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讀物」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Ted演講《貧窮的本質是什麼?》,之後在找相關資料的時候接觸到了這本《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講真,我是想脫貧纔去看的這本書,但是讀到中途的時候,我爲自己那點私利和小心機慚愧不已,這不是一本帶你脫貧的書!這不是一本帶你脫貧的書!這不是一本帶你脫貧的書!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是讀他!讀他!讀他!怎麼有一種李佳琪即視感。好了不扯皮了,《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是一本從宏觀的角度去解讀貧窮的本質的書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合作的著作,這是一本探究窮人爲什麼無法擺脫貧窮的顛覆之作。

《貧窮的本質:我們爲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本書的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羣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詳細解讀了我們過去對貧窮和窮人的誤解,以及窮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會遇到的不友善,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窮人呢?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貧困線。按照美國的標準來說,每天消費只能控制在99美分以下的人就是窮人。貧困人羣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比如社會文化有貶低窮人的習慣,文學作品經常把窮人描繪成又懶又饞的人,這樣的誤解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許多脫貧政策也是建立在誤解之上的。

 

目錄

第一部分:慈善的誤區

1. 飢餓問題

2. 健康問題

3. 教育問題

4. 人口問題

第二部分:貧困羣體的困境

1. 保險難

2. 貸款難

3. 儲蓄難

4. 做生意難

第三部分:如何應對貧困

書摘

總結


第一部分:慈善的誤區

窮人很難脫貧,主要是因爲很多慈善組織的做法是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的,沒有考慮到窮人真正面臨的難題。我們將從飢餓、健康、教育、人口這四個方面來看窮人真正面臨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產生的原因。

1. 飢餓問題

很多扶貧政策,往往將貧窮和飢餓這兩個詞掛鉤,認爲窮人就是喫不飽飯的人。所以,這些政策會主張直接發糧食。但是,絕大多數人窮人並不是喫不飽飯,窮人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面的營養。這會影響到他們下一代的智商和前途,世代無法擺脫貧窮。

2. 健康問題

有觀點認爲只要我們在貧困國家加大公共領域的投資,預防疾病,就可以讓窮人更健康。但真實的情況是,預防工作就算再便宜,窮人還是不會去做,他們只關心生病以後要花多少錢來治。到了治病的時候,窮人更喜歡那些要價高但只會開抗生素的醫生,而不是選擇真正有幫助的免費醫療服務。因爲大多數窮人都不具備最基本的生理知識,他們聽不懂醫生的解釋,而注射抗生素會讓他們立刻感到好轉。

3. 教育問題

我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錯覺,認爲窮人家的孩子不上學是因爲沒錢。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國家,小學、甚至初中都是免費的,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願意上學。窮人的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有3:

  1. 原因一:學校教育質量低下。
  2. 原因二:很多家長不知道教育的好處,因爲教育的回報往往是在十幾年之後,這讓很多家長看不到投資的價值,同時也不想放棄孩子現在能掙到的錢。
  3. 原因三:學校大多以培養精英爲己任,很多孩子在起步階段就因爲趕不上進度而被放棄了,所以很多孩子不喜歡上學。

所以,在教育問題上,光建立學校、聘用教師是遠遠不夠的。

4. 人口問題

有觀點認爲人口增長會讓一個窮國變得更窮,因此,降低生育率會讓窮人的境遇變好。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有相關的人口政策,但是這並沒能阻止窮人生更多的孩子。因爲窮人一般都沒有社會保險、退休金、養老金,對他們而言,孩子是養老送終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們會越窮越生,惡性循環。

第二部分:貧困羣體的困境

1. 保險難

貧窮人羣在生活中總是面臨很多風險,一次旱災一場暴雨,生個病出個意外,就能讓他們的生活陷於困境。但是他們很少買保險。同樣,保險公司也很少給這個羣體提供服務,原因有3。

  1. 原因一:他們很難對窮人進行監督。窮人有了失業保險,可能會故意不好好工作。
  2. 原因二:一般來說只有那些覺得自己有危險的人才會參保,所以保險公司爲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將保費定高一點,這樣一來,貧困羣體就更猶豫不前。
  3. 原因三:保險公司很難預防那些明目張膽的欺詐行爲,所以會傾向於把貧困羣體排除在外。

