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猶豫不決策略選擇

昨晚略有失眠,一覺醒來8:30。雖然是出差在外,仍需要按要求正常上班,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公司正常上班時間爲8:30,要儘快趕到。

 

洗漱畢,下樓 8:37。拿出手機準備滴滴,一看快車排隊12人, 推薦拼車;果斷點拼車,有司機接單,但在西麗湖那,要7分鐘到。

猶豫了一下,不如騎自行車, 15(路程時間)+7(等司機時間)=22, 9點到公司,更經濟划算一點 。

沿路向前1公里,走到西麗醫院,發現無自行車, 此時已經8:50;又向前找公交,站點發現無公交,再想找自行車,又前行 1 公里仍沒有, 此時9:05分。

如此走到公司,怕得走25分鐘,開始後悔當時咋沒等那個拼車,那是在所有方案中最優的。

尋自行車無果,站於路邊,心中對比決策,開始滴滴尋車,排名第3,等待6分鐘。9:10分上車,路上雖遇路口有車剮蹭,但耗時18分鐘於9:28抵達公司。

一路波折,心中略有感慨。

 

首先基於最開始的條件,8:37分在樓下,目標爲9:00到達公司。基於個人職業的要求,同時有個人花錢的厭惡偏好。

分析,打車需要等待時間成本,但上車後即到達時間可控。

騎自行車,尋找車的成本不可控,同時會滿頭大汗,僅能省個打車錢

打車會找公司報銷,則花錢的不是主要因素;爲滿足個人職業要求、同時爲公司省錢角度(打車成本,相比於公司每小時爲我付的薪資,很小),則最優解爲 原地等待打車;

但最終我選擇的是尋找自行車, 因爲個人底層的經濟上省錢的“惡習”的思維慣性。

而從最終結果上來看, 自己走了2公里(苦了自己), 然後又打了車(錢也沒省到),實屬雙輸;

 

做事情

1、策略要對,分析清楚 ---- 人有能力、看清人

2、選擇合適的人來做, 對於我而言,存在這種省錢的底層思維邏輯,除非我能改變思維,改變自我(但這是過往經歷決定的,在農村、貧困中長大),不然這樣事可能還會做錯策略選擇。 ----- 深入的考查、選對人

3、在這個對過程負責、缺乏決策魅力的大環境下(屠蛇小組),領導力、決策力更寶貴 ---- 給予發揮空間、用人不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