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展望

筆者近期出版了《銀行數字化轉型》一書,該書是筆者對這一課題的深入思考,但是書的出版並不是思考的停止,在讀者們的鼓勵下,筆者還在努力有根據地“展望”。

數字化銀行目標是將現實銀行的經營活動儘可能轉移到虛擬空間進行,這不是銀行自己要起“高調”,而是數字化對於全社會而言,本意就是如此,通過在虛擬空間中執行業務活動,來最大限度解放生產力,賦能個人。

筆者在書中對支持數字化銀行實現的技術進行了展望,本文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嘗試梳理一個時間上的預測,當然,預測時間是最容易“打臉”的,不過,爲了回報讀者的支持,筆者豁出自己的“臉”,左邊不夠還有右邊。

本文筆者會先做一個時間軸的切分,再按照自己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從架構方法論和具體技術兩個層面分別進行展望。

一、時間軸

目前企業端,也就是常說的B端軟件設計,傳統方法、敏捷方法等各類項目管理方式打得不亦樂乎,做出來的系統也是風格各異,但是考慮到從信息化到數字化這個談論問題的大前提,筆者還是從將其按照信息化和數字化兩個大階段,切分成五個小階段,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定義,依然遵照《銀行數字化轉型》一書的定義。具體劃分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化到數字化的過程

信息化要經歷組件化、自動化、數智化者三個階段才能完成自己的高級階段。

組件化未免老生常談,但是做的怎麼樣,讀者可以自己感受下。我們今天通過“中臺”這個概念大談特談的能力共享,其實在組件化設計中已經包含,像筆者之前文章和演講中提到過的,差別也許只是是否有個專門的抽象層而已。但是組件化是我們開展後邊自動化等階段的一個基礎,組件化代表的是業務本身具備了結構化的基礎,這樣才能開始下一階段的自動化。

自動化是我們爲勞動者減負的真正開始,通過不斷延長可自動化的流程長度,逐步降低對人的依賴,不要把這個簡單理解成人力替代,筆者更傾向於認爲這是勞動技能轉變的開始,勞動者的基本技能開始逐漸向數字化社會過渡,而不是在大量用“碳基計算機”做更適合“硅基計算機”乾的事情,這也是在實現1963年就已提出的“信息化”概念。

數智化這個名詞起的還是挺好的,筆者借用來放在信息化的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自動化流程不僅充分的“長”,而且可以判斷的複雜事務也大幅度增加,勞動者可以從多數事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思考更有價值的事情。而且,除了工作,我們還有生活,沒有生活,也就沒有了消費,沒有了消費也就沒有了增長。

信息化之後就進入數字化。之所以分成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是因爲筆者認爲這兩者在表象上是體驗程度的差異,所以不好區分一個形態上的界限,但是筆者認爲,作爲在數字化世界中能夠暢通無阻的數字身份技術的成熟,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將這一技術的相對成熟放在最後一階段,後文還會有所涉及。

時間上來講,大家也都比較習慣“五年計劃”,姑且一個環節5年吧,總共25年,跟筆者之前對數字化的預測也基本吻合。當然,筆者此處的“打臉”期權已經備好,歡迎您買書、收文爲證。

二、架構方法論層面

筆者一貫積極宣傳企業級業務架構對企業轉型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作用,因爲現在又到了時代轉型期,要進入新時代了,“時代是思想之母”,新時代自然需要新方法,當然,也不是那麼全新,因爲“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切創新皆是對歷史的繼承與發展。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整體轉型,自然需要企業級架構方法論的輔助,而其中的業務架構方法是最不該被忽視又恰恰被嚴重忽視的領域,很多系統設計中畫的業務架構其實都不是業務人員可以真正理解的業務架構,而是爲了做系統延伸出來的業務架構,自然無法用於理解企業戰略、落地業務轉型,只能做需求分析。

數字化轉型要刷新企業的底層思維,其核心就是刷新業務側的結構哈思維能力,因爲數字化企業是被軟件包圍的企業,只有對軟件駕馭自如,才能像今天操縱工業機器般操縱未來生產,才能真正像進入工業時代一樣進入數字化時代,企業級業務架構的作用就在於此,所以它不是IT架構的延伸,是業務側在數字化時代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更容易跟IT對接的思維方式。

但是,對它的強調並不是需要永遠這樣,進入數字化時代後,它轉變業務人員思維的任務也就完成了,自然而然地融合回企業架構範疇,企業架構就是未來數字化企業的管理思維模式。

企業架構在從信息化發展到數字化的過程中,與過去不同,更加強調的是開放式企業架構,是如何處理生態層面連接、協作的架構,B端軟件不會只看着自己企業設計,而是要看着有關聯關係的企業,協同設計。

從實現層面看,今天服務、微服務比較盛行,姑且隨着潮流走。在組件化階段,微服務還會繼續有發展,儘管我們已經被它的“微”逼得想說“宏”,被複雜的通信機制搞得焦頭爛額,但是,它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些“快”的問題,因此,持續發展還是需要的。