2. 貸款難

貧困羣體常常缺錢,但是他們在借錢的時候,很少選擇銀行,而是直接去找高利貸。因爲銀行也對這個羣體很不友善。

銀行之所以不願意接待貧困羣體,主要是因爲他們貸款金額太小,而要做背景信息調查又要花很多錢,同時,他們違約的機率確實比較大,銀行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於是,貧困羣體不得不轉向高利貸等非正規渠道去借款,他們的生活也經常因此被拖垮。

而現在,小額信貸機構看準了這個市場,正在試圖通過給窮人提供貸款來解決貧困問題。不過,小額信貸也面臨着一些問題,比如貸款的人少,違約率高,利率也高,而且負面新聞纏身。

3. 儲蓄難

貧困羣體有各種各樣存錢的辦法,比如成立互助小組,大家互相監督;將錢換成東西,爲了蓋房子,掙到一毛錢就換一塊磚,等到攢夠一堵牆,就砌起來,然後再用同樣的方式攢夠剩下的三堵牆和房頂。但是,他們不喜歡去銀行存錢。

  1. 原因一:銀行的取款手續費太貴了,就比如有些地方取100塊就要收兩塊錢手續費,而利息可能只有一塊錢。這樣很不划算。
  2. 原因二:自控力的問題。我們的大腦對現在和未來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我們總會覺得明天的自己要比今天的自己更理性,所以我們會在今天買下我們想要的東西,卻認爲明天我們就會把錢花在更合理的地方。這一點,所有人都一樣,只是對窮人而言,自控力差的危害更大些。

4. 做生意難

首先,很難借到錢來擴大規模,又沒有保險,風險很大。其次,因爲缺少資金,所以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強餬口,賺不了多少錢。第三,爲了應對風險,貧困羣體往往會從事很多種職業,做生意的同時可能還有別的工作要做,沒有精力和願望擴大生意的規模。

第三部分:如何應對貧困

第一,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該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種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當有一天他們發現那些堅信不疑的信念是錯誤的時,他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有時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果女孩們與成年男子發生性關係並且未採取避孕措施,或農民使用兩倍於正常量的農藥,這些事情的後果都是嚴重的。例如,由於人們不確定接種疫苗有哪些好處,再加上辦事拖延的習慣,導致很多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如果公民盲目選舉,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同種族的候選人,儘管這樣做會使頑固和腐敗問題變得更嚴重。

有很多事例可以說明,一條普通的信息可以帶來巨大的變化。當然,事情並不總是如此。要想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條信息必須具備以下特點:它必須是人們尚未知曉的(如“婚前禁止性行爲”是人人都知道的,效果不明顯);信息的發佈方式必須是簡單而有吸引力的(電影、電視劇、精心設計的報告單);信息的來源必須是可靠的

解決方法:要給貧困人羣提供正確的信息,讓他們做正確的事。比如讓他們知道營養的重要,比直接發糧食要好;宣講衛生健康常識,對他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第二,窮人肩負着生活中的多種責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確”的決定。窮人沒有自來水,因此,當市政府在水中進行氯氣處理時,他們不能受益。他們買不起速溶的強化營養型麥片,因此不得不想辦法確保他們及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夠的營養。他們沒有自動扣除功能的儲蓄計劃,如退休計劃或社會保障,因此要想辦法存些錢。做這些決定是困難的,因爲它需要人們考慮當下或前期做出少量付出,而回報很可能在很遙遠的未來。人們拖延的習慣會把事情搞砸。對於窮人,更爲麻煩的是,他們的生活本來就很困難:他們中的一些人做着競爭激烈的小本生意,剩下的大部分人打散工,總要爲找到下一份工作發愁。這說明通過做正確的事情,他們的生活就會得到很大改善——降低加鐵 /碘鹽的生產成本,使人人都買得起;銀行提供存錢容易但取錢代價會稍高的儲蓄賬戶,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如果有必要的話,政府可以對銀行進行補貼,以彌補其帶來的成本費用;在自來水昂貴的地方提供氯以作淨水處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第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窮人存款所得的利息是負利息 ,但貸款的利息卻很高。針對窮人的醫療保險市場尚未健全,儘管醫療問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解決方法:政府和慈善機構應當適當地助推,給貧困人羣提供便利,比如政府補貼,銀行降低取款收費,保險公司免費給窮人提供保險 

