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能達Autocord

https://weibo.com/p/1001603799725789825340/home

毫無疑問,美能達AUTOCORD是最容易買到的日系雙反相機之一,但是其型號之混亂也經常讓人摸不着頭腦。接下來,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關於美能達雙反以及AUTOCORD的區分方法和購買建議。

30年的雙反之路

當時還叫做“千代田光學”的美能達的是日本最早開始生產雙反相機的廠商之一(另一爲現在轉向試驗光學儀器生產的東洋精機光學),經歷了Minoltaflex、Minolta Automat、Minoltacord、Minolta AUTOCORD共4個時代,持續了長達30年之久。

其中Minoltaflex是美能達最初的雙反相機,初代型號是完全模仿蔡司Ikonflex Ⅱ的產物,機頂銘牌上寫的也是“Minoltaflex”字樣。這個系列機型從二次世界大戰前開始到1953年共推出了三代,和其他一些衍生型號,除收藏之外,並沒有什麼使用價值。

Minolta Automat則是以祿來爲模子,在Minoltaflex上進行改款的產物,機頂銘牌標示爲“Minolta Automat”,除了少見,適於收藏之外,同樣沒有什麼使用價值。

Minoltacord是一臺非常需要注意的機型,因爲它是美能達所有雙反相機中最低端、夠買時最需要回避的型號(笑)。這臺機型機頂銘牌標示爲“Minoltacord”,是Minoltaflex ⅡB的入門型衍生品。雖然它的對焦已經從旋鈕式改爲撥杆式,有了AUTOCORD系列的影子,但能不買還是不要買的好。

最後的Minolta AUTOCORD是現在最受歡迎的雙反相機系列之一,該系列的機頂銘牌標示爲“Minolta AUTOCORD”但是前期型和後期型的銘牌形狀有所區別,銘牌是分辨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撥杆式對焦操作並非獨創,而是抄襲自1950年問世的前捷克斯洛伐克雙反相機Flexaret Ⅲ。這一系列目前保有量不小,價格不算貴,性能也不錯,是非常適合買來使用的機型,但其同一型號下產品之複雜、多樣、標示不清……簡直聞所未聞。其實通過對焦標尺、鏡頭鍍膜顏色、銘牌形狀這三點就可以很簡單地判斷AUTOCORD的前後期,再通過機身側面的功能型標示就可以判斷出具體型號,以此判斷可以說是十拿九穩。

AUTOCORD中的各個型號

前期型

基礎型:1955年登場的AUTOCORD第一款機型,如果最快快門速度爲1/400秒的話就鐵定使它沒錯了,除了這款機型之外所有AUTOCORD的快門速度都能達到1/500秒。這款機型也有少量採用精工1/500秒快門的產品。

L型:AUTOCORD基礎型的改進款,最大的特點是具備了硒光測光功能,採用能達到1/500秒精工快門,比較少見。由於硒光測光頭平時是隱藏在銘牌之下,測光普遍還都比較準確,是比較值得購買的機型。

RA型:1957年之後發售的機型,比較少見。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以4×4或4×5幅面拍攝,一卷120膠片可以拍攝16張照片。

RG型:基礎型改裝西鐵城快門的版本,除此以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後期型

Ⅰ型:應該算是後期型中的基礎型,1962年發佈,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Ⅰ型(新):這臺機型被盛傳爲“Ⅱ型”,但官方產品序列中並沒有“Ⅱ型”存在,因此只能稱爲“Ⅰ型(新)”。這臺機型在Ⅰ型的基礎上支持220膠捲,在過片到12張之後,計數器會自動回跳計數。外觀與Ⅰ型毫無區別,很難分辨。

CDS型:這臺是AUTOCORD中比較搶眼的機型,採用了CDS測光功能,但是價格稍微有點離譜。

CDSⅢ型:被普遍認爲是AUTOCORD最後期的機型,比較少見,1965年隨220膠捲一起發佈,在CDS型的基礎上支持220膠捲,可以直接進行設定膠捲種類,進行1~24張計數。

Ⅲ型:AUTOCORD系列真正的最後期機型,和CDSⅢ型一樣支持220膠捲但砍掉了測光。1965年定型但未發佈,直到70年代大量粉絲強烈要求下才少量發售。這臺機型在國內相當少見,甚至不少人都不知道這臺機型的存在。

雖然AUTOCORD的版本非常繁雜,而且還有各種改裝款,但是隻要了解上面的說到的要點,基本就不會錯。目前國內的AUTOCORD基礎型機型價格稍稍偏高,因此,不如直接瞄準帶測光的前期L型、能夠節省膠片的RA型,以及後期的Ⅲ型等特殊機型。

美能達Autocord前後期機型區分方法。

側爲後期機型,右側爲前期機型


頭鍍膜顏色:左側爲後期機型,右側爲前期機型


對焦杆標尺:左側爲後期機型,右側爲前期機型


掛具形狀:左側爲後期機型,右側爲前期機型


就這麼多吧,其他的東西慢慢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