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

在麥當勞吃飯,聽見鄰座的爭吵聲越來越大:

媽媽:我是你媽,我這樣說你是爲你好!

女兒:你根本就不懂!你什麼都不懂!!

女兒說完,就扔掉手裏的薯條包,跑出門去……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哦,對,年少的我曾經跟我媽也有過類似的對白。

在文藝青年的精神角落“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小組。名字起的聳人聽聞,其實內容大都是組員們回憶父母的行爲對自己造成的精神傷害。並非爲人子女者玻璃心,而是爲人父母者太過“想當然”---而且,他們還喜歡打着一種口號:“我是爲你好”。

這種父母古今中外都不缺。

最近在讀的《傲慢與偏見》中,就有這麼一位母親---班納特太太。

你看,在18世紀的英國村莊裏,這位母親囉嗦誇張、一驚一乍、市井庸俗,以及,毫不掩飾對金龜婿的渴望。與不少內心驕傲的少女一樣---她的二女兒伊麗莎白總是爲母親丟臉的言行而感到慚愧。

乍一讀起來,我對班太太極爲反感,我都能想象到班太太的語音語調和說話時的表情。

經朋友提醒,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班太太簡單粗暴的“嫁個有錢人”背後,竟也隱藏着她的愛子之心: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錢才能更好的生活。

初爲人母的我,此時不得不深刻反省一下:我,是不是也會成爲下一個班太太?

每一個懷春少女都會對未來充滿浪漫幻想,然而,生活卻像河中潛流一樣,慢慢把少女幻想之石磨平棱角後,再用泥沙迫使這石頭牢牢待在現實的河牀上。已爲人婦、爲人母的昨日少女,會不會把這種對生活的無奈和遺憾,慢慢化成如班太太那樣“神經衰弱”型積怨?並把自己的不甘傳遞給下一代,還美其名曰“我是爲你好”

且不說班太太這種典型的家庭主婦,就連之前熱播劇《小別離》以及《虎媽貓爸》中那兩位媽媽---作爲幹練精明的事業女性,當她們爲孩子上好學校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操碎心時,在她們身上,我們是否看到了班太太的影子?

是的,當我們走過少女時期,成爲一個已婚婦人時,回望來時的路,也許會對一路上所犯的錯誤、所踩的坑後悔不已。雖然我們並不以這種踩坑經歷爲傲,但我們不自覺的就以“過來人”自居,說着那些類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之類的話。

想到這些,我問自己:當我愛子心切時,會不會“自告奮勇”的向孩子一遍遍重複自己的“人生經驗”,使我成爲一個囉嗦、自大、自我中心的母親?

想到豆瓣上那些孩子們多年後的“控訴”,我告訴自己:堅決不能成爲那樣的母親。

那麼,我該怎樣做呢?

還好,答案可以在書中找到。

現代文學作品中就有出衆的媽媽,她們就是值得我借鑑的榜樣。

在亦舒的長篇小說《生活之旅》中,女作家紀月瓊,就是一位知分寸、明界限、愛女兒愛得有張有馳的母親。女兒撒嬌,嫌訂婚戒指上的鑽石不夠大不夠美,被準女婿取笑,她笑着對準女婿一句“Smith學院的畢業生也可以愛美。這樣吧,我叫人到香港去挑” 幫女兒挽回了場面,足見對愛女的寵溺。所以,這麼疼愛的一個獨生女兒,要到偏遠落後地區做志願者,她內心當然極其不願。但,她也沒有反對。女兒曾與別人這樣評論母親“她不盲目反對任何事”。

紀實文學《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中,黑家的媽媽李百齡也是一位有主見、有底線又不乏包容心的母親。雖然看不慣女兒化妝,但她也不明確反對,只是從藥理師的專業角度建議並陪同女兒去藥妝店買合格化妝品。雖然不情願女兒中學就交男友,但她並不橫加干涉,只是與女兒說明自己的底線:不準吸毒、不準發生性關係。雖然她不想讓二兒子入伍,但也不阻攔,只是默默陪兒子去徵兵處諮詢,並儘量啓發兒子多角度瞭解情況,尊重兒子的決定。所以,孩子們評價媽媽是“酷媽”。

“北大夫妻”高志宏與徐智明,把他們的育兒經驗編輯成冊《育兒基本》。主要撰稿者---媽媽高志宏說,她之所以與兩個兒子關係融洽,是因爲在她的觀念中,“不是孩子叛逆,而是父母成長太慢”---爲人父母,不僅要自己不斷成長,而且要給予孩子充分尊重與平等交流,同時建立適度的界限感。這樣,孩子才能更自尊、獨立、有主見。從書中所描述的兩個兒子的日常來看,孩子們對媽媽還是很滿意的。

是的,我也要像上述的三位母親那樣,做個讓孩子滿意、讓自己滿意的媽媽。總結起來,要做這樣的母親,大體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接納自己。當一個人真正接納自己時,纔不會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別人(尤其是自己孩子身上)。具體原因可以見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讀書筆記 | 養育孩子是一場“治癒系”之旅》(直接點擊藍色字體就可以閱讀)。

2.尊重孩子。那些以“我是爲你好”作藉口,對孩子的言行和決定橫加干涉的母親,在內心深處,並不懂得尊重孩子。試想,當你所尊重的領導不合你意時,你也會以“我是爲你好”而逼迫TA改嗎?

3.獨立思考。首先,獨立思考表示不做人云亦云的媽媽,不隨大流,不以“別人怎樣怎樣”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不爲了別人的眼光而委屈孩子。這方面的反面教材就是《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太太---她常常揣測街坊四鄰的意思,然後對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不停嘮叨。其次,獨立思考意味着不盲目反對任何事。正如《生活之旅》中的紀月瓊和《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中的李百齡那樣。即使當一件事情讓你感覺“反直覺,反人性”,你也要在學習和嘗試理解之後再下結論。

4.不斷成長。正如《育兒基本》中高志宏說的那樣,只有自我的不斷成長,才能爲孩子提供其他方面的保障。《生活之旅》中的紀月瓊若不是不斷成長,又怎能成爲經濟獨立的名作家,怎能氣場十足的替女兒挽回面子?當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纔不懼怕“叛逆期”、“青春期”、“代溝”等等表象,而是以發展的眼光看透孩子的內心。當我們不斷成長時,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而當我們的見識與能力不斷進階時,我們也會爲自己驕傲,從而越來越“接納自己”

在《傲慢與偏見》結尾,班納特太太也變成了一個“頭腦清楚、和藹可親、頗有見識的女人”了。瞧,連班納特太太都能做到“不斷成長”,我們又怎麼會做不到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