第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爲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在這些國家事情很難辦成:一項關於幫助窮人的計劃由於被某些人接手而失敗了;教師教學散漫;建築施工時偷工減料,車輛超載以致道路塌陷等。這些事件幾乎與那些精英們的經濟陰謀無關,主要是由於制定政策時出現的錯誤造成的,包括無知、意識形態和慣性。人們期望護士完成普通人無法勝任的工作,但從沒有人想過修改護士的工作職責。在印度,一位政府高官曾告訴我們,村裏的教育委員會成員包括優秀生的家長和差生的家長。當我們問他們如何評定好壞的標準時(直到四年級纔有考試),那位官員立刻轉移了話題。然而,由於惰性,這些荒唐的規定目前還在生效。

解決方法:要推動小的社會變革,減少腐敗和玩忽職守,讓對貧困人羣有益的政策能夠落實下去。

最後,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爲自我實現的預言。孩子們放棄上學是因爲老師/父母認爲他不夠聰明 ;水果店老闆不努力還貸是因爲他們認爲自己還會負債;護士不上班是因爲沒人對她們在崗位上抱有期望。改變人們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卻並不是不可能的:當看到村裏出現了女官員時,村民們不僅不再歧視女政治家,甚至開始認爲自己的女兒也具備這種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爲。因此,在啓動一個良性循環時,人們不應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現金)

解決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窮人的信念有時候,人們之所以能做成一件事,就是因爲他們相信自己能行。因此,對窮人而言,擁有脫貧的信念是很重要的,這會激發他們去做很多事,來讓自己擺脫貧窮。

貧窮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了,雖然政府和慈善機構都在爲解決貧窮而努力,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要消除貧窮,就必須要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窮人的生活方式,只有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才能找到貧窮的原因,進而找到應對的方法。

