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彝器”之蓮鶴方壺

民國初年,在河南省新鄭地區,當地人打井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古墓,並從墓中發掘出青銅器100多件,玉器、陶器數百件,史稱“新鄭彝器”。這座古墓就是後來震驚華夏的春秋鄭國國君大墓,簡稱“鄭公大墓”。

由於“鄭公大墓”的發掘,1927年,河南省成立河南博物館籌委會,這批文物幾經周折、輾轉,最終成爲了河南博物館的首批“鎮館之寶”。因此有人認爲:先有鄭公大墓,後有河南博物館。

後來隨着抗日戰爭的爆發,“新鄭彝器”被國民政府轉移到重慶。而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的1949年冬,國民政府下令將河南存渝古物全部運存臺灣,倉儲之中,蓮鶴方壺等文物被裝箱運至重慶機場。千鈞一髮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解放重慶,成功攔截了蓮鶴方壺等文物,但可惜的是,部分“新鄭彝器”還是被運到了臺灣。

蓮鶴方壺本爲一對,造型和花紋、裝飾完全相同。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與文化部代表共赴重慶,接收河南存渝古物。一尊底部稍有殘缺的蓮鶴方壺被調往當時的故宮博物館,該壺高122釐米,寬54釐米,重64公斤;而另一尊高117釐米,口長30.5釐米、寬24.9釐米的蓮鶴方壺則被河南博物館收藏。

該壺是“新鄭彝器”中的精品,採用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工藝精湛,鬼斧神工,壺上有冠蓋,器身爲長頸、垂腹、圈足,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瓶蓋上立一仙鶴,作展翅欲飛狀;壺頸兩側分置一耳,如龍形怪獸附壁回首;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小獸一頭;圈足下則盤臥兩頭卷尾獸,側首吐舌,傾其全力承託重器,造型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祕爲一體,實爲不可多得之傑作。

其壺口之飛鶴,曾受到郭沫若先生的盛讚:“此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視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可以看出,這裏所描述的既指蓮上之鶴,又總結了春秋時代青銅禮器總體的風格與趨向:舊的禮制逐漸崩潰,新的觀念正在形成。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整體風貌,與商周時期厚重、莊嚴的青銅器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而表現在青銅藝術上,便是一代新風的開創。

蓮鶴方壺是中國文物之瑰寶,1999年,蓮鶴方壺的仿製品被國務院指定爲外交禮品,贈送給國外領導人。2002年,蓮鶴方壺還成爲了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本文曾刊載於雜誌《環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九期“風物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