微服務之後搞什麼,最近在討論中還真提到了這個問題,筆者對此的思路還是“行業級標準化構件”,筆者認爲這是面向數字化時代龐大的軟件需求所能採取的有效的大規模生產方式。構件化不是什麼新概念,詳細論述讀者可以參見筆者《架構演進的第四個趨勢:行業級標準化》一文,不在此贅述。

上述內容可以參考圖2所示:

圖2 架構方法論層面的發展

本文中表示各類方法論或者技術所採用的方塊的長度並非表示技術出現和截止的時間,每個方塊的左側應視爲較爲成熟的採用的開始,而右側更多暗示該技術已經轉化爲其他形態或者無需再特殊強調了。比如上圖中業務架構和開放式企業架構的關係,以及構件化和行業級標準化構件的關係。

三、具體技術層面

具體技術的展望永遠是個難事兒,不然Gartner曲線爲什麼年年差別甚大。

作爲基礎性技術來講,雲計算、大數據、高速通信網絡、量子計算等技術是決定計算、存儲、傳輸這三項基礎性能力的,“軟件定義世界”的能力全靠它們,但是,它們未來可能是國家性基礎設施,或者至少是分工、分級聯建的,想想不靠譜的美劇《機器人軍團》,就可以理解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未來的國家安全基礎。因此,這部分的發展,對企業而言,有一定的外部性。區塊鏈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技術,但是筆者將其定位於提升可信連接方面,而且其技術形態還有待更好的發展。

對於真正決定企業特點的技術,筆者沿襲書中對銀行分析的視角,按照信息化和數字化兩個階段展望。

信息化階段,隨着組件化能力的完成,RPA能力會上升,RPA其實是BPR的增強型迴歸,同時也代表了業務側對計算機的信任,筆者之前所在的一個業務領域,8年前就可以全流程自動化,但是,還是擔心不可靠。如今,“不信任”已經大幅度降低,流程型RPA在未來幾年中預計可以獲得更大發展,從而減少勞動者負擔。

今天大家都在反覆講數據對業務的賦能和驅動,但是,數據的賦能一定程度上還是要來自數據的“大”,量大、維度大、價值大等等,要是沒有這些大,就很難了。數據其實還是有的,只是採集和處理能力有限,物聯網和邊緣計算正在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提升社會數字化程度的重要技術,智慧城市等建設中在廣泛採用。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小企業的數據獲取問題,通過聯邦計算、區塊鏈等方式,更多地聚合數據的安全使用。

基於數據的“大”,在流程型RPA的基礎上,決策型RPA會逐漸崛起,軟件可以更多地自動運行。其實,讀者您細品,數字化時代,一定程度上,就是個決策型RPA氾濫的時代吧。

數字孿生是我們走進數字化時代的重要技術,我們在虛擬空間中活動主要靠數字孿生和各種虛擬技術,因爲我們仍需要在虛擬中找到“現實”。這一技術的發展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是靠硬件獲得了極大發展一樣,基礎硬件能力的突破性提升,會解決支持數字孿生需要的計算、存儲和傳輸能力。數字孿生和虛擬現實是可以發揮創造力的地方,是企業未來需要關注之處。

數字貨幣決定的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進化程度。今天銀行的信息化已經很有成績了,儘管被互聯網企業搶去了光芒,但是實力依然雄厚,依然有機會將今天的財務、人力等資源優勢轉化爲明日的競爭力,否則,如果數字貨幣進化到一定程度,那金融基礎設施都將重新定義。筆者將其放在信息化後期而非現在,也就是考慮到比爾蓋茨的經典之論,不要低估十年之後的影響。

數字人類是一項很關鍵的體驗性技術,去年很多銀行拍了“未來銀行”的宣傳片,展望未來銀行服務,筆者比較鐘意的是,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放上了數字人類,虛擬的客戶經理,不要小瞧這一點,信息化時代,大家拼的是流量;數字化時代,大家拼的是交流,如果你的數字員工“不香”,那你就沒機會送達服務了,能在後端等着調用就是萬幸。

數字身份是虛擬空間的通行證,但是有很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因此筆者將其置於最後,儘管現在就有微軟這樣的大企業持續在研究。

上述技術與書中所論述的關鍵技術基本一致,串聯起來就如圖3所示:


圖3 技術發展示意圖

四、願景

通過上述技術,我們最終期待實現的數字化銀行如圖4所示:

在通過雲方式組織的超算中心、高速傳輸網絡和海量分佈式存儲基礎上,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建立連接所有參與方的虛擬空間,政府、銀行、合作方共同組成以客戶爲中心的競合生態圈,通過洞察技術和送達技術,實現爲客戶提供協同化、定製化的服務,服務的設計來自於以企業架構爲基礎延伸出來的開放式架構能力。這不僅僅是當前“開放銀行”的概念,而是面向社會的連接,是以客戶爲中心而非以銀行爲中心的開放。

更多詳細論述請見《銀行數字化轉型》一書。

作者簡介

付曉巖,新書《銀行數字化轉型》剛剛面市,受到熱議。另著有《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一書,對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發展有持續的研究和深厚的實踐積累,現就職於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衆號:曉談巖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