是真實情況還是情緒所帶來的一種失真描敘?

我不清楚。

我只清楚現在不少人都習慣用最一針見血的字眼證明自己,我們這代人普遍都是尖銳的、敏感的,動不動就像被人侵犯了。要不然大家都不會嚮往詩和遠方。我們都被周邊的環境悄然養育出尖銳敏感的情緒——

一:大量的即時反饋培養我們浮躁的心,溝通比過往十年都便捷,正因便捷若一個人半天不回覆你,或許你就要對那個人生氣。遊戲也越來越好玩,越來越爽,身邊特別愛玩遊戲的人,大部分脾氣都比平日不接觸遊戲的同齡人暴躁。

二:信息被過分消費,本來很無常的日常——不想與人爭吵、遇到麻煩事不想沾染,可不少新媒體都把這些瑣碎的事定義爲:佛系。

這種定義往往帶些貶義的調侃。

現在聽別人說一句:“你是佛系青年”和幾年前聽別人說“你是宅男”有類似的刺耳。不僅如此,最近因爲《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吳京成爲中國首位100億票房的演員,今天一大早另一伴就給我發來《謝楠旺夫不是玄學,對老婆好真能出人頭地》……內容沒問題,正是沒問題纔不應該拿來放大消費,在這過於正確的信息裏容易讓人產生站隊的傾向,一站隊很自然想分對錯。若不爽,我隨意都能列些例子反駁,譬如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卡,他的感情生活不太好,包括喬布斯剛開始連自己的女兒都不認,但他們都是這世界最偉大的人,最後我什麼都沒有回覆。

因爲越是喜歡自我證明,越是要證明自己是聰明、自己是最棒的、自己很有用,不就是掩蓋一些自卑,畢竟這種證明類似耍點小聰明,讓別人羨慕你,讓別人妒忌你,好像站在別人妒忌以及羨慕的目光中就能證明自己的成功,好像別人讚揚一句:“你很不一樣”,以後一定要變得很不一樣,依我看來這時代最需要一顆乾淨的心靈,一顆友善的心靈,能沉默儘量沉默,能不言傳身教儘量什麼都不說,因爲唯獨這樣纔不會把自己當成神,而是一名好學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