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須知ISO、快門、光圈、曝光概念

最近去了解了相關攝影的知識,爲了自己更好的理解,作如下筆記:
第一部分一個比喻
第二部分一張圖
第三部分詳細解說

第一部分

一個完美的比喻

將攝像機拍出一張完美的照片想象爲“一個有過濾網的可控制出水速度的水龍頭放滿一桶水”。
光圈:水龍頭的開關
快門:水龍頭打開的時間
ISO(感光度):濾網
其中ISO越高,拍出的照片中就會有越多的顆粒與噪點。(相當於濾網空隙越大,水桶中的雜質就越多)

第二部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光圈越大,參照物越模糊。 快門越高,運動物越清晰。 感光度越大,照片糙點越多.

第三部分

ISO(感光度)與圖片質量

ISO – 感光度,是一個曝光率極高的詞

我們在超市買餅乾的時候就可能會看見包裝袋上寫:本公司已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這個ISO是國際標準組織的縮寫,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餅乾管理標準,也制訂膠捲的生產標準,所以貨架上的膠捲有ISO100,200和400的幾種,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膠捲。

ISO感光度是CCD/CMOS(或膠捲)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膠捲,相機2秒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同樣光線條件下用ISO200的膠捲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則只要0.5秒。 在數碼時代,數碼相機的主菜單裏都有ISO選擇,100,200,400或者800,這和膠捲上的一樣。看機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數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午餐和愛情都流行快餐,什麼事都要快點搞,按道理我們應該喜歡高感光度。但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高ISO雖然速度快但圖像顆粒粗,經不起精細放大出圖。所以風光攝影要用相機的最低感光度纔可得到精細的畫面。高ISO一般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萬不得已的時候很多,所以高ISO圖片質量是數碼相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在弱光場合比如昏暗的室內,午夜的街頭,ISO100時即使光圈開到最大,快門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確曝光,這時不用三腳架是無法把相機端穩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腳架,被攝者一轉頭照片同樣會糊。閃光燈可以救急,但閃燈會破壞現場氣氛,人會臉色不自然,而且相機內的小閃光燈有效距離不會超過四米,稍遠的人物和景物就無法照亮了。更何況有些地方是不準使用閃光燈的,如博物館劇院。我們沒有辦法只有提高數碼相機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樣是1000萬像素的小數碼DC和數碼單反DSLR,如果都設置在最低感光度來拍攝(例如ISO100或80),假設鏡頭的素質相同,它們所拍的圖片分辨率和圖片質量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ISO提高到400來拍攝,圖片質量的差別就明顯了,DSLR拍出來的圖像依然乾淨,和ISO100時所拍差別不大,而DC的圖片質量則下降明顯,噪點很大,顏色失真,細節丟失。如果繼續提高到ISO800,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就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了,而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雖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如果進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也下降得厲害,但依然能滿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時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之差,您需要一顆勇敢的心纔敢看。 在像素相等的情況下,CCD/CMOS面積越大,高ISO的成像質量越好。也就是說:在CCD/CMOS面積一定的情況下,裏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會造成圖像質量的下降。所以現在的數碼相機不應該在1000萬像素以上再簡單增加幾百萬像素,而應該在提高CCD/CMOS質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寬容度纔是當務之急。800萬像素已經足夠旅遊攝影之需,我們在選擇數碼相機時就不該只看像素高低,而應該注意相機CCD/CMOS的大小。目前而言,解像度已經足夠,該是重點關心圖像質量的時候了。

快門

在攝影術最初發明的那些年,拍張照片曝光時間一般都需要好幾分鐘,大部分照相機是不需要快門的,開始曝光的時候把鏡頭蓋取下,然後看錶,五分鐘後蓋上,照片完成。 後來,膠片的感光速度越來越快(ISO越來越高),曝光時間變爲一分鐘,幾秒鐘,1/10秒甚至幾百分之一秒,這時候用手取鏡頭蓋就不夠快了。我們需要一個能準確控制曝光時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快門。 快門有機械快門,電子快門,以及電子機械聯合快門等很多種類。定義:快門就是相機裏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這裏順便介紹一下安全快門速度。在使用135相機拍攝的時候有一個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