書摘

  1. 對於那些相信“貧窮陷阱”的人來說,整個世界就像圖1–1表現的那樣,你今天的收入會影響將來的收入,這個將來可能是明天、下個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錢決定着你能喫多少,有多少錢用來買藥、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費、爲自家田地買來化肥或更好的種子,所有這些都決定着你明天會有多少錢。
  2. 世界上不存在“貧窮陷阱”,因爲最窮的人也能掙到比他們原來的收入更多的錢,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富,直到他們的收入停止增長爲止。
  3. 近期發生的一些饑荒並不是由糧食短缺造成的,而是制度出現了問題,導致現有食品分配的不合理,甚至在有些地區面臨飢餓的情況下,政府仍然將可用糧食儲存起來。
  4. 飢餓的確存在於當今世界,但只是人類食物分配方式的一種結果。絕對的食物匱乏並不存在。
  5. 在薩克斯看來,有一種基於健康的“貧窮陷阱”,但我們可以向窮人提供“梯子”,幫他們逃離這些陷阱。如果窮人買不起梯子,那麼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會伸出援手
  6. 抗生素的濫用增加了抗藥性細菌產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由於很多醫生都習慣於替病人省錢,他們所建議的療程比標準的療程要短
  7. 爲什麼窮人有時會拒絕便宜而有效的、能大大改善人們健康的方法,非要花很多錢去買那些毫無幫助的、很可能有害的東西?
  8. 我們通過該研究瞭解到了印度醫療(公立及私人)的整體情況,結果是令人驚愕的。達斯和哈默將其稱爲“3-3-3”規則:平均互動只有3分鐘;醫生只問病人3個問題,偶爾會作一些檢查;然後,病人會拿到3種藥(醫生常常直接開藥,不寫藥方)
  9. 公共醫務工作者診治一個病人平均只花2分鐘,問不了幾個問題,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連碰都不會碰病人一下。通常,他們只是問問病人哪兒不舒服,然後根據病人自己的判斷進行治療。幾個國家的情況皆是如此。
  10.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爲什麼政府系統提供的其他服務(如接種疫苗和孕婦產前檢查)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11. 因此,答案或許比較簡單:人們儘量避免到公立醫院就醫,因爲這個系統根本就運轉不起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爲什麼政府系統提供的其他服務(如接種疫苗和孕婦產前檢查)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12. 實際上,存在着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人們更有可能會利用他們爲之支付很多錢的東西。此外,人們可能會根據價格來判斷質量:恰恰是由於某物品是廉價的,人們便有可能認爲它沒有價值。
  13. 現實的目標、不必要的悲觀預期,以及不恰當的教師鼓勵機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沒能完成自身的兩大任務——給予每個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及發掘人才
  14. 不現實的目標、不必要的悲觀預期,以及不恰當的教師鼓勵機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系沒能完成自身的兩大任務——給予每個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及發掘人才
  15. (Common Wealth)一書中談到了這些原因,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口增長對環境的潛在影響。3人口增長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導致全球變暖。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飲用水逐漸減少,部分原因也在於人口的增長。同時,人口增長還意味着對糧食的需求加大,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水用於灌溉(70%的淡水可用於灌溉)
  16. 受益於蒙塔拉伯計劃的孟加拉婦女在身高和體重上均優於對照組,她們賺的錢也更多。避孕措施使婦女對自身育期有了更大控制權——她們所能決定的不僅是可以生幾個孩子,以及什麼時候生。
  17. 在學校,孩子們接受的教育是避免婚前性行爲,對於避孕套則不會加以討論。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鼓勵這一做法,並將預防艾滋病的經費專門用於禁慾計劃。
  18.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經濟未來:一種保障政策、一款存儲產品,也是某種福利彩票,這些東西被統統裝進了一個大方便袋。
  19. 之間的有力聯繫,或許有助於說明這樣一點,即孩子越少並不意味着他們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識到他們將來只能得到較低的現金回報,那麼他們就需要提前儲蓄更多的錢,這會減少他們投資給孩子的錢。
  20. 家庭規模與儲蓄之間的有力聯繫,或許有助於說明這樣一點,即孩子越少並不意味着他們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識到他們將來只能得到較低的現金回報,那麼他們就需要提前儲蓄更多的錢,這會減少他們投資給孩子的錢。
  21. 即使同屬一個家庭,丈夫地裏的產量似乎也決定了他的消費能力,妻子的情況也是一樣。
  22. 投保需求低的第一個可能性就是,政府破壞了這一市場。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需求達人的觀點:當市場無法發揮作用時,政府或國際機構的供應過大可能就會受到指責。具體而言,當災難降臨時,那些善良的靈魂會伸出援手,因此人們實際上並不需要保險。
  23. 農民能夠理解保險的核心概念,以及保險是怎樣運行的,他們只是對買保險不感興趣而已。
  24. 在某些地區,大量貸款都是大選之前向農民提供的,因爲人們預計這些地區的選舉競爭會非常激烈)。
  25. 數學家所謂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當利率上漲時,借款人有更多理由想辦法不償還貸款。
  26. 有些人即使能夠獲取良好的存錢機會,也仍然存不住錢。這說明,存錢的障礙並非全都來自外部壓力,部分原因還在於人類的心理因素。 我們在第三章關於預防性
  27. 有些人即使能夠獲取良好的存錢機會,也仍然存不住錢。這說明,存錢的障礙並非全都來自外
  28. 它會使我們立即產生反應,卻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預想的快感。相反,電視機或許不是一種有誘惑力的產品,但很多窮人都會爲了買一臺電視機,計劃並存了幾個月或幾年的錢。
  29. 因此,意識到問題並不一定意味着這些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這可能僅僅意味着,我們能夠預見自己會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
  30. 如果政策不能被正確地實施,計劃得再周密完好的政策,也不能發揮作用。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圖和實施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
  31. 即使在糟糕的制度框架內,社會責任和反腐敗仍有提升的空間。相反,良好的制度卻未必能得到真正落實。而且,這還取決於制度中有多少成分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悲觀主義者認爲好的制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實至關重要。然而,那些看似微妙的小變動給最終結果帶來的影響也同樣沒有得到認可。
  32. 嚴格規定代表的限制條件就是由上級監管下級干涉制度的典型例子。這些限制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能夠準確地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而這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33. 政治經濟學認爲,政治享有優先於經濟的地位:經濟政策的範圍會據此受到界定與限制。
  34. 政府之所以存在,就是爲了解決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到,在很多情況下,只有當自由市場出於某種原因無法發揮作用時,政府幹預纔有必要出現。例如,很多家長可能最終沒有爲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也沒有給他們服用驅蟲片,因爲他們沒有考慮到,這樣做對於其他人有什麼好處;家長可能沒有爲自己的孩子選擇接受正確級別的教育,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清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夠回報他們;公司不願進行廢水處理,部分原因在於,這樣做的費用很高,而且他們根本不在乎水污染的問題;走到十字路口時,我們寧願闖紅燈也不願停下腳步。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結果,政府的代理人(官僚、污染檢察員、警察、醫生)無法因爲其他人帶來價值而得到回報——當警察給我們開罰單時,我們會抱怨,但我們不會因爲他敬業、維護道路安全而嘉獎他。
  35. 這一現象具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我們很難對大多數政府工作人員的表現進行評估,這也是爲什麼公務員(警察、審判員等)有很多規定要遵循。第二,破壞規定的誘惑力總是存在的,無論公務員還是我們都是一樣,這常常會導致腐敗及瀆職現象的發生。
  36. 因此,腐敗和瀆職的危險在任何政府都是在所難免的,但在以下三種情況中尤爲嚴重:第一,政府要求人民做一些他們認爲沒有價值的事情,如騎摩托車時戴頭盔或是給兒童接種疫苗。第二,當人們得到的價值大大高於他們所付出的時,如醫院免費提供牀位給有需要的人,無論他們的收入高低與否,這就導致更富有的人行賄插隊。第三,官僚的收入較低、工作量較大、監管不力,而且即使被解僱也毫無損失

