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金融科技建設進入“精細化時代”:不僅能知己,而且要知彼

4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銀行業保險業一季度運行發展情況。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銀行機構積極創新信貸政策和產品,加大了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支持,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銀行業多措並舉緩解風險,實現了平穩運行。

此前,中國銀行業協會針對疫情曾特別發文,要求行業“發揮線上數字化優勢,做好非接觸金融服務”。以此爲基礎,各大銀行快速建立起“非接觸服務渠道”:

  • 工商銀行:建立企業網銀外呼覈實快速響應機制,完成了包括武漢火神山醫院在內的企業網銀證書激活業務;
  • 建設銀行:通過移動端、PC端10大服務場景,隨時隨處滿足個人及企業客戶、行內員工金融服務需求;
  • 農業銀行:將視頻客服系統與企業掌銀對接,打造對公開戶遠程視頻面籤產品;
  • 中信銀行:通過線上視頻進行身份覈實,累計受理1391筆業務;
  • 民生銀行:12萬客戶通過遠程櫃員辦理業務,已超過同期線下網點業務量。*

在疫情戰役期間,金融科技爲保障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說,在本次“突擊考覈”中,各銀行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而這源於在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中,整體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持續投入。在日前公佈的2019年國有六大行年報中不難發現,國有六大行已經將金融科技***到了個人金融業務、資金業務、風險管理等多個領域。

其實無論是國有銀行和股份銀行,還是城商行和農商行,以科技力量推動金融業務發展,已然成爲各家銀行共同的認知。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催生出了新的業務形式以及服務模式,加快了業務的***和與客戶聯繫的緊密程度。但同時,也將銀行更加直接推在了客戶的面前。近距離的業務接觸,使得任何一個細微的問題,都可能被放大,直接影響業務體驗。同時,隨着手機銀行App、信用卡中心App、網銀等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日趨突顯,銀行用戶的忠誠度也並非牢不可破。雖然各家銀行不斷通過加強科技上的投入來保障業務,但仍面臨用戶需求提高與細分的挑戰,這正使得銀行業的金融科技建設呈現精細化的趨勢。

知彼:瞭解用戶和競品
如何瞭解用戶在完成線上業務流程時的體驗是否良好?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銀行金融科技業務的趨近同質化,讓用戶需求從“有沒有這個服務”,上升到了“服務好不好用”,因此,好的業務體驗其實是留住用戶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業務體驗除了流程、視覺等方面的影響之外,網頁、APP在性能方面是否優秀,也對用戶體驗造成影響。那麼,如何才能瞭解產品性能是否影響到用戶使用?

解決之道:主動模擬監控+被動真實用戶監控
通過主動模擬監控解決方案可以實現:主動監控用戶體驗、無侵入不影響應用、外網內網SaaS服務、競爭對手監控分析;
通過被動真實用戶監控解決方案可以實現:瞭解真實用戶體驗、用戶訪問全記錄、用戶問題全程跟蹤、用戶行爲商業分析。

帶來的價值

  • 實時掌握App和網頁用戶使用體驗,在客戶投訴前解決問題,提升用戶滿意度;
  • 提前發現問題隱患,降低IT運營風險;
  • 精準定位App和網頁的缺陷,縮短開發週期;
  • 高效專業的體檢報告,降低測試成本。

產品與競品相比性能體驗差別有多大?
在利用金融科技進行服務佈局的過程中,一些銀行運維和業務人員腦海中始終存在着幾個問號:“和其他銀行相比,我的App/網上服務是否還需要調整?自身App性能在整個行業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解決之道:無侵入實現與競品App的性能對比
通過評測服務,可對任意一款App程序進行交互流程性能監控,從而找出自身與行業競爭對手之間App服務品質的差距,進而及時發現自身不足,迅速優化調整。

帶來的價值

  • 掌握自身App性能在行業內的排名情況,統觀全局,爲運籌帷幄儲備基礎;
  • 瞭解與同行業其他銀行的差異,不斷優化自身性能,提高行業競爭力;
  • 評估手機銀行版本迭代後的優化效果,對新老版本進行對比測試,量化版本迭代效果。

知己:問題解析
如何更快定位影響業務的系統?
多年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不斷投入建設,早已讓很多銀行的IT系統規模龐大而複雜。網絡、數據庫、應用服務器、第三方產品等不同節點,到底哪個纔是影響銀行用戶最終業務使用的“元兇”?孤島式監控、快速故障域定位能力的缺失,讓快速定位故障節點成爲難題。

解決之道:端到端的全棧監控體系
通過端到端的全棧監控體系,對基礎架構、網絡性能、應用性能以及用戶體驗的全面監控。秒級的監控顆粒度,能夠實現快速告警,配合先進的AI(人工智能)架構,可以幫助銀行實現智能告警。

帶來的價值

  • 清晰邏輯拓撲結構,瞭解業務和設備之間的關聯關係;
  • 界定各個部門之間的問題所在,規避責任推諉;
  • 代碼級別定位,提升問題處理能力;
  • 提升IT對業務的感知能力,便於研發、運維和運營的協作,明確權責,提升工作效率;
  • 快速定位性能問題及影響範圍,降低故障恢復時間,降低業務損失;
  • 把應用、網絡、系統和應用數據的全業務鏈打通,讓數據不再是一個個孤島,快速定位問題所在。

如何有效利用已有大數據,從而形成數據資產?
隨着自身業務的不斷髮展,各銀行都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然而,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些本具有豐富價值的數據,很大一部分都沒能被高效地積累和利用。
解決之道:智能運維數據中臺用數據賦能
對此,通過智能運維數據中臺可解決問題,該平臺通過將海量數據存儲、計算、分析、可視化進行一體化集成,從一個數據分析需求的提出到形成可使用的數據報表的時間大大縮短,大幅縮減了企業相關成本,使企業業務人員將精力更多地專注在數據分析本身上。將未發生價值的數據,轉化爲商業價值。

帶來的價值

  • 助力銀行降低開發及後期維護成本;
  • 幫助銀行降低大數據技術選型和經驗不足帶來的風險;
  • 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和項目管理效率。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日前公開發表觀點認爲:“這次疫情是對我行金融科技戰略和數字化經營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壓力測試。”其實,這個觀點也代表了衆多銀行的心聲。
在金融科技的精細化投入和建設上,衆銀行們仍然任重而道遠。博睿宏遠作爲國內領先的APM服務廠商,將持續在自身領域進行深耕,以幫助更多銀行更好地發揮金融科技的業務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