所有相機都基於小孔成像原理:拿一個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鑽個小圓孔,然後把有孔的這面對着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樹什麼的,就會在圓孔對面的箱內壁生成此樹的倒影。假如我們在內壁塗上感光材料(裝上膠捲或CCD/CMOS),這個有孔的箱子就是一臺完整的照相機了。這就是針孔相機。 既然一臺照相機可以不需要鏡頭,爲什麼現在的相機前面不是一個小圓孔而是幾塊玻璃呢?而且這幾塊玻璃(鏡頭)還賣得那麼貴!這是因爲小孔要成像的話,孔必須很小,這也是針孔相機名稱的來歷。如果孔開得和門一樣大,這個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們沒有小門成像一說。孔小進光量就小,所以玩針孔攝影非常鍛鍊人的耐心,一張照片曝光幾分鐘到幾個小時都常見。而且,由於光的衍射干擾,針孔相機拍的圖片都不夠清晰,如霧裏看花一般。 沒有人原意花幾個小時去拍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我們要想辦法加大進光量。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這個小孔開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圖像呢?人們馬上就想到了凸鏡的聚光功能。把玻璃凸鏡裝到大孔上,問題不就解決了? 確實如此。相機鏡頭就是這樣誕生的。今天數碼相機的各種鏡頭都是幾塊凹凸鏡的排列組合,然後外面用塑料或鐵皮一包。有了鏡頭,小孔成像的這個孔 – 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 – 就不再是針孔了,它變成了洞。 進光量問題解決。

但有時候問題又來了: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大洞。比如夏日沙灘上烈日當頭,四處白花花一片,爲了分清到底是人肉還是白沙,我們需要眯着眼睛仔細觀察。鏡頭是照相機的眼睛,這時候相機也需要眯起眼睛。很顯然,爲了應付不同的光線強度,我們還需要給鏡頭裝上能夠調節這個洞的大小的裝置,以便在強光時縮小爲針孔,弱光時開成大洞。這個裝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稱爲Aperture。一組凹凸鏡再加上光圈就誕生了完整的鏡頭。定義:光圈就是鏡頭裏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也許您已經看出來了,光圈值和光圈實際大小是相反的,進光量最大時光圈爲F1,最小時爲F64。 對135相機來說大多數鏡頭的最小光圈爲F22。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時候鏡頭的成像質量最好?根據上圖,最小光圈F22時光圈跟針孔差不多,數碼相機成了針孔相機,前面說過針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時候小孔又變成了大門,成像也差。所以,根據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庸之道,請牢記: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 我們稱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爲最佳光圈。如果是135數碼單反,中等光圈爲F8或F11。小數碼DC要看具體機型,如果可選光圈值在F2.5到F8之間,中間的F4.6爲最佳光圈。假如光陰似水,鏡頭的光圈就是水龍頭,它控制着水流(進光量)的大小。 對於鏡頭我們當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這就如同家裏的水龍頭,雖然平時我們刷牙洗臉從不把它開最大,但萬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們會立即把龍頭擰到最大,並且痛恨當初爲什麼沒有裝一個大點的水龍頭。一個鏡頭最大光圈時成像並不好,平時我們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準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下,比如深夜的街頭紀實抓拍,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最大光圈,並且後悔當初爲什麼沒買一支大光圈鏡頭。但大光圈鏡頭的價錢很貴,重量驚人。比如Canon70-200mm有兩個版本,光圈爲F4的售價人民幣四千元,重700克;光圈爲F2.8的那一款售價八千多元,重達1500克。這是因爲光圈大一級,鏡片就大很多,加工難度大。是否值得爲大一級光圈多付出一倍的錢和負重的汗水,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曝光

爲了講清曝光這個詞,我們還是回到小孔成像。假設一個黑乎乎的密閉房間,一面牆壁上開了個小圓窗戶,窗對面的內壁上安上感光材料(白瀝青,大型膠捲或CCD/CMOS)。這就是一臺大型房式照相機。在沒有打開小窗之前,房間裏是黑乎乎的。 我們打開小窗,光線從小孔而入,射到對面牆壁的膠捲上,產生光化反應(或光電反應,如果是CCD/CMOS),照片就誕生了。此過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確曝光的圖片,必須精確決定曝光量。所謂曝光量就是讓多少光進入這個密閉房間裏。如果進光量太大,照片就會白花花一片,晚上變成了白天。如果進光量太小,照片就會黑乎乎的,白人變成黑人。幸好我們有了光圈和快門兩樣工具可以一起來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可以這樣認爲:光圈(值)大小其實就是那個小圓窗戶開多大,快門(速度)就是窗戶打開多久。假設窗戶只打開1/4,時間爲4秒鐘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很顯然,窗戶打開一半,時間2秒鐘也能讓底片正確曝光,因爲1/44=1/22=1,進光量都是一樣多。同樣的,如果窗戶全開,曝光時間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個鏡頭光圈全開爲F4,用攝影行話來說,光圈F4快門速度1秒爲正確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樣能得到準確曝光的圖片。重要結論:一張正確曝光的圖片可以有N種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總結以上幾個名詞解釋,有三個因素能影響一張圖片是否正確曝光:光圈,快門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聯合決定進光量,ISO決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進光量不夠,我們可以開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門速度,還是不夠的話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點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門速度降低則圖片可能會糊,提高ISO後圖片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捨要靈活決定。