總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樣的感覺,在這個時代的中國,與身邊人的貧富差距,往往就是從一套房子開始的。

2019年10月15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發展經濟學家以對貧窮的研究獲此殊榮,他們的貢獻和成果都寫在一本叫《貧窮的本質》書中,深刻揭示了爲什麼貧窮,如何擺脫貧窮。我花了兩天兩夜鑽入這本書中,也想探尋一番,到底爲什麼它能得諾貝爾,到底爲什麼有人窮,有人富,且差距還這麼大。

“信息非常重要”:努力和聰穎當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如此龐雜的信息流中間,篩選更靠譜,更有用的信息,來做更明智、更理性的決策。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很早就做出了一年買一套房的明智決策,也明白這個決策的原因是他認爲中國土地要升值。他曾在一次節目中不經意透露,他在圖書館翻閱書籍學習的時候,看到一本書上說,發展中國家的不動產會在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快速升值,後來查閱很多書籍都是一樣的結論。於是他堅定地投資了中國樓市。

這說明:一是看書可以學習提升,二是書上的那些結論。而窮人根本無法接觸到這些信息,甚至中國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和許多人們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息,認爲讀書是沒有意義的,也沒有任何的經濟學常識,不知道只有在一個領域深耕才能成爲專家。這種信息的缺乏,讓窮人的上升通道更加狹窄,讓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更加緩慢。

一條普通的信息可以帶來巨大的變化。就像幾年前某個朋友決定買房,也許只是身邊人房子漲了的信息刺激到了他,但卻導致他的資產在幾年後巨大增值。

窮人和我們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大家都不懶,也都不笨,只是所處的信息環境讓我們產生了不同的想法,然後做出了不同的決策,導致了不同的後果。有時候,想要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就必須站在自己的固有觀念之外來看問題,必須走出自己的認知,與更多的信息和觀點交流碰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