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中的痛

陪伴孩子成長,

是需要智慧、藝術,更需要無條件的愛。

沒有內心的包容、理性的判斷,

這樣的陪伴中會積累各種矛盾,消磨對彼此的信賴,讓雙方都感到疲憊。



一  陪伴=監督。

在日常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陪伴着兩個孩子,成了他們時間的主宰。

我規劃着孩子們的學習作息時間,精打細算着如何利用好他們的一分一秒。

孩子們總是喜歡挑戰,時時想擺脫我的控制,渴望着自由。

這樣的陪伴變成了監督。




二 不良心智模式下的日常

每次檢查孩子們的作業,錯題成了我們戰場。每次週末更是硝煙四起,戰火紛飛。

歸根結底,主要是我無法接受孩子們犯錯。

總是認爲他們在學校學習了,學習上的所有知識點必須掌握了。

錯題,會讓我責備他們的課內學習情況,抱怨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

久而久之,陪伴學習的過程中我成了監工。

這樣的陪伴使我和孩子們之間的感情有了隔閡,我們的心貼得不那麼近了。特別是跟青春期的女兒,溝通漸漸少了,十句話八句離不開學習。

問題出在我這裏,如果不改變,我和孩子們的矛盾可能會越來越多。

今天陪兒子寫作業,兒子悄悄地說,媽媽又壞又好,不過好大於壞。

我在反思自己陪伴中的一系列的事情。




三  痛苦的回憶

回想起上次痛苦的回憶,我多麼渴望自己能成爲一名有智慧又有大愛的母親。

兩個月之前,我幫孩子洗澡。兒子洗頭時很磨蹭,又不願意站着淋。我等待了五六分鐘,他拿着一塊毛巾折呀折,沒完沒了。

我的耐心沒有了。

我用非常粗暴的方式直接把水淋到他頭上,孩子拼命的掙扎和哭鬧。

孩子越哭,我心裏越煩躁。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爆發的情緒。

事後,孩子對我憎恨無比,我也怒氣未消。下午,我們都冷靜下來了,互相反思、道歉、懺悔。

這樣的陪伴其實是傷害。




從那件事之後,我放手讓他自己洗,結束後我再幫他檢查是否乾淨就好。

也因爲這件事,我意識到,只要自己願意稍微改變一下思維方式,就可以改變雞飛狗跳的日子。

遇到問題,先不要苛責、爆發,以愛的方式試着去分析、換位思考。

磨蹭、畏難、接受能力差是兒童初期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特別是男孩子,更要去用心的去溝通、理解、引導,放大他們的優點,弱化他們的缺點。

對於青春期的女兒,我也更需要了解她的心理,她的社交圈,她對事情的分析能力,她生活中的點滴快樂和悲傷。

把他們當作孩子一樣去對待,而不是學習的工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