測光與測光模式

曝光和測光是一對雙胞胎,如果不能準確測定光照強度,正確曝光就無從談起。1965年以前絕大多數相機都沒有機內測光裝置,拍照時要另外攜帶笨重的測光表,或者靠經驗來估計光照強度。現在所有的數碼相機都內置測光表,它能測量光線的強度,自動給出能正確曝光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大大降低了攝影的技術門檻。相機是如何實現自動測光的?原來每個數碼相機裏都有一個光敏電阻(不同強度的光線照射時電阻值發生變化),相機內的電腦根據電阻值的變化確定光線強度,進而確定曝光值(光圈,快門)。測光模式主要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區域(平均)測光三種。點測光只測取景框內一個小點的光線強度(此小點大約爲取景框面積的10%到1%,看不同機型)。區域(平均)測光則把取景框分爲5到63塊(看機型不同),分別對每塊測光然後再加權平均得到光照強度。中央重點測光是簡化的區域(平均)測光,只把取景框分爲中央圓圈和四周兩塊,分別測光,然後加權平均(中央圓圈的權重爲70%左右)。根據什麼情況來採用不同的測光方式?大多數情況下用區域測光即可。在光線明暗反差很大時應該採用點測光。用區域(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也可以,你可根據自己的藝術創意進行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

到底怎樣纔算是正確曝光?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準確的答案。總原則:照片要能真實反映拍攝時的環境亮度。如果一張正午戶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這張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則是曝光過度。曝光是否準確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的。

相機自動確定的曝光值90%以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準的時候,典型的例子是雪景,本來應該雪白刺眼的場景拍出來卻是一片灰色;再比如對着一堆煤球拍,本來是純黑,拍出來卻是灰煤。這種失誤根源在於相機的反射式測光原理。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物體本身可以發光,比如太陽或燈泡;大多數情況是物體能反射外來光線。反射的光線越多,物體就越亮,反之則越暗。假設兩個極端,純黑色物體不會反射光線,反射率爲零,而純白的物體反射率是100%。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中間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稱爲柯達灰,也稱爲18%中間灰。

以一張客廳照片爲例,客廳牆壁又白又亮,而電視機的大屏幕又黑又暗,窗簾和傢俱等亮度居中。要以誰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相機自動測光就是取平均數,最後給出一個讓圖片達到中間灰的曝光值。

相機內部的自動測光電腦是個死腦筋,它認爲全世界所有場景的平均亮度都是18%中間灰。好在大部分生活場景都是明暗交織的,平均起來差不多是灰色,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自動曝光自動測光都相對準確。但在雪景這樣的純白場景(或者煤球等純黑場景)時,相機依然會給出中間灰效果的曝光值,拍出來就會白雪成灰雪,煤球成灰球。此時我們就要對自動曝光值予以修正,對雪景增加曝光,煤球減少曝光,這樣才能拍出亮度和色調正確的照片。修正(增減)曝光值就叫做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的原則:白加黑減。如果構圖中有大片白色物體或者有燈等特別明亮的物體,就要相應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減低快門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體,則要減少曝光量。 一般來說,在光照比較平均的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測光和曝光比較準確,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時自動曝光往往不準,需要手動暴光補償。

之所以需要曝光補償,是因爲相機的小電腦雖然聰明,但還沒有聰明到能判斷物體到底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電腦能辨別出白雪,茶杯,或者煤球,那也就不用人腦來補償了。不過就算 相機能認識物體,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還是需要曝光補償,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想故意把明亮的世界拍得灰暗些;又比如我想故意增加曝光量,把一個深色皮膚的妹妹拍得白白的。這些事情相機的電腦永遠學不會,因爲它不懂我的心,所以我們永遠需要補償。

在膠片時代,精確測光和曝光是極其重要的, 負片底片一旦曝光不足,色彩就非常難看;而反轉片一旦過曝一檔(1EV),其色彩和層次就消失大半,更何況只有在底片沖印後才知道曝光是否準確。在數碼時代曝光的問題變得簡單了,拍完之後可以立即回放,曝光不準可以馬上改,而且如果圖片以RAW格式存儲的話,其抗過曝/欠曝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沒有曝成完全沒層次的一片純白,過曝/欠曝一個EV之內的照片都能在後期電腦處理時調正,而且基本不漏痕跡。但過曝/欠曝太多還是不行,如果相差2EV以上,調正後的圖片也會很難看。所以掌握曝光補償白加黑減的原則依然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